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德堂的规矩-《无数之众》

  第一章 归来的叛逆者

  江南的梅雨季,空气里总像拧得出水来。青石板路被润得油亮,倒映着两侧白墙黑瓦的影子,晃晃悠悠的,如同苏墨山此刻的心情。

  他站在“玉德堂”那扇厚重的乌木门前,门楣上悬挂的匾额是乾隆年间的旧物,“玉德堂”三个金字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然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这是苏家祖宅,也是江南玉雕行当里响当当的字号,传到他这一辈,已是第七代。

  门“吱呀”一声开了,探出一张略显苍老的脸,是管家福伯。看到苏墨山,福伯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去,低着头道:“老爷在正厅等您。”

  苏墨山“嗯”了一声,抬脚跨进门坎。脚刚落地,就听见正厅方向传来一声沉雷般的喝问:“还记得回来?”

  说话的是苏明远,苏墨山的父亲,玉德堂现任掌事。老爷子今年七十有二,背不驼腰不弯,一双眼睛锐利如鹰,此刻正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一枚刚琢好的玉蝉,目光像淬了冰,直直射向苏墨山。

  苏墨山脱下被雨水打湿的外套,露出里面一件简单的白衬衫,与这古色古香的厅堂格格不入。“爸,我回来了。”

  “回来做什么?”苏明远把玉蝉往八仙桌上一放,发出“当”的一声脆响,“外面的世界不好闯?还是觉得,玉德堂这碗饭,终究是香的?”

  苏墨山抿了抿唇,没接话。他知道父亲还在气他三年前的不告而别。那年他刚满二十五,本该按规矩接过父亲手里的刻刀,正式成为玉德堂的继承人,可他却在头天晚上留了封信,背着包去了深圳。

  “我在那边学了新东西。”苏墨山低声道。

  “新东西?”苏明远冷笑一声,“能有什么新东西比得过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玉雕玉雕,讲究的是‘料、工、形、意’,哪一样离得开‘规矩’二字?选料要观其性,开料要顺其纹,下刀要稳其心,落款要守其礼……这些,你在外面学的那些花架子,能比得了?”

  苏墨山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跟父亲争辩这些没用。老爷子的一生,都活在“规矩”里。,比这宅子的地基还深,早就刻进了苏家每一代人的骨头里。

  就拿最基本的作息来说,每天卯时起床,先去祠堂给祖师爷上香,然后练一个时辰的基本功——握刀、走刀、顺刀,一招一式,都得跟画像上的祖师爷分毫不差。练完功,才能吃早饭,早饭也有规矩,一粥一菜一馒头,不能多,也不能少,说是“清心寡欲,方能琢出美玉”。

  至于玉雕的工序,更是规矩繁多。比如,雕琢人物,必先琢其眼,谓之“开眼”,开眼时需屏息凝神,不能有半点杂音;雕琢龙凤,必先琢其爪,谓之“立骨”,立骨时需用祖传的那套刻刀,新刀不行,说是“失了灵气”。

  最让苏墨山难以忍受的,是传承上的规矩。玉德堂的核心技艺,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传内不传外。当年他妹妹苏晚晴对玉雕极有天赋,却连碰刻刀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一旁看着。而他这个长子,从记事起就被父亲逼着学玉雕,仿佛他来到这世上,唯一的使命就是继承这门手艺,守好这一屋子的规矩。

  “爸,时代不一样了。”苏墨山抬起头,迎上父亲的目光,“现在的人,审美变了,市场也变了。我们总守着那些老规矩,迟早会被淘汰。”

  “淘汰?”苏明远猛地一拍桌子,八仙桌上的茶杯都震得跳了起来,“我苏家玉德堂传了七代,经历过战乱,熬过了饥荒,靠的就是这些规矩!你爷爷当年为了护住一块要上贡的和田玉,宁愿断了一只手,也没坏了‘守诺’的规矩!你现在跟我说淘汰?”

  他越说越气,指着苏墨山的鼻子:“我告诉你苏墨山,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不能破!你要是想留在家里,就得按规矩来,从明天起,跟我学玉雕!要是受不了,就趁早滚蛋,永远别再踏进这扇门!”

  苏墨山沉默了。他看着父亲因愤怒而涨红的脸,看着墙上挂着的历代掌事的画像,他们的目光仿佛都落在他身上,带着审视,带着威严。

  雨还在下,敲打着屋檐,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无声的对峙伴奏。他知道,这场关于规矩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规矩里的裂痕

  第二天一早,苏墨山还是卯时起了床。

  他推开房门,院子里已经站着一个人,是福伯。老人手里拿着一套深蓝色的粗布褂子,见他出来,恭敬地递上前:“少爷,这是您以前穿的练功服,我熨烫好了。”

