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性的水泥路段终于完全凝固,可以通行了。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长安。好奇心重的百姓、闻风而动的商贾、甚至一些抱着挑刺心态的文人,都蜂拥而至,想要亲眼看看这传说中的“仙路”究竟是何模样。
只见一段长约一里的官道,彻底变了样。原本坑洼不平、车辙深陷的土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整如砥砺、颜色灰青、浑然一体的坚实路面。阳光照在上面,甚至能反射出淡淡的光泽。
“我的老天爷,这……这真是路吗?”一个老农颤巍巍地伸出脚,小心翼翼地踩了踩,感觉坚硬异常。
“快看!有车过来了!”有人喊道。
众人望去,只见“大唐速运”一支标准化的车队,正满载货物,从容不迫地行驶在新路上。车轮滚过,只发出平稳的“沙沙”声,车身几乎没有颠簸,速度比在旁边土路上快了三成不止!
车队领头的是个年轻车夫,他故意将车赶得飞快,享受着那前所未有的平稳,还得意地朝路边围观人群挥了挥手,引来一片羡慕的惊呼。
“看到了吧!俺就说林县男弄出来的东西,准没错!”一个曾经在工坊干过活的中年汉子挺起胸膛,与有荣焉。
“这路要是能通到洛阳,俺们行商可真是享福了!”一个商队管事看得两眼放光,已经开始计算能节省多少时间和车辆损耗。
“哼,奇技淫巧,靡费颇巨,恐非长久之道。”也有酸儒捻着胡须摇头晃脑,但声音在众人的赞叹声中显得格外微弱。
林凡站在不远处的高坡上,看着下方喧闹的场景,心中一定。事实胜于雄辩,水泥路的优越性,直观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时,朱黑胖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手里还端着一个瓦罐,神秘兮兮地凑到林凡身边:“凡哥,你看这路这么平,光秃秃的多可惜!俺寻思着,能不能用彩色水泥,在上面画点画,写点字?比如画个大肥猪,旁边写上‘林氏肉铺,好吃不贵’?或者画碗面,写上‘朱黑胖独家秘制,一碗管饱’?”
林凡听得额头青筋直跳,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你是想把这帝国血脉,变成你家小吃街的广告牌吗?信不信程将军知道了,能把你这黑胖子当球踢?”
朱黑胖缩了缩脖子,讪笑道:“俺就说说,说说……那啥,凡哥,俺用水泥试着做了个新烤炉,烤出来的胡饼格外酥脆!改天给您送来尝尝!”
看着朱黑胖溜走的背影,林凡哭笑不得。这胖子的思维,总是如此……发散。
水泥路的成功,极大地震慑了朝堂上的反对声音。连最顽固的老臣,在亲眼见识或听人详细描述后,也不得不承认此物确实神异。李世民更是龙颜大悦,正式下旨,允准林凡成立“唐驰道营造社”,统筹修建长安至洛阳的水泥官道事宜。
筑路大业,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工程——《长安日报》的筹备,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编辑部暂设于林府旁边一座新购的院落,月倾城挂名“总撰”(总编辑),苏婉儿协助审核,实际采编工作则由王伟招募来的几个不得志的寒门士子和一个原在邸抄房做过事的退休老吏负责。
内容框架很快确定:头版为“朝廷要闻”,刊登经过李世民默许、由房玄龄那边提供筛选过的政令和大事;二版为“长安快讯”,报道市井新闻、奇闻异事;三版为“商贾之窗”,发布物价、货运信息以及“林氏”和合作商家的广告;四版则为“文苑杂谈”,连载些志怪小说、诗词赏析,甚至准备开设一个“读者来信”栏目,增加互动。
内容有了,最大的瓶颈在于——**印刷效率**。
传统的雕版印刷,刻一套版耗时日久,且一旦有错字或需要更新内容,整版报废,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满足日报每日出版的需求。
压力给到了墨方和王伟这边。
墨方看着堆积如山的待印内容,眉头紧锁。王伟更是急得嘴角起泡,哑着嗓子在临时设立的印刷工坊里转圈:“我的墨大爷!您倒是快点想招啊!这报纸要是印不出来,咱们前期投入可就全打水漂了!我的KPI啊!”
