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北征鲜卑一事,彻底定下!-《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

  正当这时,袁基高举笏板,郑重开口:“陛下!北征鲜卑,乃国之大事。汝南袁氏,世受国恩,值此之际,我袁氏不可不报大汉百姓、不报陛下。”

  “所以,袁氏愿举全族之力,出粮一百万石!”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国库也只能出一百万石,虽说众人心中都知晓,袁氏真正的实力还可出更多,但没有哪个人真能为国为民到袁基这个份上,能将自家的钱财拿出来,为国家打仗。

  一百万石,袁氏是真的没少出了。

  但这还没完,袁基继续说:

  “此前,臣于益州平乱,处置了一群贪官污吏、地方恶霸,所得钱财,皆一一记录在册。约有万钱,约可折为二百六十万石粮草。”

  二百六十万石,朝廷才可出一百万石。

  真正的“杀大户,济朝廷”。

  这还是因为袁基将地都分了出去,不然这个数据可翻数倍。

  粮食——袁基于当地豪强处折成了便于携带的财物,所以最终,所汇聚的钱财,就成了一笔巨款。

  只益州一州最贪的十家左右豪强,全部抄家之后都可得近三倍的国库极限支出,这还是佃农、奴仆、土地都不算作财产的数据。

  可想而知,民间士族、豪强都藏富几何。

  所以政治性抄家,真的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财富再分配手段了。

  刘宏此时简直兴奋极了。

  去哪里找这么好的臣子啊?!

  帮你打仗,还帮你出钱,所有的一切他都帮你准备好,就连众人的反对他都能一一驳倒。

  刘宏的心瞬间狠狠激动起来,他立马开口:

  “大汉有袁太仆,何其有幸?!朕有袁士纪,更是幸甚至哉!”

  “袁爱卿都为国做到如此地步,朕亦要出钱!张常侍!”

  “臣在!”张让在一旁俯首作聆听状。

  刘宏大手一挥,“从西园中拨出三十万石粮草,以供大军出征!”

  “遵陛下之令!”

  刘宏的三十万石是真的没少出,刘宏说出这个数字后,心里就开始一阵阵肉疼。

  虽说他卖官鬻爵赚得不少,但他花出去的也多,这三十万石,可是他攒了许久的钱。

  虽说还留了一点,但这跟全部拿出来也没什么差别了。

  很快,随着刘宏的话音落下,大司农张温开口:

  “陛下!臣张温亦愿为北征出钱粮,臣可出十万石。”

  此一语,就像开启了某种开关。

  紧接着,一群原本一直很安静的人纷纷开始有了响动。

  今日难得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面带病色的杨赐,沉稳出列。

  “臣杨赐,愿为北征出资二十万石粮食。此钱粮不必归还,臣自愿为大汉讨伐不臣之举,做出微薄之力。”

  话音刚落,终于等不住的卢植出列:“臣卢植,愿出三万石粮食!”

  这三万石,几乎可以说是卢植能拿出的全部家产,此次一番心绪激荡,家底都要掏空了。

  卢植说完后,马日磾也出列:“臣马日磾愿出二十五万石粮草,以供大军出征!”

  二十五万这个数字,狠狠地镇住了部分今文经官员。

  扶风马氏这个古文经家族,吃了什么错药?还是要跟他们今文经抢人?竟如此有诚意出粮二十五万石!

  于是很快,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人人都开始出列,言说自己出资钱粮的数目。

  天子都出钱了,去前线为国征战的袁太仆都出钱了,管钱的大司农都出钱了,今文经领头人和古文经领头人全部出钱了。

  他们若是不出,这可就不只是人情世故那么简单了。

  于是众人斟酌各家出资的数目,再衡量自家在世人眼中该出的数量,你说五万石,我言四万石,既不能超过上级,又不可低于下属的——

  东拼西凑,最终算上国库,算上益州抄回来的钱财,竟可凑出八百万余石这一惊人的数字。

  只这,都还不是众人的极限。

  一众袁氏的门生故吏皆想“倾家荡产”出钱,但被袁基制止了。

  ——不至于,目前还没到需要众人倾家荡产的地步。

  不过,此八百万石一出,大军北征十月,都可绰绰有余。

  袁基对此也很是满意,他出的一百万石,几乎就是他两万嫡系军队远征,需要耗粮的数额——这份钱本就该他出,如此岂不皆大欢喜?

  最后一个缺陷已被弥补,北征鲜卑再也没有任何人有异议。

  接下来的具体人事调动、军队调动,就不是他们能参与的了。

  如今殿外早已天光大亮,照得殿内极其辉煌,照的刘宏心中敞亮。

  刘宏直接开口,一锤定音:“既然诸卿再没有任何异议,那此次的诏令,便全部下达了。此后,不可有违背诏令之人!”

  “谨遵……”

  不是,等等?

  一众今文经官员突然想起来——他们好像还忘了什么事啊?!

  还有一个诏令,众人还没议呢!

  古文经的官学就这么定了?!他们今日,甚至一点都没展开架势!

  可看着大多数人都俯首大拜,口呼:“谨遵陛下之令!”他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这导致大殿之上,他们一群犹豫不决之人十分显眼。

  眼见四周越来越多的眼神围过来,众人还是想再做一下努力:“陛下,讨伐鲜卑一事虽定。可第一道诏令,是否该再议一议?”

  刘宏冷眼看着寥寥十数人,声音毫无起伏:“还议什么?朕圣旨已下,众卿皆已遵旨,汝等欲要抗旨乎?”

  刘宏不给他们说话机会,继续询问大殿众人:“众卿可遵诏令?”

  众人皆高呼:“臣等谨遵陛下之令!”

  属于少数的今文经官员见此场面,就知事情无可挽回了。

  于是当即大拜,亦言:“谨遵陛下之令!”

  还能怎么办?袁太仆和杨司徒都遵旨了,他们独木难支,难道还能继续硬扛下去?

  吾等正欲努力,汝等何故先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