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会议室里,死一般寂静!-《头衔数不清,你侯亮平眼红啥?》

  京城,中福集团总部。

  董事长办公室里,

  林满江挂断电话后,立即拨通了他在汉东的老熟人。

  “行,我明白了。”

  “连常~委会都没开?”

  林满江皱了皱眉。

  他刚才特意问了汉东省韦办公厅一位朋友,

  对方居然也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如此重大的事件,

  省纪委直接带走一名正厅级干部。

  按程序,应该先由汉东三大书籍碰头会议讨论,再提交省韦小组会议定性,最后由省韦常务会议决定。

  这是规定流程。

  毕竟,那可是正厅级的一把手,

  还是双重管理的干部。

  现在,他们竟然连常委会都没有走。

  如果真开了常委会,

  那位在办公厅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

  “看来……”

  “事情不小。”

  林满江坐在椅子里沉思。

  李文韬此去汉东,一定会找高育良省掌,

  刚才电话里他也提到了要去向育良省掌道歉。

  “道歉”这两个字,从李文韬口中说出,可不简单。

  “我是不是也该过去靠拢一下?”

  这才是林满江内心真正犹豫的地方。

  随着局势越发清晰明朗,

  前方的迷雾也正在慢慢消散。

  前面站着的是柳和陈两个人。

  相比起陈那一边的模糊不清,柳那边要清楚得多。

  这才是林满江真正所思所想。

  他最初的打算,是想脱离央企的束缚,

  进入正府体系,走上仕途。

  但随着上面的一些动作,

  他也掌握了一些风声,

  中福集团预计年中会进行重组。

  届时,部分业务将整体划转。

  至于这些产业最后归属哪里,

  不是被其他央企接手,

  就是被另外三大财团吸纳。

  这些事自然不是他该操心的。

  就算想关心,

  他也确实没有那个权限和实力。

  眼下,他的目标很明确——继续担任中福集团的党组书籍。

  要知道,半年后的党组书籍可是正省级。

  一旦外放,就是封疆大吏的身份。

  中福集团内部,共有四大派系:

  东北的孙家,掌握着重工业与轻工业;

  汉江的裴家,把控着港口、物流、运输与能源;

  天海的陈家,主导着金融、保险、证券和银行;

  鲁东的秦家,则控制着文娱、地产以及军工等领域。

  这四个派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形成,延续至今。

  林满江作为一把手,并不属于任何一家。

  如果他贸然靠向哪一派,立刻就会被调离。

  至于他是否已经自成一派,

  呵呵……

  你想什么呢?

  准确地说,他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而已。

  要是他敢私下搞什么小动作,

  等待他的只会是卷铺盖走人。

  当然,不只是他如此,

  其他几大财团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在央企系统摸爬滚打多年的他,终于悟透了一个道理:

  央企,是一个顶尖家族立足的根本。

  它所起的作用,远超想象。

  比如,你想培养自家的后辈,

  大学一毕业就把他送进央企,

  企业的晋升路径和机关单位是不一样的。

  在单位里,要么拼能力、背景,要么靠熬年头。

  但在企业,只要能干就行。

  因为企业看重的是效益。

  在北京以外的地方,三十岁当上副县级、正县级的人,真的不多。

  越往基层,这种现象越少见。

  可在央企系统,却并不少见。

  一些二级子公司的一把手、二把手,三十五六岁就很常见。

  所谓“二级子公司”,不是副市级下属单位,就是正市级单位。

  不用多说,它的优势显而易见。

  第一个优势,就是一个字——快。

  第二个因素则更加关键。

  比如你去地方任职,

  带一家大型企业去当地考察投资,业绩不就来了?

  或者去某个地方挂职锻炼、积累资历。

  很多挂职干部,都是自带业绩来的。

  比如,宣传系统的人来挂职,

  自然会大力宣传当地,

  甚至连当地领导也会配合宣传。

  你说,这些地方领导会不欢迎他们吗?

  再比如,你去挂职时,带了家企业来投资,

  你说地方领导会不会热情接待?

  特别是这家企业还是国家的央企。

  别说县级领导了,

  恐怕市级领导也会对你毕恭毕敬。

  再比如,家里孩子大了,想锻炼锻炼,

  直接安排进企业,他的表现决定他的前途。

  万一孩子干砸了怎么办?

  企业亏损和行政失误,哪个更严重?

