城西国际科技峰会如同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宴,其核心展区——聚焦“神经接口与未来通讯”的A区,瞬间成为焦点,也成了必须严防死守的重地。陆延昭凭借其权限与影响力,以最高安保等级为由,主导了峰会安保方案的全面升级。明面上,是随处可见的巡逻警力与精密检测设备;暗地里,沈墨池布下的无形之网更为致命——他改进了从红星纺织厂回收的部分感应器,将其伪装成常规设备,秘密部署在A区关键节点,构成一个对特定频率异常敏感的监测网络,并与陆延昭的腕带及指挥中心实时联动。
“监测网络已激活,灵敏度设定在阈值边缘,避免打草惊蛇。”沈墨池的声音透过加密耳麦传来,他坐镇远离会场的移动指挥车,面前是交织着视频流、能量读数与人员身份信息的复杂界面,“任何超过背景噪音的‘回响’频率波动,都逃不过它的感知。”
陆延昭以安保顾问的身份,行走在已经布置完毕、尚未对公众开放的展馆内。他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展台,每一处通风管道,评估着物理层面的漏洞。腕带传来稳定持续的微凉感,如同第二层皮肤,提醒着他平静表象下的暗涌。
就在峰会开幕前二十四小时,沈墨池的私人线路再次收到了来自“荆棘齿轮”的匿名信息。这一次,没有音频,只有一行简短的文字和一张模糊的、似乎是偷拍的照片。
文字是:“指挥家已就位。目标:‘启蒙之钥’。”
照片上,是一个穿着大会工作人员制服、低着头匆匆行走的男性背影,看不清楚面容,但其手中拿着的一个银色手提箱角落,隐约反射出一个不易察觉的、与峰会主题LoGo略有差异的微小符号。
沈墨池立刻将符号提取放大,进行比对。“是‘回响’频率某个核心参数的数字变形!”他眼神一凛,“‘启蒙之钥’……这可能不是指某个实物,而是他们为这次行动起的代号。目标是利用峰会的影响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意识‘启蒙’或者说‘扭曲’!”
他迅速将照片和符号特征下发至所有安保单元与便衣人员,进行秘密排查。同时,将这一关键情报与陆延昭共享。
与此同时,医院里的林晚在沈墨池的引导下,进行了一次深度催眠下的回忆追溯。在药物与专业技巧的辅助下,她断断续续地描绘出了更多关于“指挥家”的碎片信息。
“……他的‘声音’……很冷……像机器……但没有……金属的质感……”林晚的声音如同梦呓,“……他喜欢……秩序……厌恶……杂音……他提到过……‘在喧嚣中植入寂静’……‘用统一的频率取代混沌的意志’……”
根据这些特征,结合“调律师”对精密频率操控的追求,沈墨池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心理侧写:目标可能具有极高的智力与控制欲,可能拥有声学、神经科学或物理学的深厚背景,性格极度理性乃至冷酷,视无序的人性为需要修正的瑕疵,并坚信自己正在执行某种更高级的“净化”或“进化”。
他将这份侧写与即将参会的、符合背景的顶尖科学家及企业代表名单进行交叉比对,筛选出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嫌疑对象。
峰会开幕当日,场馆内外人潮涌动。陆延昭穿梭在光鲜亮丽的人群中,看似随意,实则每一个感官都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腕带始终没有传来强烈的异常报警,但他凭借自身愈发敏感的共情能力,能隐约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与那“回响”频率同源的“期待”与“压抑”感,如同暴风雨前沉闷的低气压。
他注意到一个符合“荆棘齿轮”提供照片特征的工作人员,几次出现在A区核心展台附近,行为并无明显异常,但总在不经意间调整着某个似乎是指引方向的细小标识牌的角度。
沈墨池在指挥车内,紧盯着监控画面与数据流。“那个工作人员的行动轨迹有规律,他在……微调场馆内部分导向系统的视觉焦点。这可能会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人群的流动和注意力分布。”他快速分析着,“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环境操控前奏。”
傍晚,峰会主题论坛即将在A区主会场拉开帷幕。众多行业巨头与学术泰斗齐聚一堂,媒体长枪短炮严阵以待。陆延昭隐藏在会场侧方的阴影里,目光锁定着那个可疑的工作人员,以及沈墨池名单上的几位重点嫌疑人物。
就在主讲人即将登台,全场灯光缓缓调暗,聚焦于演讲台的瞬间——
陆延昭的腕带猛地传来一阵极其短暂但尖锐的震动!不是持续的信号,而是一个强烈的、如同点火指令般的脉冲!
几乎同时,沈墨池那边的监测网络捕捉到,分布于A区三个不同位置的伪装感应器,接收到了同一个来源不明的、加密的激活信号!
“来了!”沈墨池的声音瞬间绷紧,“信号源无法锁定,是触发式指令!他们预设的‘乐器’被启动了!”