墨方沉声道:“林县男提及的‘活字’理念,以单字反刻,排版印刷,思路绝妙。难点在于字胚的材质、刻制效率与排版固着。”
他试验过木活字,但木质遇水易胀,纹理疏密不一,印刷效果差;也试过泥活字,但烧制后易碎,不耐用。
“用铜!或者铅!”林凡视察时,给出了方向,“铜活字坚固耐用,铅活字熔点低,易于铸造。我们可以先制作数千个常用字的字模,然后翻砂铸造,批量生产铅活字!”
“铅活字……铸造……”墨方眼中光芒大盛,“妙!如此一来,字胚规格统一,制作速度极大提升!只是这排版固着……”
“设计一个带卡槽的铁板,将排好的活字版卡紧固定即可。”林凡比划着,“另外,油墨也需要改进,要更适合金属表面和快速印刷。”
方向明确,墨方立刻带着工匠们投入攻关。王伟则忙着去搜罗铜料和铅,以及招募刻字工匠。
几天后,第一套由铅锡合金铸造的常用活字制作完成,虽然字迹边缘还有些毛糙,但基本可用。配套的排版铁板和改良的油墨也初步搞定。
首次试印刷开始了!
工坊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排版工匠根据稿样,从字盘里熟练地捡出铅字,排入铁板,用木楔卡紧。然后刷上油墨,覆上纸张,用特制的压板一压……
揭下纸张,上面清晰地印着《长安日报》创刊号的头版标题,以及下方整齐的楷体小字!
“成了!真的成了!”王伟第一个跳起来,激动得嗓子更哑了,“这速度!比雕版快十倍!百倍!”
月倾城拿起一张还带着墨香的样报,仔细看了看,清冷的眼眸中也闪过一丝讶异和满意:“字迹清晰,排版齐整,虽略逊精雕,然足以传意。此物一出,天下知识传播,将快如奔马。”
苏婉儿也微笑道:“如此一来,日报每日刊印,并非虚言。”
创刊号的内容早已备好,立刻投入紧张的大规模印刷。得益于活字印刷的效率,短短一天时间,数千份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长安日报》便被生产出来。
翌日清晨。
当长安各坊的坊门刚刚开启,许多百姓和商贾就惊讶地发现,坊门口出现了一些身着统一蓝色短衫、胸前挂着“唐驰快递”字样布包(临时借用快递员)的少年,他们手里抱着一摞摞纸张,大声吆喝:
“看报看报!《长安日报》创刊号!朝廷新政,长安趣闻,商机无限,尽在方寸之间!”
“只要两文钱!两文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却能知晓天下事!”
“林氏百货新品上市,凭此报购物享九五折!”
好奇之下,不少人掏出两文钱买了一份。识字的人立刻被上面新鲜的内容吸引,不识字的也围着识字的人,听他们念诵。
头版刊登了陛下允准修建长安洛阳水泥官道的消息,并详细阐述了此路对商业、民生、国防的益处;二版报道了西市胡商表演吞剑(略有夸张)、某官员家恶犬伤人被京兆尹处置等市井新闻;三版发布了最新的粟米、布帛价格以及“大唐速运”新开通线路的优惠;四版则开始连载一篇名为《狐女报恩》的志怪小说,情节引人入胜。
尤其是那篇为水泥路正名的头版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扭转了之前的一些负面舆论。
“原来修路有这么多好处!”
“这报纸有点意思,明天还来买!”
“林氏百货打折?正好要去扯块布!”
《长安日报》一炮而红!数千份报纸在短短一个上午便被抢购一空,王伟不得不下令加印。
舆论的阵地,终于被林凡牢牢抓住了一个角。
然而,就在林凡为水泥路和报纸的初步成功感到欣慰时,月倾城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我们安排在波斯胡寺附近的人,跟丢了。”月倾城语气平静,但眼神微冷,“那个与胡万接触过的蒙面波斯商人,以及后来进入胡万旧宅的那些疑似军伍的胡人,都如同蒸发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们《长安日报》招募的一个刻字工匠,昨夜……暴病身亡了。长安县衙初步验看,说是突发心疾。”
林凡的心猛地一沉。
跟丢了目标,还可以说是对方狡猾。但一个关键工种的工匠突然死亡,这未免太过巧合。
他拿起一份还带着墨香的报纸,看着上面清晰的铅字,目光锐利起来。
对手的反击,已经开始了吗?而且如此隐秘,如此毒辣?
