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水牛与犁-《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

  “彭头山釜”的诞生,只是文明融合的第一步。

  它让来自铜都城的工匠们第一次明白,先进,并不意味着可以蔑视一切。

  那些看似“落后”的古老技艺中,同样蕴含着适应特定环境的、不可替代的智慧。

  而稻部落的族人,也第一次亲眼见证,当他们的传统经验,与一种全新的、更强大的技术相结合时,能够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

  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氛围,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形成。

  而何维,则将他的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这场融合中最核心,也最艰难的环节——农业革命。

  他知道,要让这座未来的“南方粮仓”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解决水田耕作的效率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圈养在稻部落村寨后面的那片巨大围栏里的水牛。

  几十头体型庞大、性格温顺,浑身覆盖着稀疏黑毛的水牛。

  它们不像草原上的巨角野牛那样暴躁,大部分时间,都喜欢懒洋洋地泡在泥水里,只露出巨大的牛角和一双灵动的眼睛。

  “神明,”稻首领指着这些水牛,脸上带着一丝骄傲和一丝无奈,“它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几代人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驯服了它们。它们力气很大,可以帮我们拖动巨大的木头,或者在泥地里运输重物。”

  “但是,”他话锋一转,叹了口气,“我们试过很多次,想让它们像铜都城的马一样去拉犁翻地,但总是不行。它们太‘聪明’了,只要觉得拉不动,或者太累了,就会立刻罢工,跑到水里去泡着,谁也拉不动。”

  何维看着那些在泥水中悠然自得的水牛,笑了。

  他知道,问题不出在牛身上,而出在“工具”和“方法”上。

  马,是爆发力强,适合在坚硬的旱地上进行高速冲刺的“跑车”。

  而水牛,则是扭矩大、耐力好,天生就适合在泥泞的水田中进行低速、重载作业的“越野卡车”。

  你不能用为跑车设计的工具,去要求一辆卡车。

  “把我们带来的那张曲辕犁,拿过来。”何维下令道。

  很快,一张从铜都城带来的、专门用于旱地耕作的标准曲辕犁,被抬到了田埂上。

  何维让几个最强壮的卫兵,将挽具套在一头最温顺的老水牛身上。

  那头老水牛不满地打着响鼻,但对这套熟悉的挽具并没有过分抗拒,显然它们过去也常被用于拖拽。

  然后,他们将曲辕犁,连接到了挽具上。

  “好了,让它下地试试。”

  几个卫兵在后面推,前面的人拉着缰绳,试图让水牛拉动那张犁。

  然而,尴尬的一幕发生了。

  那张为旱地设计的、小巧而精悍的曲辕犁,一进入泥泞的水田,立刻就失去了作用。

  犁头,一下子就深深地陷进了烂泥里,任凭水牛怎么用力,也只能在原地打转,犁出一滩毫无意义的泥浆。

  而水牛那巨大的、适合在泥水中行走的宽大蹄子,也因为受力不均,同样深陷其中,寸步难行。

  很快,那头老水牛就失去了耐心,哞哞叫了两声,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走一步。

  “哈哈哈……”围观的稻部落族人中,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善意哄笑。

  在他们看来,这些强大的、来自北方的“山里人”,终于遇到了他们解决不了的麻烦。

  铜都城的卫兵们,被笑得满脸通红,又急又气。

  何维却没有丝毫的恼怒。

  失败,是最好的老师。

  他要的就是让所有人都亲眼看到,将一种先进技术,生搬硬套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是何等愚蠢。

  “看明白了吗?”何维对着身边那些同样陷入沉思的、来自铜都学宫的学者们说道,“工具,没有绝对的先进与落后。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然后,他走到稻首领的面前,用一种请教的姿态,问道:“稻,告诉我,你们平时,是如何翻地的?”

  稻首领让人拿来了他们自己的工具。

  那是一种极其简陋的、用一整块坚硬的木头削制成的“V”形木耒。

  没有犁铧,也没有复杂的结构。

  使用时,需要两三个人,合力将其踩入泥土,然后再用力地将土块翻起。

  效率虽然低下,但因为它受力面积大,不容易深陷,反而比精巧的曲辕犁,更适合这种泥泞的环境。

  何维看着这两种代表了不同文明智慧的工具——一张先进却“水土不服”的曲辕犁,和一件原始却“因地制宜”的木耒。

  一个全新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诞生。

  他当即宣布,“联合稻作研究所”的下一个课题,就是——为彭头山的水牛和水田,量身打造一款全新的“水田犁”!

  整个山谷,再次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的实验室。

  来自铜都城的工匠和学者,与稻部落最有经验的农夫和木匠,第一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坐到了一起。

  何维,则亲自担任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废寝忘食地,在麻纸上,画出一张又一张的设计草图。

  “犁头,不能再用我们那种小而尖的破土犁铧。”他一边画,一边对岩的弟子和稻部落的木匠解释道,“它需要更宽,更平,像船的底一样,才能在泥水里滑行,而不是陷入进去。”

  “犁壁,也要改。我们需要的是翻土,而不是破土。所以,犁壁的曲度要更大,才能将翻起的泥块,更好地引导到一侧。”

  “还有,最关键的,是挽具!”他看向那些水牛,“马的力量,主要来自肩膀的拉力。而水牛,它的力量,更多地来自于它那强壮的脖子和宽厚的胸膛。我们不能再用套在马肩上的那种挽具,那会卡住水牛的脖子。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能将拉力均匀地分布在它胸前的‘胸带式’挽具!”

  一张张草图,被画出,又被否决。

  一个个木质的模型,被制作出来,又在水田的实验中,宣告失败。

  争吵,辩论,甚至红着脸的互相指责,每天都在这个小小的研究所里上演。

  但最终,在一次次的失败和磨合中。

  一个融合了两种文明智慧的、完美的造物,诞生了。

  那是一张拥有着宽大船型青铜犁铧、弯曲度极大的木质犁壁、以及专门为水牛设计的胸带式挽具的——“彭头山一号”水田犁!

  当第一头水牛,套上这身全新的装备,拉动着那张崭新的犁,稳稳地轻松地在泥泞的水田中,翻开一道均匀而又深邃的泥浪时。

  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来自哪个部落,都爆发出了一阵发自内心的、雷鸣般的欢呼。

  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

  何维看着这一幕,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知道,这件融合了两种文明智慧结晶的工具,将在这片土地上普及。

  这座被他命名为“彭头山”的新城,将跨入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