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开始吧!庆祝吧!歌颂吧!-《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

  激动归激动。

  正事不可不谈。

  袁基又转回正题,同刘宏商量起日后的布局。

  两人在驴车上嘀咕了一天。

  这一天,驴车没有开往任何地方。

  却又仿佛开往了任何地方。

  今天是深深刻入刘宏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一天。

  直到天光暗沉,刘宏才依依不舍地放袁基出宫。

  ……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

  三公九卿尚书台,共同选举出来的议郎已经被确定,最终名单呈交给天子。

  刘宏同意后,中央朝廷开始征辟几人入朝。

  等四人入朝后。

  刘宏召三名古文经士人私下交谈。

  据传,当时场面十分和谐,天子刘宏不时传出大笑声,间或有几句夸赞古文经学的语句。

  不久之后,传召太仆袁基入宫。

  天子刘宏与太仆袁基密聊许久。

  究竟谈了什么,无人得知。

  但袁基再出皇宫以后。

  天子刘宏下发旨意——

  党锢之祸部分解除。

  解除了部分党人及其家人的禁锢。

  具体名单随后昭告天下。

  此消息一出。

  整个大汉沸腾了!

  消息传到哪里,哪里的士人便争相出门。

  众人走在大街上,手舞足蹈,弹冠而庆。

  虽然被解除党锢之人,只占据很少一部分。

  但这丝毫不耽误所有士人,都瞬间在心里升腾起对未来的希望。

  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所有士人都争相往袁基府中递拜帖。

  据传,袁府每日收的拜帖,能堆满五个放粮的仓库。

  夸没夸张不知道,但确实描述出了所有士人对这件事的高度关注。

  袁基不好闭门不见客,于是邀请了一些高官、士人于府中相聚。

  在聚会上,他正式解释了天子的心意。

  ——确实是要解除部分党锢了!

  这段时间,全大汉的士人都洋溢在幸福里。

  所有人的脸上都焕发出比往常更亮眼的光彩。

  但是。

  没高兴多久。

  众人就发现刘宏的旨意是有条件的。

  具体条件为:古文经党人直接被赦免,今文经党人需去西园交钱,然后再被赦免。

  据说,袁太仆本来已经说服天子,解除部分党锢。

  但宦官们集体抗议、极力反对。

  于是天子只好折中。

  折中的结果为——宦官同意解放部分党人,但部分士人需要交钱给宦官。

  如此,两者都可以拥有美好未来。

  但今文经士人们听到这个消息,觉得自己被侮辱了!

  凭什么要交钱给宦官才能不被禁锢?

  那我宁可被党锢!

  我是党人,我骄傲!

  但,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只有今文经士人显露出“铮铮铁骨”。

  因为紧接着,天子刘宏又发布了一道旨意。

  由于天子同古文经议郎交谈甚欢,认为他们都是人才。

  所以过去这么多年里,肯定也有很多古文经的沧海遗珠,没有被他发现。

  于是天子决定:从过去被禁锢的古文经党人中,择选十五人,直接入朝任郎官,以待下一步升迁。

  此诏令一出,古文经学派沸腾了!

  本来解除党锢的诏令就表示了,去西园交钱的只有今文经士人,与古文经无关。

  如今,又征召十五个古文经士人直接入朝为官。

  这让他们如何与今文经党人共情?

  他们爱被党锢,就锢着吧。

  我们古文经士人可要开始过好日子去了。

  于是,两道诏令,搅得原本一片祥和的今古文士人,瞬间分离。

  虽没到反目的程度,但若想像原本一样团结,是再也别想了。

  其实刘宏那天也发表过他的担忧。

  他问过袁基:

  “士纪,如此行事会不会太明显?若古文经士人亦不接受这种局面,非要同吾抗争到底怎么办?”

  袁基只是淡然一笑。

  语气轻缓地说:

  “陛下,阳谋之所以是阳谋,就是因为,他们即使明知道这是为他们所设的计谋,他们也要心甘情愿地往里跳。”

  “他们怎么可能不接受?这是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能为他们带去利益的事情,同时又是对今文群体有坏处的事情。他们,可太能接受了。”

  “陛下千万不要把所有被党锢的士人都想得太过伟大、正直。”

  “大多是利来利往罢了。”

  此一言,给刘宏喂了一颗定心丸。

  刘宏瞬间坚定了决心。

  事实也确实如此。

  就在今文经党人都在抗议的时候。

  他们突然发现,原本站在他们身旁的古文经士人都消失不见了。

  本来今文经士人的数量就不如古文经的多。

  人数不占优。

  这显得他们的发声,都十分弱小。

  但没关系,他们政治能量大啊。

  于是一众今文经士人,又开始往袁基府中送拜帖。

  如今,虽是袁隗掌管宗族事宜,但汝南袁氏名义上的家主,是袁基。

  且如今在朝堂上活跃的袁家人,也是袁基。

  这也就导致了今文经士族里,一众袁基叔叔辈、爷爷辈的人,天天给袁基送拜帖,甚至亲自登门求见。

  袁基无法选择闭门不见。

  无奈,只好定下一个日期,告知众人:届时可去司徒杨赐府中召开大会。

  理由是,袁基敬重杨赐为长辈。

  所以议事地点,在袁基与杨赐商量后,被定在弘农杨氏府中。

  ……

  当天,杨赐府门口的一条街都被堵住。

  各种车马,前进后退不得,只能步行。

  大汉各地的今文经大小士族齐聚杨赐府邸。

  杨赐早早将府内的武场,改成简易版议事厅。

  这才勉强装得下众人。

  议事厅中,袁基坐于上首,从容不迫地看着众人。

  他身边是同样坐于上首的杨赐。

  杨赐闭上双目,静静端坐。

  渐渐地,原本嘈杂的人声不再,众人皆不发一言,望着上首的二人。

  主要是望着袁基。

  但袁基只是微笑地看着众人,也不说话。

  其实今日,颍川荀氏的荀爽,亦坐于下首众人之中。

  颍川荀氏在党锢之前,一直通过“通经致仕”,通的是今文经。

  但荀氏,同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类家传“五经十四家法”的家族不同。

  他们以研究《春秋》、《易》见长,却不靠‘家法’做官,所以家族同今文经的联结并不深厚。

  而由于荀爽这辈人开始研究起古文经。

  荀爽为古文经硕儒。

  并在古文经领域取得一定成就。

  所以,说如今的颍川荀氏是今文士族也行,说他们是古文士族亦可。

  今日,荀爽就是来观望、站队来的。

  此次会议,将决定日后荀氏究竟为今文经士族,还是古文经士族。

  具体的,荀爽还需观察姻亲家族——汝南袁氏的一举一动。

  就在这时,家传《欧阳尚书》的沛郡桓氏代表人先憋不住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