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拆分省府-《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

  郑森展开布防图,指尖划过“安隆”。

  永历帝已是穷途末路,拿下安隆只是时间问题。

  可他更在意江南士族的势力。

  现在的江南省(前明南直隶),地广人多,人口超千万。

  周氏、顾氏、唐氏等大族攥着江南的田产、商铺、教育资源。

  甚至能影响地方政务。

  不拆分,早晚会成“尾大不掉”的隐患。

  说不定还会威胁朝廷。

  他对吏部尚书施福说:“传旨,把江南省拆成安徽省和江苏省。”

  “安徽省管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

  “治所设安庆。”

  “江苏省管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七府。”

  “治所设江宁。”

  “两省各设一名巡抚、一名布政使、一名按察使。”

  “互不统属,都直接对朝廷负责。”

  “原江南省布政使李嵩,贪腐结党,即刻革职查办,抄没家产!”

  施福愣了愣,小心地问:“陛下,江南省是大夏的‘富庶地’。”

  “税收占全国三成,拆分后会不会影响收税?”

  “而且李嵩在江南任职多年,跟士族往来密切。”

  “突然查办,恐会让士族生疑,甚至暗中阻挠……”

  “拆分不是为了削弱江南,是为了‘强干弱枝’。”郑森语气坚定。

  “江南士族聚得多,一个省的权力太集中。”

  “官员若跟士族勾结,容易‘割据一方’,威胁朝廷。”

  “拆成两个省,互相牵制,朝廷才好管。”

  “税收方面,让户部派‘税监’去两省,盯着收税。”

  “确保税款足额入库。”

  他顿了顿,嘴角勾出冷笑:“至于李嵩,朕早查清了。”

  “他私吞江南税收十八万两,还替周氏掩盖走私丝绸的勾当。”

  “上个月,周氏的人砸了咱们的苏州纺织厂,李嵩收了好处,故意压下案件不查。”

  “查办他,既是惩贪腐,也是敲山震虎——让江南士族知道,勾结官员、对抗朝廷,没有好下场!”

  施福听了,不再多话,躬身应下。

  他知道,郑森早摸清了江南士族的动向。

  拆分江南省、查办李嵩,都是早计划好的,既除奸佞,又震慑士族。

  随后,郑森又下旨:“江南地区人口超两万的村镇,一律拆分。”

  “每个村镇人口不能超两万。”

  “拆分后的村镇,各设一名‘里正’,由百姓推举。”

  “设两名‘乡老’,由县府任命。”

  “负责地方治理、收税、调解纠纷,归县衙直接管。”

  “士族不能干预村镇事务。”

  “要是有士族子弟欺压百姓、插手政务,一律‘从严处置’。”

  “轻则杖责,重则流放。”

  旨意传到江南,士族虽不满。

  却不敢公开反对。

  李嵩被查办,锦衣卫在江南各地巡查。

  他们怕自己的把柄被抓住,只能暗中拦着。

  却没多大用。

  比如苏州的周氏,想让族侄周明杰当“里正”。

  可百姓却推了在纺织厂做工的王二。

  王二为人正直,还懂纺织技术,能帮百姓解决生计。

  周氏的心思落了空。

  松江的顾氏,想拖着不拆分村镇。

  却被锦衣卫查出“私占百姓田产千亩”。

  顾氏族长顾明远被杖责三十。

  还得把田产还给百姓,只能乖乖配合拆分。

  就在南疆捷报、地方拆分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时。

  吏部尚书施福来报:“陛下,现在全国各县府的县学开了八成。”

  “府学开了七成,算学、农学的教材都发到位了。”

  “新户籍制度在全国推行。”

  “工农商籍的子弟报考县学、府学的人数,比去年多了三成。”

  “苏州府学的工籍子弟占了四成。”

  “松江府学的商籍子弟占了三成。”

  “不少百姓说‘陛下让咱们的孩子也能读书,是圣君’!”

  郑森听了,心里稍安。

  改革虽有阻力,却已见成效。

  他对冯厚敦说:“现在民政有内阁、四部(户部、礼部、工部、吏部)。”

  “工商有商部,军事有五军都督府(朕亲自管)。”

  “地方治理也在慢慢完善——大夏的根基,总算稳住了。”

  “接下来,就是平南疆,北伐平鞑子。”

  “彻底结束战乱,让百姓能安心过日子。”

  冯厚敦说:“陛下,永历帝虽弱,却是南明的‘象征’。”

  “不尽快拿下,恐会让南明残部存幻想。”

  “甚至勾结西洋人——臣建议尽快出兵安隆。”

  “朕也是这意思。”郑森点了点头,对兵部侍郎洪旭说。

  “传旨给金声桓、林察:让金声桓在桂林休整一个月。”

  “补粮草、弹药,训练士兵。”

  “让林察从梧州出发,先攻占南宁,断了永历帝的退路。”

  “一个月后,金声桓从桂林出发,林察从南宁出发。”

  “兵分两路打安隆,务必一举擒了永历帝,彻底平南疆。”

  “另外,传旨给太上皇(郑芝龙),让他派人带水师南下。”

  “守北部湾,防止永历帝从海上跑了。”

  旨意传出去,桂林城内一片忙乱。

  金声桓在桂林府衙开军事会议。

  焦涟、胡一清坐在下首。

  两人归降大夏后,因打仗勇猛、管兵严。

  已被提拔为总兵,手下的义军也被编为“广西镇军”。

  配了军工厂新造的火炮、枪支。

  焦涟站起身,手里拿着地图,指着桂林到安隆的路线,语气坚定:“陛下给咱们拨了五十门新炮、两百支新枪,还有十万石粮。”

  “咱们得用好。”

  “我打算让士兵每天练两个时辰火炮操作。”

  “练两个时辰长枪刺杀,确保开战时有力气打。”

  “另外,我还会派斥候去安隆查。”

  “摸清永历帝的布防,争取一战拿下!”

  胡一清补充道:“我手下有不少归降的南明士兵。”

  “他们熟悉安隆的地形,我打算让他们当‘向导’。”

  “我已经跟他们谈过了——归降大夏后,有军饷、有土地。”

  “比跟着永历帝逃强多了,他们都愿意好好打仗。”

  “为自己挣个好前程。”

  金声桓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陛下信咱们,把平南疆的重任交给咱们。”

  “不能辜负!”

  “拿下安隆,擒了永历帝。”

  “咱们不仅能为大夏平南疆。”

  “还能让手下的士兵过安稳日子。”

  “让广西的百姓不再遭战乱苦!”

  士兵的欢呼声响彻桂林城。

  传到城外的农田里。

  百姓们听到欢呼,纷纷放下农具。

  抬头往桂林城的方向望。

  他们知道,大夏军要去平安隆了。

  等战乱结束,就能安心种田、过日子了。

  而在台湾,郑芝龙站在“威风号”的甲板上。

  他看着水师士兵装卸火炮、粮草。

  收到郑森的旨意后,他立刻召集水师。

  准备南下北部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