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阁楼里的鎏金扣
林知夏是在搬去老城区出租屋的第三个周末,发现那个樟木箱的。
阁楼斜顶压得人直不起腰,阳光透过积灰的老虎窗,在地板上投出菱形光斑。她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上去找旧棉被,指尖先触到箱盖的铜锁——早生了绿锈,轻轻一掰就开了。里面没有棉被,只有叠得整整齐齐的丝绸,裹着个巴掌大的女包。
是款老式手拿包,黑色丝绒面上绣着缠枝莲,金线早褪成了暗黄色,唯独包口那枚鎏金扣还亮着。扣面刻着朵极小的玉兰花,边缘被摩挲得圆润,指腹蹭过时有细腻的涩感。林知夏把包翻过来,内侧衬里破了个小口,露出半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娟秀的钢笔字:“赠阿蘅,岁岁安。”
楼下传来房东太太的喊声,说快递到了。林知夏把包塞进帆布包,匆匆下楼。快递盒里是她新接的设计稿需求——某品牌要做一款“复古轻奢”手拿包,客户特别强调“要有故事感”。她坐在吱呀晃的藤椅上,盯着电脑屏幕里的“故事感”三个字,指尖又摸到了帆布包里的鎏金扣。
当晚,林知夏把丝绒包摊在书桌上,用软毛刷轻轻扫去浮尘。缠枝莲的针脚细密,每朵花瓣的弧度都不一样,显然是手工绣的。她对着台灯看那枚鎏金扣,忽然发现扣内侧刻着个极小的“1947”。
“1947年的包……”她对着空气喃喃,忽然想起外婆抽屉里那本旧相册。外婆去世时,她只带走了相册,里面有张穿旗袍的年轻女人的照片,怀里抱着个婴儿,手腕上搭着个黑色丝绒包,包口的扣子亮得晃眼。
林知夏连夜翻出相册,找到那张照片。照片背后没有字,但她记得外婆说过,那是她的母亲,也就是林知夏的太外婆,1947年在上海拍的。
“阿蘅……难道是太外婆的名字?”
第二天,林知夏请假去了市图书馆。她在民国文献区泡了一整天,翻遍了1947年的上海报纸广告,没找到任何关于丝绒绣包的信息。倒是在一本旧杂志里看到篇短文,说当年静安寺附近有家叫“锦绣阁”的手作包店,店主是个姓苏的女裁缝,专做定制包,用料讲究,可惜1949年后就关店了。
短文配了张模糊的店铺照片,橱窗里摆着几个包,其中一个的轮廓,和她手里的丝绒包几乎一模一样。
林知夏盯着照片里的“锦绣阁”招牌,忽然想起什么——她大学时的导师,张教授,研究民国上海手工业多年。她立刻掏出手机,给张教授发了条消息。
第三天下午,林知夏抱着丝绒包,坐在张教授的办公室里。老教授戴上老花镜,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手指在鎏金扣上停住:“这扣是老上海‘宝成银楼’的手艺,1940年代中期很火,只有定制包才会用这么精致的扣。你看这缠枝莲绣,用的是苏绣里的‘虚实针’,不是机器能绣出来的。”
“张教授,您知道‘锦绣阁’和苏裁缝吗?”
张教授愣了愣,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手稿:“我当年做调研时,采访过一位姓苏的老太太,她说她母亲就是‘锦绣阁’的店主,叫苏玉衡。”
林知夏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苏玉衡……会不会就是‘阿蘅’?”
“很有可能。”张教授翻开手稿,指着一段记录,“苏老太太说,她母亲当年给很多名媛做过包,1947年的时候,给一位姓林的太太做过一款缠枝莲丝绒包,说是贺她生女的礼物,包扣内侧刻了年份,还绣了对方的名字缩写。”
林知夏攥紧了手里的包,指尖有些发凉:“那位林太太……会不会是我太外婆?”
张教授看了她一眼,慢慢说:“苏老太太说,那位林太太后来跟着丈夫去了台湾,临走前把包还给了苏玉衡,说‘时局乱,带不走这么多东西,留着给你做个念想’。苏玉衡一直把包放在樟木箱里,直到1980年代,才托人把包带给了在大陆的女儿。”
“那这个包怎么会到我外婆手里?”
“苏老太太的女儿,后来嫁给了一位姓林的先生,住在苏州。”张教授合上手稿,看着林知夏,“你外婆是不是苏州人?”
