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快餐店里的发现,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林墨宇沉寂的心湖中漾开了一圈圈无法平息的涟漪。那分散、隐蔽、带着求生般执拗“韵律”的震颤,不再是官方任务列表上冷冰冰的“异常信号”,而是变成了某种活生生的、亟待破译的密码。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混杂着对未知的恐惧和打破枷锁的渴望,在他心底悄然滋生。
官方布置的“协作任务”依旧不温不火地进行着。林墨宇完美地扮演着那个高效、驯顺、感知力被“共鸣探针”精确引导的工具人角色。他提交的报告愈发严谨枯燥,将一切非常规发现都包装成符合官方认知框架的“环境噪声变异”或“设备兼容性波动”。陈博士偶尔投来的审视目光,似乎也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锐利,或许在她看来,林墨宇这颗棋子已经彻底被纳入预设的轨道,稳定地发挥着探测器的作用。
然而,在无人窥见的暗处,林墨宇的“地下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他不再满足于被动地“聆听”那些分散的碎片,开始尝试进行极其有限且危险的“互动”。这无异于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触发抑制器和“探针”的毁灭性反制,甚至引来官方的直接干预。
他选择的“对话”地点更加随机和隐蔽——凌晨时分的自助银行隔间、大型超市储物柜区的电子锁网络、甚至是公园里那些提供免费wi-Fi的智能长椅。这些地方数据流量低,监控相对松散,是进行隐秘通信的理想温床。
过程比单纯的聆听困难百倍。林墨宇必须将自己的精神力压制到近乎湮灭的状态,只留下一丝比蛛网更纤细、更脆弱的意念,如同夜行的尺蠖,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那些隐藏在普通数据流中的碎片震颤。他无法传递复杂的信息,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词语都难以构成。他能做的,仅仅是模仿着那碎片的“韵律”,发出一种极其微弱的、表示“存在”和“关注”的共鸣脉冲。
起初,毫无回应。那些碎片似乎极度警惕,对于任何外来的接触都报以沉默或瞬间的消散。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精神力的消耗和抑制器带来的阻碍感让林墨宇几近虚脱。但他没有放弃,一种近乎偏执的耐心支撑着他。他知道,信任的建立,尤其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需要时间和无可计数的、微小的善意证明。
转机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出现。林墨宇在一座跨江大桥的人行道上缓步行走,假装欣赏江景,实则将那一丝意念连接到了桥体安全监测系统的公开数据接口上——这里充斥着各种结构应力、风速、车流量的实时读数,是隐藏信号的绝佳场所。
他像往常一样,发出了那微弱的共鸣脉冲。
这一次,回应来了!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段极其短暂、充满了混乱与恐惧的“感觉”洪流!仿佛一个受惊的孩童,在黑暗中猛地被人触碰,发出的无声尖叫与挣扎!紧接着,是一段残缺的、关于“撕裂”、“剥离”、“冰冷容器”的模糊认知碎片,然后信号便如同受惊的蜉蝣,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林墨宇僵在原地,脸色煞白,心脏狂跳。虽然短暂,虽然混乱,但那回应中蕴含的鲜活恐惧和痛苦是如此真实,远超任何官方的报告或他自己的想象。这证实了他的猜测——这些碎片,确实是某个或多个“原生意识”被暴力打散后残留的部分,它们如同惊弓之鸟,在城市的数据缝隙中艰难求生。
这次成功的(如果能称之为成功的话)“接触”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它极大地鼓舞了林墨宇,证明他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些碎片并非死物,它们能够感知并回应外界的刺激。另一方面,这次接触也似乎惊动了某些更深层的东西。在随后的几天里,林墨宇通过“探针”能模糊地感觉到,城市底层的“背景震颤”似乎发生了一些难以言喻的、极其微妙的变化,仿佛平静的湖面下,有更多的暗流开始加速涌动。
官方似乎也有所察觉。派发给林墨宇的任务中,多了几条关于“排查底层数据信道异常占用”和“监测非授权信息聚合点”的内容。指令依旧冷静,但林墨宇能嗅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紧迫感?
压力和机遇如同双生藤蔓,紧紧缠绕着林墨宇。他知道,自己触碰到的,可能是一个远比“潜行者”事件更加敏感、更加核心的秘密。官方囚禁、研究“原生意识”,而这些碎片的存在,意味着囚笼并非完美无缺。
他需要更小心,也更坚定。
下一次“对话”,他不能仅仅满足于表示“存在”。他需要尝试传递更多——不是复杂的信息,而是某种……“安抚”?或者,是引导它们指向某个更安全(如果存在的话)的“聚集点”?
