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破茧:“萤火”-《小镇炊烟米其林》

  在“璞味”的第三年,苏琪已经成长为一名沉稳干练的热菜师傅,她的创意和扎实功底深受主厨倚重。然而,她内心深处却渐渐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璞味”的创意融合菜虽然精致,但总带着一种刻意的“高级感”,仿佛被某种固定的模式和客人的预期所限制。她开始怀念奶奶卤味里那种不加修饰的、直击灵魂的“锅气”,怀念自己当年做“苏小厨”时那种自由挥洒、充满生命力的感觉。

  一次休假,她回到老家,再次尝到奶奶做的家常菜,那种熟悉而温暖的味道瞬间击中了她。她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创意”,其根源或许并不在那些昂贵的进口食材和繁复的技法里,而在于最本真、最接地气的情感与记忆。

  回到城市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成型——她要离开“璞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真正能表达她理念的小店。

  这个决定再次遭到了几乎所有朋友的反对。“苏琪你疯了?‘璞味’的平台多好!你现在出去,一切从头开始,风险太大了!”

  连奶奶知道后,都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才说:“想清楚了就去做。但别指望家里给你掏钱。”

  苏琪知道,这是她必须独自跨出的一步。她拿出所有积蓄,在一个并不起眼、但充满生活气息的旧街区,租下了一个小小的铺面。她给这家只有八个座位、连招牌都做得歪歪扭扭的小店,取名为“萤火厨房”。

  “萤火虽微,能亮一方。”这是她的初衷。不做高大上的融合菜,而是专注于她理解中的“新派家常菜”。她用从奶奶那里学来的传统智慧处理最普通的食材,用美术生的审美进行极简而用心的摆盘,味道上不过度调味,力求突出食材本味与和谐搭配。

  开业初期,生意冷清得让人心慌。昂贵的积蓄如同流水般消耗。她一个人扛起采购、洗切、烹饪、打扫所有工作,每天累得筋疲力尽。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选错了路。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一位被大雨困住、无意间走进来的美食专栏作家,被店里温暖的气氛和苏琪做的一碗简单的葱油拌面所打动。他在自己的专栏里写道:“在‘萤火厨房’,我吃到了久违的、带着情感温度的食物。它不是炫技,而是一种真诚的诉说。”

  这篇专栏带来了第一批真正懂得欣赏的食客。“萤火厨房”开始在小圈子里口耳相传,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苏琪也在这里,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烹饪语言——真诚、温暖,带着记忆的底色与艺术的巧思。

  就在“萤火厨房”稳步发展时,她接到了业内一项极具分量的比赛——“金筷子新锐厨师大赛”的邀请函。这个比赛以其专业性和挑剔的评委阵容着称,是许多年轻厨师梦寐以求的跳板。

  苏琪犹豫了。参加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精力,可能会影响小店的运营。但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更专业领域认可的声音,以及当年埋下的、想得到那个“黑面判官”陈默评价的种子,都在推动着她。

  她最终决定参赛。而这一次,她不再像刚入行时那样懵懂和忐忑,她带着从“璞味”学到的严谨,从“萤火厨房”积累的自信,以及奶奶赋予她的、对食物本真的理解,踏上了赛场。

  大赛竞争异常激烈。经过几轮残酷的淘汰,苏琪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稳定的发挥,一路杀入了总决赛。总决赛的评委席上,坐着几位德高望重的烹饪大师,以及那位她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陈默。整个比赛过程中,他几乎很少与其他评委交流,只是专注地品尝,偶尔在评分板上快速记录。

  总决赛的题目是——“原点”。

  这个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内蕴的题目,让许多选手陷入了沉思。苏琪站在操作台前,脑海中闪过的,是奶奶严肃的脸,是“璞味”后厨的喧嚣,是“萤火厨房”温暖的灯光,是那些食客满足的笑容……她的原点,从来就不是某一道具体的菜,而是那条从抗拒、到接纳、到热爱、再到寻找自我的,充满酸甜苦辣的厨艺之路。

  她决定做一道菜,来讲述这个故事。

  她选择了最普通的鸡蛋和隔夜米饭作为主料。将鸡蛋分离,蛋黄与米饭同炒,做成金灿灿的“黄金蛋炒饭”,象征着她最初被家庭和奶奶引导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后来在专业厨房获得的“金光闪闪”的技能。蛋清则被她打发,混合少许面粉,做成极其轻盈、洁白的“云朵舒芙蕾”,象征着她内心对自由、对艺术性表达的追求和一度飘在空中的梦想。

  最后,她将炒饭置于盘底,将烤好的“云朵舒芙蕾”轻轻盖在炒饭之上。在金黄的“大地”与洁白的“云朵”之间,她淋上了一道用黑芝麻酱和少量红糖调制的、深沉而略带苦涩回甘的酱汁,如同连接梦想与现实的纽带,也象征着这条路上经历的磨砺与思考。

  这道名为“云壤之间”的菜品,造型极具视觉冲击力,意境深远。味道上,蛋炒饭的干香与舒芙蕾的绵软形成奇妙对比,而那抹黑芝麻酱的微苦醇香,则将两者完美融合,带来复杂而耐人寻味的体验。

  评委们品尝后,反应各异。老派大师更欣赏蛋炒饭的功底,对舒芙蕾的创新搭配持保留态度。而当菜品传到陈默面前时,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他仔细地观察着菜的造型,然后用勺子分别品尝了炒饭、舒芙蕾,以及混合了酱汁的部分。他吃得很慢,表情没有任何变化,让人无从揣测。

  良久,他放下勺子,拿起话筒。全场寂静。

  “这道菜,”陈默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冷静而清晰,“技术执行上,蛋炒饭火候精准,粒粒分明,舒芙蕾口感及格。创意上,试图用对比强烈的食材和形态来表达概念,想法……不算新颖。”

  苏琪的心沉了下去。

  “但是,”陈默话锋一转,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了苏琪身上,带着一种审视的锐利,“我能从这道菜里,吃到一些别的东西,这道酱汁。”他指了指那抹深色,“用得不轻松,甚至有点笨拙,但它试图在‘技’与‘艺’、‘传统’与‘自我’之间,建立一种连接的努力,我收到了。”

  他顿了顿,给出了最终的评语:“有瑕疵,但有意念。对于厨师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难得。”

  没有华丽的赞美,依旧是克制甚至略带批评的点评,但那句“有意念”、“更难得”,如同惊雷般在苏琪心中炸响!她得到了!得到了这位以苛刻着称的评论家,对她烹饪理念核心的认可!

  最终,苏琪凭借这道“云壤之间”,夺得了“金筷子”新锐厨师大赛的银奖。但这个银奖的含金量,因为陈默那番独特的点评,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苏琪这个名字,真正开始在美食圈崭露头角。

  比赛结束后,有记者采访陈默,问他对本届选手的看法。他罕见地多说了几句,提到苏琪时,他说:“一个试图用锅铲讲故事的年轻厨师。故事讲得还不是很流畅,但至少,她开始讲了,而且,讲的似乎是她自己的故事。”

  这篇报道,苏琪看了很多遍。她知道,自己终于在这个庞大的行业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抹独特印记。而那个坐在评委席上面无表情的男人,用他特有的方式,成为了她职业道路上第一个重要的“外部坐标”。

  带着大赛的荣誉和更高的知名度,苏琪回到了“萤火厨房”。她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反而更加沉静。她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