林知夏点头,眼泪忽然掉了下来。她想起外婆说过,她的父亲,也就是林知夏的外公,是苏州人,姓林。
原来这个包,兜兜转转几十年,还是回到了林家。
第二章 帆布包里的星光
林知夏把丝绒包的故事写进了设计稿里。她以缠枝莲为基础,简化了绣纹,用现代的哑光丝绒代替老式亮丝绒,包扣做成可拆卸的——正面是复刻的玉兰花鎏金扣,背面刻着“岁岁安”三个字。
客户看到设计稿时,当即拍板:“就这个!比那些空喊‘复古’的设计有温度多了。”
签合同那天,林知夏去商场买材料,路过一家帆布包店,看到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攥着皱巴巴的零钱,盯着橱窗里的帆布包发呆。包上印着梵高的《星空》,定价五十九元。
“小朋友,想要这个包吗?”林知夏走过去问。
小姑娘摇摇头,把零钱塞回口袋:“我攒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这个太贵了,妈妈说帆布包能装书就行,不用这么好看的。”
林知夏看着小姑娘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上高中时的事。那时候她想要个帆布包,印着
林知夏是在搬去老城区出租屋的第三个周末,发现那个樟木箱的。
阁楼斜顶压得人直不起腰,阳光透过积灰的老虎窗,在地板上投出菱形光斑。她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上去找旧棉被,指尖先触到箱盖的铜锁——早生了绿锈,轻轻一掰就开了。里面没有棉被,只有叠得整整齐齐的丝绸,裹着个巴掌大的女包。
是款老式手拿包,黑色丝绒面上绣着缠枝莲,金线早褪成了暗黄色,唯独包口那枚鎏金扣还亮着。扣面刻着朵极小的玉兰花,边缘被摩挲得圆润,指腹蹭过时有细腻的涩感。林知夏把包翻过来,内侧衬里破了个小口,露出半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娟秀的钢笔字:“赠阿蘅,岁岁安。”
楼下传来房东太太的喊声,说快递到了。林知夏把包塞进帆布包,匆匆下楼。快递盒里是她新接的设计稿需求——某品牌要做一款“复古轻奢”手拿包,客户特别强调“要有故事感”。她坐在吱呀晃的藤椅上,盯着电脑屏幕里的“故事感”三个字,指尖又摸到了帆布包里的鎏金扣。
当晚,林知夏把丝绒包摊在书桌上,用软毛刷轻轻扫去浮尘。缠枝莲的针脚细密,每朵花瓣的弧度都不一样,显然是手工绣的。她对着台灯看那枚鎏金扣,忽然发现扣内侧刻着个极小的“1947”。
“1947年的包……”她对着空气喃喃,忽然想起外婆抽屉里那本旧相册。外婆去世时,她只带走了相册,里面有张穿旗袍的年轻女人的照片,怀里抱着个婴儿,手腕上搭着个黑色丝绒包,包口的扣子亮得晃眼。
林知夏连夜翻出相册,找到那张照片。照片背后没有字,但她记得外婆说过,那是她的母亲,也就是林知夏的太外婆,1947年在上海拍的。
“阿蘅……难道是太外婆的名字?”
第二天,林知夏请假去了市图书馆。她在民国文献区泡了一整天,翻遍了1947年的上海报纸广告,没找到任何关于丝绒绣包的信息。倒是在一本旧杂志里看到篇短文,说当年静安寺附近有家叫“锦绣阁”的手作包店,店主是个姓苏的女裁缝,专做定制包,用料讲究,可惜1949年后就关店了。
短文配了张模糊的店铺照片,橱窗里摆着几个包,其中一个的轮廓,和她手里的丝绒包几乎一模一样。
林知夏盯着照片里的“锦绣阁”招牌,忽然想起什么——她大学时的导师,张教授,研究民国上海手工业多年。她立刻掏出手机,给张教授发了条消息。
第三天下午,林知夏抱着丝绒包,坐在张教授的办公室里。老教授戴上老花镜,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手指在鎏金扣上停住:“这扣是老上海‘宝成银楼’的手艺,1940年代中期很火,只有定制包才会用这么精致的扣。你看这缠枝莲绣,用的是苏绣里的‘虚实针’,不是机器能绣出来的。”
“张教授,您知道‘锦绣阁’和苏裁缝吗?”
张教授愣了愣,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手稿:“我当年做调研时,采访过一位姓苏的老太太,她说她母亲就是‘锦绣阁’的店主,叫苏玉衡。”
林知夏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苏玉衡……会不会就是‘阿蘅’?”
“很有可能。”张教授翻开手稿,指着一段记录,“苏老太太说,她母亲当年给很多名媛做过包,1947年的时候,给一位姓林的太太做过一款缠枝莲丝绒包,说是贺她生女的礼物,包扣内侧刻了年份,还绣了对方的名字缩写。”
林知夏攥紧了手里的包,指尖有些发凉:“那位林太太……会不会是我太外婆?”
张教授看了她一眼,慢慢说:“苏老太太说,那位林太太后来跟着丈夫去了台湾,临走前把包还给了苏玉衡,说‘时局乱,带不走这么多东西,留着给你做个念想’。苏玉衡一直把包放在樟木箱里,直到1980年代,才托人把包带给了在大陆的女儿。”
“那这个包怎么会到我外婆手里?”
“苏老太太的女儿,后来嫁给了一位姓林的先生,住在苏州。”张教授合上手稿,看着林知夏,“你外婆是不是苏州人?”
林知夏点头,眼泪忽然掉了下来。她想起外婆说过,她的父亲,也就是林知夏的外公,是苏州人,姓林。
原来这个包,兜兜转转几十年,还是回到了林家。
第二章 帆布包里的星光
林知夏把丝绒包的故事写进了设计稿里。她以缠枝莲为基础,简化了绣纹,用现代的哑光丝绒代替老式亮丝绒,包扣做成可拆卸的——正面是复刻的玉兰花鎏金扣,背面刻着“岁岁安”三个字。
客户看到设计稿时,当即拍板:“就这个!比那些空喊‘复古’的设计有温度多了。”
签合同那天,林知夏去商场买材料,路过一家帆布包店,看到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攥着皱巴巴的零钱,盯着橱窗里的帆布包发呆。包上印着梵高的《星空》,定价五十九元。
“小朋友,想要这个包吗?”林知夏走过去问。
小姑娘摇摇头,把零钱塞回口袋:“我攒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这个太贵了,妈妈说帆布包能装书就行,不用这么好看的。”
林知夏看着小姑娘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上高中时的事。那时候她想要个帆布包,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