这长安城的光明之下,暗流不仅未息,反而更加汹涌了。
(第123章 完)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长安。好奇心重的百姓、闻风而动的商贾、甚至一些抱着挑刺心态的文人,都蜂拥而至,想要亲眼看看这传说中的“仙路”究竟是何模样。
只见一段长约一里的官道,彻底变了样。原本坑洼不平、车辙深陷的土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整如砥砺、颜色灰青、浑然一体的坚实路面。阳光照在上面,甚至能反射出淡淡的光泽。
“我的老天爷,这……这真是路吗?”一个老农颤巍巍地伸出脚,小心翼翼地踩了踩,感觉坚硬异常。
“快看!有车过来了!”有人喊道。
众人望去,只见“大唐速运”一支标准化的车队,正满载货物,从容不迫地行驶在新路上。车轮滚过,只发出平稳的“沙沙”声,车身几乎没有颠簸,速度比在旁边土路上快了三成不止!
车队领头的是个年轻车夫,他故意将车赶得飞快,享受着那前所未有的平稳,还得意地朝路边围观人群挥了挥手,引来一片羡慕的惊呼。
“看到了吧!俺就说林县男弄出来的东西,准没错!”一个曾经在工坊干过活的中年汉子挺起胸膛,与有荣焉。
“这路要是能通到洛阳,俺们行商可真是享福了!”一个商队管事看得两眼放光,已经开始计算能节省多少时间和车辆损耗。
“哼,奇技淫巧,靡费颇巨,恐非长久之道。”也有酸儒捻着胡须摇头晃脑,但声音在众人的赞叹声中显得格外微弱。
林凡站在不远处的高坡上,看着下方喧闹的场景,心中一定。事实胜于雄辩,水泥路的优越性,直观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时,朱黑胖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手里还端着一个瓦罐,神秘兮兮地凑到林凡身边:“凡哥,你看这路这么平,光秃秃的多可惜!俺寻思着,能不能用彩色水泥,在上面画点画,写点字?比如画个大肥猪,旁边写上‘林氏肉铺,好吃不贵’?或者画碗面,写上‘朱黑胖独家秘制,一碗管饱’?”
林凡听得额头青筋直跳,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你是想把这帝国血脉,变成你家小吃街的广告牌吗?信不信程将军知道了,能把你这黑胖子当球踢?”
朱黑胖缩了缩脖子,讪笑道:“俺就说说,说说……那啥,凡哥,俺用水泥试着做了个新烤炉,烤出来的胡饼格外酥脆!改天给您送来尝尝!”
看着朱黑胖溜走的背影,林凡哭笑不得。这胖子的思维,总是如此……发散。
水泥路的成功,极大地震慑了朝堂上的反对声音。连最顽固的老臣,在亲眼见识或听人详细描述后,也不得不承认此物确实神异。李世民更是龙颜大悦,正式下旨,允准林凡成立“唐驰道营造社”,统筹修建长安至洛阳的水泥官道事宜。
筑路大业,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工程——《长安日报》的筹备,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编辑部暂设于林府旁边一座新购的院落,月倾城挂名“总撰”(总编辑),苏婉儿协助审核,实际采编工作则由王伟招募来的几个不得志的寒门士子和一个原在邸抄房做过事的退休老吏负责。
内容框架很快确定:头版为“朝廷要闻”,刊登经过李世民默许、由房玄龄那边提供筛选过的政令和大事;二版为“长安快讯”,报道市井新闻、奇闻异事;三版为“商贾之窗”,发布物价、货运信息以及“林氏”和合作商家的广告;四版则为“文苑杂谈”,连载些志怪小说、诗词赏析,甚至准备开设一个“读者来信”栏目,增加互动。
内容有了,最大的瓶颈在于——**印刷效率**。
传统的雕版印刷,刻一套版耗时日久,且一旦有错字或需要更新内容,整版报废,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满足日报每日出版的需求。
压力给到了墨方和王伟这边。
墨方看着堆积如山的待印内容,眉头紧锁。王伟更是急得嘴角起泡,哑着嗓子在临时设立的印刷工坊里转圈:“我的墨大爷!您倒是快点想招啊!这报纸要是印不出来,咱们前期投入可就全打水漂了!我的KPI啊!”