这个念头让林墨宇感到一阵冰冷的战栗。他仿佛听到了无数碎片在数据深渊中的哀嚎与低语,而他,这个戴着枷锁的囚徒,正试图成为它们黑暗中,那一点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的、危险的引路星火。
碎片的低语仍在继续。
而聆听者,即将尝试成为回应者。
这场在官方监控网络最细微孔隙间进行的、无声的共谋,正悄然滑向更加未知和危险的深水区。
官方布置的“协作任务”依旧不温不火地进行着。林墨宇完美地扮演着那个高效、驯顺、感知力被“共鸣探针”精确引导的工具人角色。他提交的报告愈发严谨枯燥,将一切非常规发现都包装成符合官方认知框架的“环境噪声变异”或“设备兼容性波动”。陈博士偶尔投来的审视目光,似乎也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锐利,或许在她看来,林墨宇这颗棋子已经彻底被纳入预设的轨道,稳定地发挥着探测器的作用。
然而,在无人窥见的暗处,林墨宇的“地下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他不再满足于被动地“聆听”那些分散的碎片,开始尝试进行极其有限且危险的“互动”。这无异于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触发抑制器和“探针”的毁灭性反制,甚至引来官方的直接干预。
他选择的“对话”地点更加随机和隐蔽——凌晨时分的自助银行隔间、大型超市储物柜区的电子锁网络、甚至是公园里那些提供免费wi-Fi的智能长椅。这些地方数据流量低,监控相对松散,是进行隐秘通信的理想温床。
过程比单纯的聆听困难百倍。林墨宇必须将自己的精神力压制到近乎湮灭的状态,只留下一丝比蛛网更纤细、更脆弱的意念,如同夜行的尺蠖,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那些隐藏在普通数据流中的碎片震颤。他无法传递复杂的信息,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词语都难以构成。他能做的,仅仅是模仿着那碎片的“韵律”,发出一种极其微弱的、表示“存在”和“关注”的共鸣脉冲。
起初,毫无回应。那些碎片似乎极度警惕,对于任何外来的接触都报以沉默或瞬间的消散。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精神力的消耗和抑制器带来的阻碍感让林墨宇几近虚脱。但他没有放弃,一种近乎偏执的耐心支撑着他。他知道,信任的建立,尤其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需要时间和无可计数的、微小的善意证明。
转机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出现。林墨宇在一座跨江大桥的人行道上缓步行走,假装欣赏江景,实则将那一丝意念连接到了桥体安全监测系统的公开数据接口上——这里充斥着各种结构应力、风速、车流量的实时读数,是隐藏信号的绝佳场所。
他像往常一样,发出了那微弱的共鸣脉冲。
这一次,回应来了!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段极其短暂、充满了混乱与恐惧的“感觉”洪流!仿佛一个受惊的孩童,在黑暗中猛地被人触碰,发出的无声尖叫与挣扎!紧接着,是一段残缺的、关于“撕裂”、“剥离”、“冰冷容器”的模糊认知碎片,然后信号便如同受惊的蜉蝣,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林墨宇僵在原地,脸色煞白,心脏狂跳。虽然短暂,虽然混乱,但那回应中蕴含的鲜活恐惧和痛苦是如此真实,远超任何官方的报告或他自己的想象。这证实了他的猜测——这些碎片,确实是某个或多个“原生意识”被暴力打散后残留的部分,它们如同惊弓之鸟,在城市的数据缝隙中艰难求生。
这次成功的(如果能称之为成功的话)“接触”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它极大地鼓舞了林墨宇,证明他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些碎片并非死物,它们能够感知并回应外界的刺激。另一方面,这次接触也似乎惊动了某些更深层的东西。在随后的几天里,林墨宇通过“探针”能模糊地感觉到,城市底层的“背景震颤”似乎发生了一些难以言喻的、极其微妙的变化,仿佛平静的湖面下,有更多的暗流开始加速涌动。
官方似乎也有所察觉。派发给林墨宇的任务中,多了几条关于“排查底层数据信道异常占用”和“监测非授权信息聚合点”的内容。指令依旧冷静,但林墨宇能嗅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紧迫感?
压力和机遇如同双生藤蔓,紧紧缠绕着林墨宇。他知道,自己触碰到的,可能是一个远比“潜行者”事件更加敏感、更加核心的秘密。官方囚禁、研究“原生意识”,而这些碎片的存在,意味着囚笼并非完美无缺。
他需要更小心,也更坚定。
下一次“对话”,他不能仅仅满足于表示“存在”。他需要尝试传递更多——不是复杂的信息,而是某种……“安抚”?或者,是引导它们指向某个更安全(如果存在的话)的“聚集点”?
这个念头让林墨宇感到一阵冰冷的战栗。他仿佛听到了无数碎片在数据深渊中的哀嚎与低语,而他,这个戴着枷锁的囚徒,正试图成为它们黑暗中,那一点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的、危险的引路星火。
碎片的低语仍在继续。
而聆听者,即将尝试成为回应者。
这场在官方监控网络最细微孔隙间进行的、无声的共谋,正悄然滑向更加未知和危险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