  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行政失误,前途几乎就断了。

  企业亏损,找个市场波动、业务调整的理由就行。

  至于怎么安排这么多人,

  呵呵……

  随便一家央企,

  下属的二级子公司都有十几家,

  三级子公司更是多达几十家。

  这就是为什么说,

  央企是一个家族的根基所在。

  这也是他敢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底气所在。

  柳院长最终如何,

  将决定高育良未来的走向。

  等一切尘埃落定,他便准备投向高育良。

  他研究过这位高省掌。

  目前高家最缺的就是央企背景。

  像寰宇集团、蔚蓝科技这两家,

  都是高省掌一手扶持起来的,虽然不清楚他背后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但这些都不重要。

  民营企业终究只是民营企业。

  你就算做到最大,也不过是个民企。

  反垄断法一出,你寸步难行。

  更何况,还有许多领域,民企是根本进不去的。

  国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每一家国企,

  都承载着国家赋予的特定任务。

  同时,国企也意味着专营与控制。

  ……

  下午,三点左右。

  四辆深色商务车停在大楼门口。

  车门打开,十几名身着深色正装、胸前别着监察徽章的男女陆续下车。

  一行人神情肃穆地走进大堂。

  刚走进电梯。

  大厅里的众人便议论纷纷。

  “这是出什么事了?”

  “不清楚,但他们好像是监察机关的人。”

  “从服装和徽章来看,更像是纪检系统的。”

  “什么,纪检的……”

  “怎么会来这么多人?”

  “是省纪检的人。”

  一个刚走进来的年轻人低声说道。

  “什么……”

  “竟然是省纪检的?”

  “我们集团好像不归省纪检管吧!”

  “我们确实不归他们管,但集团里有些正县级以上的干部,可是归他们管的。”

  “难道是……”

  此时,七楼的会议室里。

  陈文昭等十几人正在开会。

  参会的有出版集团的高层,也有下属出版社和几家印刷公司的负责人,主要讨论的是教材发行问题。

  大中小学教材的配送路线都要安排妥当。

  会议内容本就繁重。

  “砰——”

  忽然,会议室的门被人猛地推开。

  坐在后排的一名男子脸色一沉。

  “你们是谁?”

  “没看到我们在开会吗?”

  几名身穿监察制服的人没有理会,径直走进来。

  “王阳文同志,我们是省纪检委的,有一件案件需要您配合调查,请您跟我们走一趟。”

  “省纪检……”

  这句话一出,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

  有人低下头,不敢多看一眼。

  “甄兴明同志。”

  “我们是汉东省检察院的。”

  “也需要您协助调查。”

  随着两人被分别带走。

  “陈文昭同志……”

  这时,门口又传来一个低沉而平稳的声音。

  这声音有些熟悉,让在场几人不由自主地抬起头。

  只见汉东省韦常委、省纪检委书籍田国富缓步走入。

  “田书籍……”

  会场里有人脱口而出。

  还不清楚情况的人纷纷抬头望去。

  看清来人后,全场数十人几乎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真是他。

  汉东省纪检委书籍田国富。

  能惊动他亲自到场的,恐怕也只有陈文昭了。

  陈文昭,大汉帝国出版集团下属汉东出版集团党委书籍兼董事长,享受正市级待遇。

  “出事了……”

  有人心中暗想。

  “田……田书籍。”

  陈文昭开口,声音都有些发颤。

  显然,此刻他内心已慌乱至极。

  “需要我请你吗?”

  田国富平静地望着他。

  闻言,陈文昭立即从座位上站起,低头跟在田国富身后。

  临走前,田国富回头扫了一眼会议室。

  他的目光扫过之处,

  众人纷纷低头,不敢对视。

  这就是纪检书籍的威压。

  大家眼睁睁看着陈文昭被带走。

  会议室里,死一般寂静。

  即便田国富等人离开之后,依旧无人说话。

  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可惜,没人能回答。

  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三个市级干部,

  就这样被省纪检带走。

  “我还有事,先走一步。”

  有人忽然起身离开。

  紧接着,陆续有人起身离席。

  不到一分钟,

  整个会议室空无一人。

  离开的人,几乎一出楼就掏出手机,或联系熟人打探情况,或四处找关系了解缘由。

  有些人则忙着打电话给上级领导,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些人的心思都一样。

  无非是想要保全自己。

  刚才的事确实太震撼了。

  ……

  高育良对此一无所知。

  就算他知情,恐怕也不会放在心上。

  此刻,他正坐在沙瑞金的办公室里,商议前往天海开会的事宜。

  沙瑞金把文件递给他,说道:“育良省掌,华东经济论坛这次可能得辛苦你走一趟。”

  “这是分内之事。”

  高育良接过材料,点头回应,又说道:“这种会议我还是头一回参加,经验不足,有些地方还得向瑞金书籍请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