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魔鬼的耳语-《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

  “poGo振动前兆!20赫兹频段出现异常谐波!”

  那一声尖锐的警报,如同死神的镰刀,瞬间划破了指挥中心里那层脆弱的自信。

  刚刚还沉浸在对“可变几何涡流喷注器”这一天才设计的赞叹中的工程师们,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

  他们死死地盯着主屏幕上那条原本平稳的压力曲线。

  它就像一条被惊扰的毒蛇,开始以一种极富韵律感,却又充满了致命威胁的方式,轻微地、但坚定地上下起伏。

  “振幅正在加大!”

  “泵间管路压力谐波与发动机主体结构产生耦合!初步判定,一阶poGo振动正在形成!”

  “总工!必须立刻中止测试!”喷注器小组的负责人李博士,几乎是吼着冲到了何维身边,“再继续下去,振幅会指数级放大!发动机会在十几秒内被它自己撕碎!”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焦急与恐惧。

  作为一名理论功底扎实的专家,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历史上那些因为poGo振动而导致火箭凌空解体的恐怖画面。

  赵东升和陆国兴更是吓得心脏都快跳了出来。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手伸向了那个红色的,代表着“紧急关机”的硕大按钮。

  保住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发动机样机,是他们此刻唯一的念头。

  然而,就在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到极限,准备迎接测试失败的命运时。

  一个平静得近乎冷酷的声音,响彻整个指挥中心。

  “不,继续。”

  说出这两个字的人,是何维。

  他的目光没有离开屏幕,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波动。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手,在面对一头刚刚露出獠牙的猛兽时,选择了直面它的锋芒。

  赵东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何总工,您这是?”

  “我说,”何维的声音没有提高,但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继续降低推力。保持数据采集。我要看到poGo振动完整的发作过程。”

  这个命令,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懵了。

  疯了。

  何总工一定是疯了。

  这已经不是自信,这是在拿数亿人民币的设备和整个团队的心血,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豪赌。

  “执行。”何维甚至没有回头。

  操作台前,那位负责推力控制的工程师,手心全是冷汗。

  他的手指悬在控制杆上方,犹豫着,不敢动弹。

  “小王,”何维叫出了他的名字,“照我说的做。”

  那平静的声音里,蕴含着一种奇特的,能安定人心的力量。

  被称为小王的工程师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他缓缓地、坚定地,继续向后拉动了控制杆。

  推力,从50%,向着更危险的48%、46%滑去。

  “嗡——嗡——嗡——”

  那来自地狱的低频共鸣声,通过传感器,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

  整台发动机,连同那厚重的试车台,都开始在这股共振的力量下,剧烈地颤抖。

  屏幕上,压力曲线的振幅,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拉大,像一头被彻底激怒的野兽,疯狂地冲击着上下两条代表着“结构极限”的红色警戒线。

  “44%!振幅达到安全阈值的80%!”

  “42%!振幅95%!传感器开始出现过载警报!”

  指挥中心里,气氛压抑得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陆国兴闭上了眼睛,他不忍心再看下去。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那条曲线即将触碰到红线,灾难即将在下一秒降临的时候。

  “关机。”

  何维的声音,如同一声精准的号令。

  操作员条件反射般地按下了按钮。

  屏幕上,狂暴的曲线瞬间消失,一切归于平静。

  试车台上,那台刚刚还在剧烈颤抖的【祝融一号d型】,缓缓地停止了咆哮,只留下一缕缕白色的水蒸气,在夕阳下袅袅升起。

  它保住了。

  在结构被撕裂前的最后一刻,被保住了。

  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瘫坐在了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刚刚那短短的十几秒,比他们经历过的任何一次试车都要惊心动魄。

  当劫后余生的庆幸感慢慢退去后,更深层次的困惑与挫败感,涌上了所有人的心头。

  失败了。

  终究还是失败了。

  “可变几何涡流喷注器”,这个被他们寄予厚望的天才设计,并没能创造奇迹。

  它甚至,连50%节流的门槛都没能迈过去。

  ……

  深夜,指挥中心灯火通明。

  但这里不再有往日热火朝天的讨论,只有一片死寂。

  巨大的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刚才那段惊心动魄的测试录像,那条从平稳到失控的压力曲线,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何维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了主控室里。

  他面前的电脑上,显示的不是发动机的三维模型,而是刚才那十几秒内,从上百个传感器采集到的,那如同天文数字般的原始数据流。

  他没有急着去寻找解决方案。

  他在进行一次最彻底的“尸检”。

  他一遍又一遍地,将那段失控的真实数据,输入到【昆仑引擎】的数字孪生系统中,试图让虚拟世界,完美地复现那场灾难。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无论他如何调整模型的初始参数,【昆仑引擎】的模拟结果,始终与真实数据存在一个微小的偏差。

  那个虚拟的发动机,始终比现实中的发动机,要温顺那么一点点。

  “为什么?”

