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名士来投-《开局:系统,你管这叫九子夺嫡?》

  “昨日之辩,只为论道,不为私怨。太师能不计前嫌,晚生……受教了。”

  他没有再称“本王”,而是自称“晚生”。

  这个细节,让孔文正更是羞愧难当,他握着萧济安的手,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这一刻,两人之间,再无政见之分,再无派系之别。

  有的只是两代读书人之间,一次跨越了年龄与身份的思想上的交接与传承。

  “王爷千岁!”

  “王爷千岁!!”

  “看到没有!连孔太师都心服口服了!咱们王爷才是真圣人!”

  “孔太师深明大义!知错能改,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表率!”

  【叮!】

  【恭喜宿主,完成史诗级成就:‘大儒俯首’!】

  【你的思想,已经开始触及这个时代的天花板,并成功撼动了旧有秩序的根基。天下士子之心,已然归附!】

  【‘民望’系统,振幅升级!】

  【当前民望值:名动京华(\/)】

  【你获得了天命值:五万点!】

  【你已触发连锁事件:‘名士来投’!】

  【系统提示:受《为民学论》及‘大儒俯首’事件影响,你的声望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数位隐居在野,有真才实学的名士,正因你的思想与胸襟心向往之,不日将主动前来投靠。你的智囊团,即将成型!】

  皇宫,御书房内。

  天武大帝的手中,同样拿着一份由王承恩亲手抄录的《为民学论》。

  他已经将这篇文章,来来回回读了三遍。

  许久,他才将那份宣纸放下,对着身边的王承恩问了一句:

  “承恩,你说我大夏的储君,当是何等模样?”

  王承恩闻言,吓得“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浑身抖如筛糠。

  “陛下!此等国之大事,奴才……奴才万死不敢妄议!”

  天武大帝看了他一眼,没有再问,只是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最终,他开口道:

  “传朕旨意。”

  “召济世亲王萧济安,太子太师孔文正,入宫觐见。”

  御书房。

  檀香袅袅,气氛压抑。

  天武大帝高坐于龙椅之上,手中把玩着两枚光滑的玉胆,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

  在他的御案之上,端端正正的摆放着一份抄录工整的《为民学论》。

  萧济安与孔文正一前一后,垂手立于殿下,谁也没有先开口。

  自从二人进来,已经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

  孔文正的额角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虽然已向萧济安“俯首”,但在这位天威难测的帝王面前,依旧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不知道,陛下召见他们二人,究竟是福是祸。

  反倒是萧济安,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平静。

  他没有去揣测圣意,只是眼观鼻,鼻观心,静静等待着。

  当帝放下了手中的玉胆,那两颗玉石碰撞在一起,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也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都来了?”

  他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儿臣(老臣),参见陛下。”

  “孔文正。”

  天武大帝目光如电,直视着这位曾经的太子太师,“你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现在你告诉朕,老五的这篇文章,说得……可有道理?”

  孔文正的身体微微一颤,随即深深对着天武大帝躬身一拜。

  “回陛下,有道理。”

  “老臣……心服口服。”

  “好一个心服口服。”

  天武大帝将目光转向了萧济安。

  “老五,你可知罪?”

  此言一出,连萧济安都不由得微微一愣。

  知罪?

  我何罪之有?

  但他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儿臣,知罪。”

  萧济安没有辩解,“儿臣言辞过激,使得朝野震动,人心惶惶,此乃儿臣之罪一。”

  “儿臣锋芒过露,引得兄弟侧目,朝臣非议,未能体察父皇平衡朝局之苦心,此乃儿臣之罪二。”

  “儿臣……德不配位,声望虚高,引得父皇忧心,此乃儿臣之罪三。”

  “请父皇,降罪。”

  天武大帝看着跪在地上,却依旧脊梁挺得笔直的儿子,眼中的寒意褪去,流露出复杂难明的欣赏。

  “起来吧。”

  他摆了摆手,

  “朕戎马一生,打下了这片江山。朕以为,只要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便可高枕无忧。可朕现在才发现,这天下的根已经烂了。”

  “满朝的文武,张口仁义,闭口道德。可国难当头,他们想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如何打压异己。”

  “孔文正,你当了二十年的太子太师,教出来的,就是这么一群废物吗?”

  孔文正闻言,脸色煞白,再次跪倒在地。

  “老臣……有负圣恩,罪该万死!”

  “罢了。”天武大帝摆了摆手,似乎也懒得再追究。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萧济安的身上。

  “你的那份奏折,朕看了。想法很好,很大胆。但也很天真。”

  “不过,朕喜欢。”

  “朕,就给你一个机会。也给这天下一个机会。”

  “传朕旨意!”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威严而决断!

  “今岁秋闱,加开‘恩科’一场!凡天下士子,无论出身,皆可报考!”

  “恩科,便以你济世亲王的方案为蓝本,进行试点!”

  “考成、农桑、水利、算学、律法,皆可入题!以策论高下,定去留!不拘一格,为国取士!”

  此言一出,萧济安的心都忍不住加速跳动了一下。

  他没想到,父皇的魄力竟会如此之大!

  “此次恩科,便由……”

  皇帝的目光在萧济安和孔文正的脸上来回扫视。

  “……便由济世亲王萧济安,与太子太师孔文正,共同担任主考官!”

  “另,着吏部、户部、礼部,全力配合!若有差池,朕,唯你们是问!”

  “儿臣(老臣),领旨谢恩!”

  两人齐齐叩首。

  “起来吧。”

  他摆了摆手,声音中带着些许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斩钉截铁的决断。

  “孔文正,朕要你为此次恩科掌舵。老五的想法是快刀,而你是刀鞘。朕不希望这把刀,伤了国本。”

  孔文正心中一凛,“老臣……遵旨。”

  天武大帝的目光转向萧济安:

  “老五,朕给了你机会。但你要记住,孔太师是两朝元老,他的意见,你要听。朕要的是能‘济世’的实干之臣,不是一群只会高谈阔论的狂生。”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萧济安沉声应道。

  “下去吧。朕……等着看结果。”

  皇帝摆了摆手,转身走入了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