  苏墨山接过褂子,布料粗糙,带着一股淡淡的樟脑味,那是属于过去的味道。他沉默地换上,跟着福伯去了祠堂。

  祠堂不大,正中央供奉着玉雕祖师爷的牌位,两边是苏家历代先人的画像。苏明远已经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三炷香,神色肃穆。

  “跪下。”苏明远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

  苏墨山犹豫了一下,还是“咚”地一声跪在了蒲团上。冰冷的触感透过膝盖传来,让他想起小时候,每次犯错,父亲都会罚他跪在祠堂里,听他讲那些老规矩。

  “上香。”

  苏墨山接过香,点燃,对着牌位三鞠躬,然后把香插进香炉。烟雾缭绕中,祖师爷的牌位显得有些模糊,却又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记住了,”苏明远的声音在祠堂里回荡,“祖师爷定下的规矩,第一条就是‘敬’。敬祖师,敬玉石,敬手艺。不敬,则无艺。”

  苏墨山没说话,只是低着头。

  从祠堂出来,父子俩去了练功房。说是练功房,其实就是一间宽敞的厢房,里面摆着几张案子,案子上放着各种型号的刻刀,还有一些废弃的玉石边角料。

  苏明远拿起一把最基础的平口刀,递给苏墨山:“先练走刀,一个时辰。”

  走刀是玉雕最基础的功夫,就是握着刻刀,在玉石上匀速地划出直线。看似简单,实则极难,讲究的是手腕的稳定和力度的均匀。苏墨山小时候练这个,不知被父亲用戒尺打了多少次手。

  他接过刻刀,指尖触碰到冰凉的金属,心里五味杂陈。他拿起一块边角料,深吸一口气,开始走刀。

  刻刀在玉石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一开始,他的手还有些生涩,线条歪歪扭扭的。苏明远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一言不发地看着,手里的戒尺时不时敲打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像是在给他的动作伴奏,又像是一种无声的警告。

  渐渐地,苏墨山找回了感觉。手腕越来越稳,力度越来越匀,划出的线条也越来越直。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每天重复着这些枯燥的动作,心里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只是那时候的憧憬,是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玉雕大师,而现在……

  “停。”苏明远突然开口。

  苏墨山停下动作,看向父亲。

  苏明远站起身,走到案子前,拿起那块边角料看了看,眉头皱了起来:“线条是直了,但太硬,没有灵气。玉雕不是打铁,不是越用力越好。要懂‘顺’,顺着玉石的纹理,顺着自己的心意,刚柔并济,才能出好活。”

  他拿起刻刀,示范了一下:“你看,这样,手腕稍微松一点,力度随着玉石的质地变化……”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父亲的手上。那是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还嵌着洗不掉的玉屑。就是这双手,雕琢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玉器,也守护了玉德堂几十年的规矩。

  苏墨山看着父亲专注的神情,心里突然有些不是滋味。他一直觉得父亲刻板、固执,可此刻才发现,那些所谓的规矩,早已融入了父亲的骨血,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练完功,吃早饭。一粥一菜一馒头,跟记忆里一模一样。苏明远吃得很慢,每一口都嚼得很细,仿佛在品尝什么珍馐美味。

  “明天开始,教你识料。”苏明远放下筷子,淡淡地说。

  “爸,”苏墨山忍不住开口,“我在深圳的时候,接触过一些新的玉雕技法,还有……”

  “我不想听。”苏明远打断他,“玉德堂有,想学新东西,就别在我这儿待着。”

  苏墨山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父亲的态度很坚决。

  接下来的日子,苏墨山就按部就班地跟着父亲学玉雕。识料、开料、设计、雕琢……每一个环节,父亲都要求他严格按照老规矩来。

  比如识料,父亲要求他必须用手摸,用鼻子闻,用眼睛看,不能借助任何仪器。他说:“玉石是有灵性的,你得用心去跟它交流,才能知道它里面藏着什么。”

  比如设计,父亲要求他必须先在纸上画一百遍草图,直到烂熟于心,才能在玉石上动笔。他说:“好的设计,是从心里长出来的,不是凭空画出来的。”

  苏墨山虽然心里不认同,但还是照做了。他想,或许只有先遵守这些规矩,才能找到打破它们的机会。

  然而,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那天,他们收到了一块翡翠原石。料子不错,水头足,颜色正,就是里面有一道裂痕,很影响价值。

  苏明远研究了半天,说:“只能把裂痕去掉,雕一个平安扣。”平安扣造型简单,容易避开裂痕,是最稳妥的做法,也是玉德堂的老规矩——“宁损料,不存瑕”。

  但苏墨山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觉得那道裂痕的形状很特别,像一条蜿蜒的龙。“爸,我们可以顺着裂痕,雕一条游龙,这样既避开了瑕疵,又能增加意境。”

  “胡闹!”苏明远立刻否决,“龙是神圣之物,岂能和瑕疵混为一谈?这要是传出去,人家会说我们玉德堂糊弄人!”

  “可这明明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机会啊!”苏墨山据理力争,“现在的年轻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