  这个问题,让何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的引擎,明明已经进化到了可以模拟“微观尺度”的程度,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偏差?

  是哪个环节被遗漏了?

  他点燃了一支烟,这是他重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一丝真正的棘手。

  烟雾缭绕中,他启动了【启示】AI。

  他没有直接问“答案是什么”。

  他知道【启示】AI也不是万能的。

  它只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和数据进行推演,而眼前的这个难题,显然已经触及到了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尚未被完全解开的科学迷雾。

  所以,何维下达了一个与航天完全无关的指令。

  “【启示】AI,调取人类历史上,所有关于‘抑制非线性自激振动’的成熟理论模型。搜索范围不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声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甚至是生物学。”

  这个指令,展现了何维思维的与众不同。

  当所有人都陷在“火箭发动机”这个牛角尖里时,他却跳了出来,从一个更宏大、更底层的科学视角,去寻找共通的规律。

  镜片上,无数的数据流开始疯狂地闪烁、碰撞、交叉比对。

  亥姆霍兹共振原理、乐器音管的泛音抑制设计、桥梁的涡激振动阻尼方案、高层建筑的调谐质量阻尼器、战斗机的气动弹性颤振主动控制技术……

  甚至连人体心血管系统中,动脉血管壁通过自身弹性来缓冲血压脉动的生物力学模型,都被一一罗列了出来。

  一个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领域,在【启示】AI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下,被强行关联、比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何维静静地看着镜片上那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任由自己的大脑,在这些不同的学科之间,自由地跳跃,寻找着那一点点可能存在的灵感火花。

  凌晨四点。

  就在何维因为长时间的思考而感到一丝疲惫时,【启示】AI的分析,最终锁定在了一个让他感到无比意外,却又瞬间醍醐灌顶的领域。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前苏联“阿库拉”级核潜艇的结构剖视图。

  其中一个不起眼的,被称为“主动降噪系统声学消声瓦”的模块,被高亮显示了出来。

  旁边的注释写着:【该系统通过在管路中设置柔性声学腔体,主动吸收并抵消由螺旋桨和泵组产生的,特定频率的机械振动噪声,以达到隐身目的。】

  “柔性腔体吸收抵消。”

  何维的瞳孔,猛地收缩成了针尖大小。

  他猛地站了起来,因为动作过猛,带倒了身旁的椅子。

  一道闪电,划破了他脑海中所有的迷雾。

  “我明白了,”他喃喃自语,声音因为极度的兴奋而微微颤抖,“我完全明白了!”

  他终于知道,为什么他的“数字孪生”会失真了。

  因为他的模型里,所有的管路、阀门、泵体,都被设定为了“绝对刚性”的理想状态。

  但在真实世界里,任何金属,都存在着微观尺度的“弹性”!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弹性,与流体的压力脉动发生了耦合,才催生出了那个连【昆仑引擎】都未能完全预测的魔鬼!

  他之前的思路,一直是试图用一个更快的,刚性更强的“可变几何喷注器”,去追上并“压制”住振动。

  而现在,潜艇降噪技术,给了他一个全新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思路。

  “为什么一定要‘压制’?”

  “如果主动地,在管路中为那股破坏性的压力脉动,提供一个柔软的可以吸收能量的‘缓冲区’呢?”

  “就像在铁砧和锤子之间,垫上一块橡胶。”

  这个念头,瞬间点燃了他所有的创造力。

  他快步冲到电子白板前,拿起画笔,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开始绘制一个新的设计方案。

  他没有对那个精密的“可变几何涡流喷注器”做任何修改。

  他只是在连接涡轮泵和燃烧室的那根,最粗壮的液氧输送主管路上,增加了一个外形奇特的“旁通回路”。

  回路的核心,是一个由一种闪烁着幽蓝色光泽的,具有高强度和高弹性的,波纹管状的新型合金构成的封闭“蓄压器”。

  它看起来,就像是给一根坚硬无比的高压心脏主动脉,额外嫁接了一个柔软的,富有弹性的“静脉腔”。

  一个足以让全世界所有航天管路设计师都惊掉下巴的异端设计,在他的笔下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