会场灯光完全暗下,只有演讲台沐浴在追光之中。然而,在普通人无法感知的层面,某种无形的、危险的“频率场”正在悄然生成、弥散,如同张开的蛛网,即将笼罩台下所有毫无防备的听众。
章末钩子: 陆延昭瞳孔骤缩,他的共情能力清晰地“看”到,一股冰冷的、带着强制“秩序”意味的意识波动,正以演讲台为中心,如同水波纹般扩散开来!而台上那位德高望重、正准备开口演讲的着名神经科学家,其脑波频率在追光落下的瞬间,出现了极其细微的、与非人“指挥家”意志残留相似的同步调制!演讲者本人,就是第一个被控制的“共鸣体”,还是……他就是“指挥家”本人?陆延昭的手,无声地按在了通讯器上,向所有待命的小队发出了行动指令。黑暗中,狩猎开始了。
“监测网络已激活,灵敏度设定在阈值边缘,避免打草惊蛇。”沈墨池的声音透过加密耳麦传来,他坐镇远离会场的移动指挥车,面前是交织着视频流、能量读数与人员身份信息的复杂界面,“任何超过背景噪音的‘回响’频率波动,都逃不过它的感知。”
陆延昭以安保顾问的身份,行走在已经布置完毕、尚未对公众开放的展馆内。他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展台,每一处通风管道,评估着物理层面的漏洞。腕带传来稳定持续的微凉感,如同第二层皮肤,提醒着他平静表象下的暗涌。
就在峰会开幕前二十四小时,沈墨池的私人线路再次收到了来自“荆棘齿轮”的匿名信息。这一次,没有音频,只有一行简短的文字和一张模糊的、似乎是偷拍的照片。
文字是:“指挥家已就位。目标:‘启蒙之钥’。”
照片上,是一个穿着大会工作人员制服、低着头匆匆行走的男性背影,看不清楚面容,但其手中拿着的一个银色手提箱角落,隐约反射出一个不易察觉的、与峰会主题LoGo略有差异的微小符号。
沈墨池立刻将符号提取放大,进行比对。“是‘回响’频率某个核心参数的数字变形!”他眼神一凛,“‘启蒙之钥’……这可能不是指某个实物,而是他们为这次行动起的代号。目标是利用峰会的影响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意识‘启蒙’或者说‘扭曲’!”
他迅速将照片和符号特征下发至所有安保单元与便衣人员,进行秘密排查。同时,将这一关键情报与陆延昭共享。
与此同时,医院里的林晚在沈墨池的引导下,进行了一次深度催眠下的回忆追溯。在药物与专业技巧的辅助下,她断断续续地描绘出了更多关于“指挥家”的碎片信息。
“……他的‘声音’……很冷……像机器……但没有……金属的质感……”林晚的声音如同梦呓,“……他喜欢……秩序……厌恶……杂音……他提到过……‘在喧嚣中植入寂静’……‘用统一的频率取代混沌的意志’……”
根据这些特征,结合“调律师”对精密频率操控的追求,沈墨池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心理侧写:目标可能具有极高的智力与控制欲,可能拥有声学、神经科学或物理学的深厚背景,性格极度理性乃至冷酷,视无序的人性为需要修正的瑕疵,并坚信自己正在执行某种更高级的“净化”或“进化”。
他将这份侧写与即将参会的、符合背景的顶尖科学家及企业代表名单进行交叉比对,筛选出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嫌疑对象。
峰会开幕当日,场馆内外人潮涌动。陆延昭穿梭在光鲜亮丽的人群中,看似随意,实则每一个感官都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腕带始终没有传来强烈的异常报警,但他凭借自身愈发敏感的共情能力,能隐约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与那“回响”频率同源的“期待”与“压抑”感,如同暴风雨前沉闷的低气压。
他注意到一个符合“荆棘齿轮”提供照片特征的工作人员,几次出现在A区核心展台附近,行为并无明显异常,但总在不经意间调整着某个似乎是指引方向的细小标识牌的角度。
沈墨池在指挥车内,紧盯着监控画面与数据流。“那个工作人员的行动轨迹有规律,他在……微调场馆内部分导向系统的视觉焦点。这可能会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人群的流动和注意力分布。”他快速分析着,“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环境操控前奏。”
傍晚,峰会主题论坛即将在A区主会场拉开帷幕。众多行业巨头与学术泰斗齐聚一堂,媒体长枪短炮严阵以待。陆延昭隐藏在会场侧方的阴影里,目光锁定着那个可疑的工作人员,以及沈墨池名单上的几位重点嫌疑人物。
就在主讲人即将登台,全场灯光缓缓调暗,聚焦于演讲台的瞬间——
陆延昭的腕带猛地传来一阵极其短暂但尖锐的震动!不是持续的信号,而是一个强烈的、如同点火指令般的脉冲!
几乎同时,沈墨池那边的监测网络捕捉到,分布于A区三个不同位置的伪装感应器,接收到了同一个来源不明的、加密的激活信号!
“来了!”沈墨池的声音瞬间绷紧,“信号源无法锁定,是触发式指令!他们预设的‘乐器’被启动了!”
会场灯光完全暗下,只有演讲台沐浴在追光之中。然而,在普通人无法感知的层面,某种无形的、危险的“频率场”正在悄然生成、弥散,如同张开的蛛网,即将笼罩台下所有毫无防备的听众。
章末钩子: 陆延昭瞳孔骤缩,他的共情能力清晰地“看”到,一股冰冷的、带着强制“秩序”意味的意识波动,正以演讲台为中心,如同水波纹般扩散开来!而台上那位德高望重、正准备开口演讲的着名神经科学家,其脑波频率在追光落下的瞬间,出现了极其细微的、与非人“指挥家”意志残留相似的同步调制!演讲者本人,就是第一个被控制的“共鸣体”,还是……他就是“指挥家”本人?陆延昭的手,无声地按在了通讯器上,向所有待命的小队发出了行动指令。黑暗中,狩猎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