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金陵乱局-《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

  南京的黄梅雨缠缠绵绵,将聚宝门的朱漆泡得发涨,门轴转动时发出腐朽的吱呀声。

  阮大铖的轿子在通济门内的巷子里踟蹰,轿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他那张布满沟壑的脸。

  此刻正用指尖摩挲着袖中那封密信,信纸边缘被冷汗浸得发卷。

  三天前,扬州传来的消息让他彻夜难眠。

  那些从江北逃回来的难民说,清军进城后挨家挨户搜掠,连秦淮河畔的青楼女子都被铁索捆着牵走,八十万生灵化作焦土。

  阮大铖打了个寒噤,轿内的檀香也驱不散那股仿佛从字缝里渗出来的血腥气。

  停轿。

  他忽然掀帘,目光落在巷尾那间挂着晋泰号幌子的绸缎庄。

  伙计见他进来,忙不迭地往内堂引。

  穿过堆着蜀锦的货架,账房先生正用算盘噼里啪啦地打着,见阮大铖进来,指尖在南京-北京的商路图上敲了敲。

  阮大人,刘将军那边回话了。

  阮大铖的喉结滚了滚。

  刘良佐,字明辅,山西大同人,江北四镇之一,以悍勇闻名却贪鄙成性。

  此刻这位被弘光帝寄予厚望的勤王大将,却早已通过晋商的渠道,将降书递到了多铎帐下。

  他要什么?阮大铖的声音压得像蚊子哼。

  五千匹棉布,二十万石糙米。

  账房先生拨着算珠。

  刘将军想给清营的贝勒们当见面礼,还要魏国公府的那批丝绸。

  阮大铖猛地拍案,砚台里的墨汁溅在商路图上,晕染出一团墨污。

  魏国公府!那可是徐达的后代,传承二百六十年的南京第一勋贵,如今竟成了降将讨好新主子的筹码?

  他忽然想起上个月去徐府赴宴,魏国公徐文爵的生母李氏还拉着他的手哭诉,说府里的存粮只够撑到秋收。

  原来那些粮,早就备好了给清军当军饷。

  正怔忡间,门外传来马蹄声。

  刘良佐的亲卫裹着一身雨水闯进来,腰间的佩刀还在滴水。

  阮大人,刘将军说,魏国公府的粮草怕是靠不住了。

  怎么回事?阮大铖心头一紧。

  淮安那边传来信,徐府藏在官仓的四十万石粮,被个叫路振飞的官一把火烧了。

  亲卫从怀里掏出块焦黑的粮票,上面二字已被烧得只剩轮廓。

  看仓库的家丁怕被问罪,早卷着细软跑了,现在徐府还蒙在鼓里呢。

  阮大铖瘫坐在太师椅上,忽然觉得可笑。

  这些传承数百年的勋贵,家里的粮仓被烧了竟浑然不觉,还在盘算着用粮食换个新爵位。

  他想起郑森在镇江的票号,听说那里的账房先生能把每枚铜板的去向算得清清楚楚,连码头力夫的工钱都分毫不差。

  这般精细,倒比这些世代簪缨的世家更懂乱世生存的道理。

  雨越下越大,打在魏国公府的琉璃瓦上噼啪作响。

  徐文爵站在祖宗祠堂里,看着供桌上那盏祖传的羊脂玉灯,灯影里映着他十八岁的脸。

  这位崇祯十七年袭爵的年轻勋贵,指甲还留着养尊处优的圆润,却要在清军压境时,决定一个家族的存亡。

  公子,扬州府的信使来了。管家的声音带着颤音,手里捧着个锦盒。

  徐文爵打开盒子,里面是三枚成色极佳的马蹄银,还有张字条。

  清贝勒多铎言,若献南京,可保徐氏田宅不失。字迹是用朱砂写的,红得像血。

  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郑森的人来府里推销棉布,那个叫李寄的书生说。

  魏国公府在苏州的万亩良田,若改成棉田,一年能出五千匹布,够养五千千人队。

  当时他只当是商人的狂言,此刻却觉得那棉田里飘着的,或许是比这马蹄银更实在的生路。

  把银子收起来。徐文爵的声音有些发飘。

  去告诉扬州的人,粮草已备妥,只等清军过长江。

  管家刚要退下,忽然被他叫住。

  等等,上个月从镇江票号兑的那五千两银子,还在吗?

  在的,存在府里的地窖。

  换成棉布。徐文爵望着供桌上徐达的画像。

  越多越好。

  他不知道,此刻南京城里,像他这样做着打算的勋贵,还有整整十二家。

  临淮侯府的家丁正在往船上搬运古籍,那些宋版的《论语》《孟子》,将被当成献给清廷的礼物。

  灵璧侯府的账房里,山西票号的掌柜正帮着清点田契,准备过户给清营的将领。

  这些在南京城里繁衍了数百年的家族,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大明的根系,此刻却在乱世的风雨里,争先恐后地攀向新的墙垣。

  他们算得清田产的价值,算得清爵位的高低,却算不清那即将踏破城门的铁蹄下,江南的棉布、丝绸、商号,终将变成什么模样。

  暮色降临时,阮大铖的轿子又出现在秦淮河畔。

  他要去见马士英,此刻正躲在媚香楼里,搂着秦淮名妓喝花酒。

  瑶草兄(马士英字),清军怕是真要过江了。阮大铖捏着酒杯,酒液晃出杯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马士英放下酒壶,指缝里还夹着片花瓣。

  怕什么?有黄得功、刘良佐在,难道还挡不住?

  阮大铖看着他醉醺醺的样子,忽然觉得没必要说破。

  这位首辅大人还不知道,他倚仗的勤王大将,早已把南京的布防图送到了清营。

  他搜刮来的那些盐引、田契,很快就要换主人了。

  窗外的雨还在下,打湿了媚香楼的雕窗。

  楼下传来商船靠岸的铃铛声,那是郑氏商号的货船,正将江阴铁坊的铁器、苏州织机的棉布运往镇江。

  阮大铖忽然想起郑森——那个总爱捧着账册的年轻人,听说他在泰州编了支忠贞营,用糙米和棉布养着那些溃兵。

  你说,那郑森......能成吗?阮大铖鬼使神差地问。

  马士英嗤笑一声。

  不过是海盗之子,靠着他老子的家底蹦跶罢了。南京城里的勋贵、乡绅,谁会信一个商人能挡得住清军?

  阮大铖没再说话,只是望着江面。

  远处的灯塔在雨雾中忽明忽暗,像颗挣扎的星子。

  那些商船的帆布上印着的字,或许比宫里的龙旗更结实。

  至少,那些棉布能裹住伤口,那些铁坊能打出刀枪,而这些勋贵们藏在地窖里的银子,除了换来一张降书,还能换什么呢?

  夜深时,魏国公府的地窖里,管家正指挥着仆役将银子往木箱里装。

  徐文爵站在一旁,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

  他摸出怀表——那是去年从郑氏商号买的西洋玩意儿,表盘上的指针正指向亥时。

  江北的方向,隐约传来闷雷声,像是清军的炮队正在逼近。

  徐文爵忽然想知道,此刻的镇江,郑森是不是也在看着同样的雨,算着另一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