墨方沉声道:“林县男提及的‘活字’理念,以单字反刻,排版印刷,思路绝妙。难点在于字胚的材质、刻制效率与排版固着。”
他试验过木活字,但木质遇水易胀,纹理疏密不一,印刷效果差;也试过泥活字,但烧制后易碎,不耐用。
“用铜!或者铅!”林凡视察时,给出了方向,“铜活字坚固耐用,铅活字熔点低,易于铸造。我们可以先制作数千个常用字的字模,然后翻砂铸造,批量生产铅活字!”
“铅活字……铸造……”墨方眼中光芒大盛,“妙!如此一来,字胚规格统一,制作速度极大提升!只是这排版固着……”
“设计一个带卡槽的铁板,将排好的活字版卡紧固定即可。”林凡比划着,“另外,油墨也需要改进,要更适合金属表面和快速印刷。”
方向明确,墨方立刻带着工匠们投入攻关。王伟则忙着去搜罗铜料和铅,以及招募刻字工匠。
几天后,第一套由铅锡合金铸造的常用活字制作完成,虽然字迹边缘还有些毛糙,但基本可用。配套的排版铁板和改良的油墨也初步搞定。
首次试印刷开始了!
工坊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排版工匠根据稿样,从字盘里熟练地捡出铅字,排入铁板,用木楔卡紧。然后刷上油墨,覆上纸张,用特制的压板一压……
揭下纸张,上面清晰地印着《长安日报》创刊号的头版标题,以及下方整齐的楷体小字!
“成了!真的成了!”王伟第一个跳起来,激动得嗓子更哑了,“这速度!比雕版快十倍!百倍!”
月倾城拿起一张还带着墨香的样报,仔细看了看,清冷的眼眸中也闪过一丝讶异和满意:“字迹清晰,排版齐整,虽略逊精雕,然足以传意。此物一出,天下知识传播,将快如奔马。”
苏婉儿也微笑道:“如此一来,日报每日刊印,并非虚言。”
创刊号的内容早已备好,立刻投入紧张的大规模印刷。得益于活字印刷的效率,短短一天时间,数千份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长安日报》便被生产出来。
翌日清晨。
当长安各坊的坊门刚刚开启,许多百姓和商贾就惊讶地发现,坊门口出现了一些身着统一蓝色短衫、胸前挂着“唐驰快递”字样布包(临时借用快递员)的少年,他们手里抱着一摞摞纸张,大声吆喝:
“看报看报!《长安日报》创刊号!朝廷新政,长安趣闻,商机无限,尽在方寸之间!”
“只要两文钱!两文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却能知晓天下事!”
“林氏百货新品上市,凭此报购物享九五折!”
好奇之下,不少人掏出两文钱买了一份。识字的人立刻被上面新鲜的内容吸引,不识字的也围着识字的人,听他们念诵。
头版刊登了陛下允准修建长安洛阳水泥官道的消息,并详细阐述了此路对商业、民生、国防的益处;二版报道了西市胡商表演吞剑(略有夸张)、某官员家恶犬伤人被京兆尹处置等市井新闻;三版发布了最新的粟米、布帛价格以及“大唐速运”新开通线路的优惠;四版则开始连载一篇名为《狐女报恩》的志怪小说,情节引人入胜。
尤其是那篇为水泥路正名的头版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扭转了之前的一些负面舆论。
“原来修路有这么多好处!”
“这报纸有点意思,明天还来买!”
“林氏百货打折?正好要去扯块布!”
《长安日报》一炮而红!数千份报纸在短短一个上午便被抢购一空,王伟不得不下令加印。
舆论的阵地,终于被林凡牢牢抓住了一个角。
然而,就在林凡为水泥路和报纸的初步成功感到欣慰时,月倾城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我们安排在波斯胡寺附近的人,跟丢了。”月倾城语气平静,但眼神微冷,“那个与胡万接触过的蒙面波斯商人,以及后来进入胡万旧宅的那些疑似军伍的胡人,都如同蒸发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们《长安日报》招募的一个刻字工匠,昨夜……暴病身亡了。长安县衙初步验看,说是突发心疾。”
林凡的心猛地一沉。
跟丢了目标,还可以说是对方狡猾。但一个关键工种的工匠突然死亡,这未免太过巧合。
他拿起一份还带着墨香的报纸,看着上面清晰的铅字,目光锐利起来。
对手的反击,已经开始了吗?而且如此隐秘,如此毒辣?
这长安城的光明之下,暗流不仅未息,反而更加汹涌了。
(第12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