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汉之光——袁基-《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

  原本的袁基无需扬名,他本身的政治能量就很大。

  他轻轻地发声,就有很多人听到。

  可现在,袁基要走上一条有别于大汉忠臣的道路。

  他必须提前铺垫,让他友爱、仁义、热心、儒雅、高洁、有责任心等一系列美好品质深入人心。

  在润物无声中,便使他成为众多大汉人心目中唯一的太阳。

  这样,在世界变得混乱、暗无天日时,人们才会只能看到他这束醒目的、无法取代的光。

  于是,他开始包装自己。

  将自己包装成东汉人梦想中的理想型主公。

  幸运的是,袁基的硬条件相当不错。

  家世、地位、财富、气质、容貌样样不凡。

  袁基不会小瞧容貌的重要性。

  在古代做官,尤其是实行察举制的汉代,容貌已经算是一项潜在的硬性指标了。

  古代士人有着比现代人更明显、更极端的容貌崇拜与容貌焦虑。

  甚至如果某个人长得极为“美姿容”,还会有人抢着为其举孝廉。

  ——这是国人刻在血脉中,对美感的追求。

  原先的袁基性格一板一眼,有点木。

  体现在外表上,就显得脸过于平淡,气质也有些死板。

  原本十分俊朗的脸,却只发挥出了百分之六十的颜值。

  堪称颜值封印术。

  袁基在来到这里的前三个月,开始慢慢地改变他的形象与气质。

  并且额外增加一些可以被称作“小心机”的细节,增添整体氛围感。

  别人也只以为他男大十八变。

  毫不夸张地说,袁基营造出来的氛围感,在这个时代简直是绝杀,直接将袁基原本便面如冠玉的脸,映衬得仿若天人。

  袁基经历过现代的美育培养,且时常参观艺术馆、展览,并各地观光旅游。

  在成功融合了东汉的普遍审美后,袁基已经可以慢慢做到引领时尚了。

  甚至现在洛阳城里还风靡着袁君同款羽扇、袁君同款胸针、袁君同款腰带等等等等……

  如此高的热度,自然是袁基慢慢经营出来的。

  空闲时间,袁基精力充沛时便会参加一些士族之间的活动。

  一个月前,他就参与了一场十分大型的文会。

  当日景色宜人,天朗气清,是在鸟语花香的春季。

  袁基刚走进举办文会的府邸大门,瞬间被一群人围住。

  “袁君!某兖州陈留人……久仰袁君之名,不知可否?……”

  “袁君!某京兆人……见过……”

  “袁君,某……”

  众人上前,皆想与袁基拉关系、刷印象。

  许多没被邀请的士人也闻风而动,托着关系想挤进文会。

  当时的场面,称为粉丝见面会一点不为过。

  只因在文会上,若是有人得到袁基的几句品评,那人便可名声大噪。

  ——这可是名扬天下的大好机会!

  在大汉,有了名望,才会被人看到,才有被举孝廉的可能,才能站上高位。

  因此,此文会与袁基相处的机会,众人皆十分珍惜。

  君不闻曹操拿刀逼着举办“月旦评”的许劭点评他?为的就是得到好评语,以此扭转他在士人群体中阉宦之后的名声。

  还有一个着名评语便是荀彧荀文若的“王佐之才”。

  只能说荀彧恰好真的有王佐之才,追根溯源便显得这个评语十分有预见性。

  可事实是,在东汉,平均每年可能会有十数人被不同的名家品评为“王佐之才”。

  因为在此时,“王佐之才”实在是一个比较烂大街的评语。

  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国家栋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均等的得到这个评价。

  众人为了扬名,花样繁多,卷出了新高度。

  袁基的身边就有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