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三角警示-《白夜蚀痕》

  马晓峰的尸体被运回法医中心,在高度隔离的实验室中进行了解剖。结果既在预料之中,又带来了新的惊悚。

  “死因确认,神经毒素诱导的生理机能衰竭。”沈墨池将毒理学报告递给陆延昭,指尖在几个关键数据上点了点,“但毒素的分子结构出现了显着变异。相较于周清风使用的版本,这次的化合物更不稳定,起效更快,并且……似乎对特定神经受体具备了更高的选择性。”

  他调出显微镜下的组织切片图像:“看这里,受害者脑部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的连接区域,出现了之前案例中未见的、更密集的损伤痕迹。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马晓峰在直播中,笑容浮现前有一个短暂的、仿佛极度惊恐的微表情——毒素在诱发‘欢愉’前,先瞬间放大了他的恐惧。”

  “他们在改进‘武器’。”陆延昭眼神冰冷,“甚至可能……在进行不同变体的效果测试。”马晓峰,成了一个可悲的、被公开处刑的试验品。

  那个蓝色的「△?」符号,成了调查的新焦点。技术组将其输入各种符号库、神秘学档案、甚至是数学和逻辑学标识中进行比对,一无所获。它像是一个完全私密的、新创造的标记。

  “三角形在符号学中通常代表稳定、平衡,但也可能指代三位一体、危险或警告。”沈墨池在白板上画下这个符号,沉吟道,“而倾斜的感叹号,往往表示强调、警示,甚至是不安与异常。两者结合……”

  “一个不稳定的三角,”陆延昭接口,目光锐利,“或者说,一个处于危险警告中的三角结构。”

  这指向了多种可能:可能是“空心人”内部出现了权力结构的动摇与危险;也可能是他们下一个行动目标的象征;抑或是他们向外界,尤其是向警方发出的、关于某种特定危险的预告。

  就在符号分析陷入僵局时,负责监控名单成员吴曼的警员传来消息:吴曼主动提出,希望与陆延昭和沈墨池见面。

  在一间安全的会客室内,吴曼,这位年过半百、气质锐利的哲学教授,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马晓峰的死,和那个新符号,我看到了新闻。”她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眼神平静得近乎冷酷,“傅明远……他已经走得太远了。‘普罗米修斯’最初的理想,是探索意识的边疆,是知识的火种。但他,还有他身边聚集的那些激进派,早已偏离航道,他们想要的不是‘火种’,是扮演‘上帝’。”

  她看向陆延昭:“你们以为周清风是核心?不,他顶多算个有点天赋的、被利用的偏执狂。傅明远手下,像他这样的‘工匠’恐怕不止一个。而那个三角形……”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如果我没猜错,那不是傅明远的标记。这更像……是组织内另一股势力的风格。”

  “另一股势力?”沈墨池追问。

  “‘空心人’并非铁板一块。”吴曼语气肯定,“傅明远代表的是‘绝对理性派’,追求剥离情感,打造‘完美容器’。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更倾向于……‘混沌理论’,认为极致的、不可控的情感爆发本身,也是一种‘净化’和‘进化’。他们信奉危险、失衡与突变的力量。这个带着警告感叹号的三角,很像是他们的手笔。”

  她提供的信息石破天惊。“空心人”内部存在派系分歧!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模式可能更加难以预测,甚至可能发生内斗。

  “陈启明的死,符合傅明远清理叛徒的逻辑。但马晓峰……这种无差别、带有表演性质的杀戮,更像是‘混沌派’的作风。”吴曼最后警告道,“如果真是他们开始活跃,那么事情会比之前危险得多。傅明远至少有其偏执的逻辑,而这些人……信奉的是无序本身。”

  告别吴曼,陆延昭与沈墨池回到车上,车内气氛凝重。

  “内部派系……”陆延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方向盘,“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单一目标,而是可能多个各自为战、甚至相互竞争的疯狂理念团体。马晓峰的死,可能是‘混沌派’的独立行动,也可能是向傅明远派系的示威。”

  沈墨池望向窗外流逝的街景,轻声道:“吴曼提到‘另一位创始人’。如果傅明远代表‘绝对理性’,那么谁能与他分庭抗礼,甚至开创出‘混沌’一派?”

  这个潜在的“另一位创始人”,如同一个更深、更暗的阴影,浮现在水面之下。他的理念更加危险难测,他的手段可能更加毫无底线。

  马晓峰案发现场的蓝色三角符号,不再仅仅是一个犯罪标记,它更像是一个宣言,一个来自黑暗深处另一股力量的、带着危险笑意的战书。

  分裂的阴影已然显现,棋盘上的棋子骤然增多,而棋手的意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下一场“演出”,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更令人震惊的方式开幕?

  夜色渐深,城市依旧灯火通明,却仿佛有无数双属于不同主人的、冰冷的眼睛,在这片光海中缓缓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