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繁忙的内河航线-《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

  干船坞内,“河巡者三号”船底的状况触目惊心。

  大量的海草和附着生物覆盖在船底的木板上,它们如同给“河巡者三号”戴上了的镣铐。

  海草腐烂,藤壶密布,在一些难以清理的区域,已经滋生出拇指粗细的船蛆。

  数十名带着青铜刮板的工匠进入干船坞的底部,准备对“河巡者三号”进行彻底的维护保养。

  第一项工作是清理。

  尖锐的青铜刮板在船底的木板上刮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腐臭的粘液四溅,在干燥的船坞底部形成污浊的河流。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工程。

  没有干船坞,水手和木匠们只能潜入水中,十分费力地一点点清除船底的赘生物,效率极其低下,清除的效果更是聊胜于无。

  而现在,在干船坞里,仅仅半天时间,“河巡者三号”便清理完成,多年来附着在船底的水草、藤壶和不知名的贝壳,全部一扫而光。

  老木匠林根用手指戳了戳船底被船蛆蛀空的孔洞,说道:“蛀孔太多,情况很严重。”

  这些蛀孔像蜂巢一样密集,从表面看细小,但深入内部,已经形成了致命的空腔。

  如果不能及时清理,用不了半年,这艘船就会在某个暴风雨中断裂沉没。

  修复开始了。

  工匠们将含有海漆、蛙毒素和贝壳粉的混合膏体熬煮。

  黑色的膏体散发着刺鼻的焦糊味。

  他们用巨大的铜勺将膏体趁热灌入蛀孔。

  这种木青研制出来的海漆混合膏体,能够有效地渗透入木材纤维,堵住虫蛀,同时也封堵住那些看不见的微小裂缝。

  对于已经腐烂的底板,木匠们会进行整块替换。

  在干船坞里,更换一整块龙骨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工匠们利用简单的吊杆和滑轮组,就能轻松地将数百斤的龙骨移到预定位置,进行切割、安装。

  这项工作以前需要三个月。

  现在,只用了一天。

  “河巡者三号”船被工匠们亲手从船蛆的魔爪下抢了回来。

  那种成就感,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

  上海港的干船坞,成为了他们最骄傲的荣耀。

  接下来一周,三艘“河巡者”系列的大型内河长船依次进入干船坞。

  坞口处的绞盘拖拽着它们平稳地驶入坞内。

  龙骨墩和支撑木稳稳地接住它们。

  在工匠们的精确配合下,它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清洗、维护、涂漆和修补,再以崭新的姿态沿着长江航道返回铜都城、渔港城和彭头山城。

  以往,船队需要等待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修复。

  而现在,只需要十天,就可以完成一轮维修保养。

  速度带来的优势,有目共睹。

  干船坞的出现,让长江航道的船只多了一倍,沉船事故少了一半。

  而且船坞不仅能够修船,也能加速船只的建造。

  何维设立了船舶司负责新船的设计和建造,还在干船坞顶上搭建了大型顶棚,保护工匠免受风吹日晒雨淋,极大地改善了工作条件,

  干船坞内,木匠、青铜匠和冶金师协作,他们可以利用坞墙上的大型滑轮组进行垂直吊装,直接在坚固的坞底上搭建船只的框架。

  这使得造船的周期大大缩短,建造更大更好的海船也成为了可能。

  远在铜都城的何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长江航线上船只的高周转率,使得市场对金属货币的需求达到了历史新高。

  联盟内部各城市对铜都币的需求越来越多,铜都币流动性也变得更高,五座城市的经济越来越繁荣。

  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扩张。

  大量都护府的牧民和渔港城的渔民移民到上海港,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何维也开始在码头上扩建大型货仓和集贸市场,同时对外来的移民给予各种便利和小额补贴。

  他建立了移民司,为远道而来的移民提供免费的临时住所与三个月的基本口粮,解决移民的燃眉之急。

  他要求移民司对所有的移民都一视同仁,保证所有移民都能在港口建设中找到工作,凭劳动换取铜都币。

  消息顺着繁忙的航道传开,“去东方寻找新生”的歌谣开始在草原和渔村流传。

  无数人拖家带口,向着这座希望之城汇集而来。

  上海港的人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很快便突破了七千人的大关,成为了联盟内部最年轻,也最具活力的城市。

  繁荣的景象之下,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在何维面前。

  这天傍晚,负责工程项目同时也兼管仓库和物资的林沐,抱着一叠写满了数字的竹浆纸,冲进了何维的议事厅。

  她的脸上,满是工程师面对失控数据时的焦虑。

  “老师,我们没钱了。”

  林沐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她将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竹浆纸铺在何维面前的桌上。

  “铜都城上次运来的一万枚铜都币,现在只剩下不到三百枚了。我们最多还能支撑一个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何维的目光落在那堆密密麻麻的账本上。

  上面用清晰的汉字和阿拉伯数字,记录着上海港这两个月来的每一笔收支。

  迄今为止,上海港的收入栏,只有一项:内河航线船队的贸易税。

  随着船只往来越发频繁,这一项的数字在稳步增长。

  但支出栏,却是一长串触目惊心的列表。

  干船坞建造的木材铜锭需要从铜都城购买,还有从彭头山城购买的大量稻米,新建仓库的木料和工钱,扩建集贸市场的人力成本,新移民三个月的粮食补贴、工匠们的薪水……

  每一项都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

  贸易税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

  林沐指着纸上的数据,语速飞快,“我们的贸易税,连支付码头工人和工程队薪水的三分之一都不够。更别说每天都要消耗掉的大量移民口粮。”

  何维沉默了。

  他一手缔造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但这繁荣的背后,是巨额的投入。

  他把上海港当作一个大航海的引擎来打造,不断地从别的城市为它调拨燃料,希望它能尽快爆发出足够强大的动力。

  当然,他可以凭借自己超然的地位,继续从铜都城、渔港城、都护府、彭头山城无偿地调动上海港所需要的一切资源。

  然而,这样必然造成其他城市的持续失血,影响其他城市的发展。

  何维一手搭建的铜都联盟,其架构是各城市平等贸易,共同发展。

  如果上海港只是一味的向其他城市吸血,它的内生动力必然会被抑制。

  现在,考验何维,也是考验上海港的时候到了。

  何维将目光看向上海港的大管家林沐,问道:“你觉得该怎么办?”

  “老师,我们应该停止上海港的大型项目,削减移民补贴,”林沐从工程师的角度提出了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控制成本,让收支恢复平衡。”

  何维摇了摇头。

  他指着窗外热火朝天的码头,那里新来的移民正排着队,从移民司领取他们的第一份口粮和工作安排。

  他们的脸上带着对未来的希望。

  “林沐,你看他们。”何维的声音很平静,“如果现在停止建设,他们就会失业。如果取消补贴,他们就会挨饿。既然我们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就不能亲手把它浇灭。”

  “可是老师,我们没有钱了。”林沐的声音里透着理性的无奈,“这是事实。或者,我们对所有人征税,按人头征收所得税,这样不管是工匠工人,还是农夫渔夫,都会成为我们稳定的税源,扭转我们的财务困境。”

  “人头税!我绝对不会允许那种东西出现在上海港。”何维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上海港三个字上,“我会为上海港找到更大更稳定的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