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下马威-《开局:系统,你管这叫九子夺嫡?》

  一路上,无人与他打招呼。

  那些官员们,或是目不斜视地从他身边走过,或是三五成群地聚在远处,对他指指点点。

  他走过的地方,原本的交谈声会突兀地停下,等他走远了,窃窃私语声才重新响起。

  萧济安对此视若无睹,径直来到了礼部尚书孔文正的公房之外。

  “下官礼部侍郎萧济安,求见尚书大人。”

  他对着紧闭的房门,朗声说道。

  过了许久,房门才从里面打开。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书吏,慢悠悠地走了出来,上下打量了他一眼。

  “王爷请稍后。尚书大人正在批阅紧要公文,无暇分身。”

  说完,他便自顾自地走到廊下,开始慢条斯理地修剪起了盆栽的枝叶,将萧济安一个人晾在了门口。

  萧济安笑了笑,也不着恼。

  他就在那公房之外,负手而立,身姿笔挺如松,静静地等候着。

  一炷香,两炷香……

  足足等了近一个时辰,那扇紧闭的房门,才再次打开。

  “让王爷久等了。”老书吏放下手中的剪刀,慢吞吞地说道,“大人有请。”

  萧济安走进公房,一股浓重的墨香混合着陈年书卷的霉味,扑面而来。

  房间之内,光线有些昏暗。

  四壁的书架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典籍卷宗,几乎要满溢出来。

  一名身穿绯色官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者,正端坐在书案之后。

  他手中拿着一卷竹简,看得极为入神,仿佛根本没有注意到萧济安的到来。

  此人,便是当朝礼部尚书,太子太师,被誉为士林领袖的孔文正。

  又过了半晌,孔文正才缓缓放下手中的竹简,看向萧济安。

  “定北王殿下,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孔大人言重了。”萧济安微微躬身,“下官今日初到礼部,往后还请大人多多指教。”

  “指教不敢当。”孔文正摆了摆手,“王爷乃是亲王之尊,国之柱石,老夫不过一介腐儒,岂敢指教王爷。”

  他说着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上面的热气,

  “不过,王爷既是奉了陛下之命,来我礼部历练。老夫作为礼部主官,有些话还是要说在前面。”

  “我礼部,掌管的是天下礼法,维系的是社稷纲常。此地非军伍可比,一言一行,皆有法度。”

  “王爷在沙场之上,可以号令三军,杀伐决断。但在这里,还请王爷谨言慎行,多看,多听,少言,少做。”

  一番话,说得是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既点出了萧济安的身份,又敲打了他不要在这里乱伸手。

  “大人教诲的是,下官谨记。”萧济安的脸上,依旧挂着谦和的笑容。

  孔文正见他态度如此恭顺,心中那股因武将干政而生出的抵触情绪,稍稍缓和了一些。

  “嗯。”他点了点头,从书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卷宗中,抽出了一本。

  “王爷初来乍到,对部中事务不熟。老夫便先交给你一桩差事吧。”

  “我大夏立国三百余年,开科取士百余次。相关的卷宗、名录,堆积在库房,早已是汗牛充栋,杂乱不堪。你便先去将这些历年的科举档案,好生整理一番,重新编纂造册,也正好借此,熟悉一下我朝的取士之道。”

  这桩差事,听上去似乎很重要。

  但在场的任何一个礼部小吏都明白,这是整个衙门里,最繁琐,最枯燥,也最没有油水可捞的苦差事。

  将一个功高盖世的亲王,派去库房里当一个整理旧书的书吏,这其中的羞辱之意不言而喻。

  “多谢大人栽培。”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萧济安的脸上非但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反而带着欣喜之情。

  他主动上前接过了那本库房名录,再次躬身行礼。

  “下官,这便去办。”

  看着萧济安那干劲十足的背影,孔文正微微眯起了他那双浑浊的老眼。

  他原以为,这位年轻气盛的王爷会对此安排心生不满,甚至当场发作。

  却没想到,对方竟如此坦然地就接受了。

  “哼,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孔文正摇了摇头,重新拿起了那卷没有看完的竹简。

  在他看来,用不了三天,这位养尊处优的王爷,就会被库房里那能把人埋起来的故纸堆和呛人的灰尘,给逼得叫苦不迭。

  一连七天,萧济安都没有再出现在礼部的官署之中。

  他就像是彻底被人遗忘了一般,将自己都泡在了那间阴暗潮湿,堆满了故纸堆的档案库房里。

  每日除了必要的饮食,几乎足不出户。

  起初,还有些好事者会偷偷跑去库房,想看看这位定北王殿下的笑话。

  但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身穿寻常布衣、戴着口罩,正一丝不苟地将那些发黄霉变的卷宗分门别类、重新抄录的身影。

  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焦躁与不耐。

  那双曾经在沙场之上决胜千里的眼睛,此刻正专注地阅读着那些枯燥的文字。

  渐渐地去库房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再也无人问津。

  礼部的官员们私下里都说,这位曾经的镇北军神,似乎是真的认命了,准备在这故纸堆里了此残生。

  他们不知道的是。

  在这间无人问津的库房里,萧济安正在挖掘一个足以颠覆整个大夏朝堂的巨大金矿。

  【洞察】

  他将系统技能,开启到了极致。

  一卷卷看似枯燥的档案,在他的眼中,变成了一组组明确的数据。

  【大夏历三百二十年,春闱。主考官:礼部尚书孔文正。取士三百,其中,出身五大世家者,一百八十二人,占比百分之六十。】

  【大夏历三百二十三年,春闱。主考官:吏部尚书赵谦。取士三百,其中,与东宫有涉者,两百一十人,占比百分之七十。】

  【大夏历三百二十六年,春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