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灭佛-《我以抄经得长生,一字一句皆神通》

  一场春雨,万物复苏。

  整个安竹山庄,便也不复多日前的死寂。

  陈安自江南归来已有月余,山庄内外诸事早已料理妥当,生活复又归于往日那般平淡如水的清净当中。

  这一日,天光正好。

  丹室内里,他安坐于蒲团之上,心神沉静,将那中断已久的抄经临摹之事,重新拾起。

  圣胎缔结之后,神魂之强健,远非往日可比。

  陈安凝神静气,笔锋落于纸上。

  心随意动,不见半分滞涩。

  往日里不过抄写一篇便觉心神困乏,而眼下接连两篇过后,依旧神完气足,只有少许疲倦。

  【抄写《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一遍,神魂 1】

  【临摹《八十七神仙卷》一遍,气度 1】

  缓缓放下手中墨笔,感受着神通反馈而来的增益,心头安然。

  “如此进境,倒也不差。”

  修行之路,本就是水磨工夫,积少成多。

  能有这般日日可见的进境,已是世间罕有之幸事。

  闲暇之余,陈安将心神落在了另一桩多年前就记下,却久久没来得及实施的事情上。

  唤来时迁,吩咐道:

  “你且去汴梁城中寻一处合适的铺面,开办一份报纸。”

  “报纸?”

  时迁闻言,脸上露出几分茫然。

  陈安微微颔首,耐心解释。

  “此物便类似于朝廷邸报,只是所刊载的内容无需那般严肃。”

  他在心中有一桩猜测盘桓许久。

  神通虽是玄妙,可终究有迹可循。

  其所能生效之典籍,皆是此方世界流传已久,深入人心之物。

  若是自己将那些后世闻名的志异小说,亦也刊印成册,广传于世。

  待到深入人心之后,神通又是否会将其认可?

  此事若能成,于陈安而言,便等同于是凭空多出了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此事不急,且慢慢来就是。”

  陈安将早已备好的一叠手稿交予时迁,缓缓说道:

  “此报便暂定名为【京华杂谈】,一月一刊。”

  “内里版面,可分为三块。”

  “其一,刊载些汴梁城中近来发生的奇闻趣事;其二,便印些坊间的风月杂谈、诗词歌赋。”

  “至于这最后一块嘛......”

  他指了指手中那叠厚厚的手稿,脸上露出一抹莫名的笑意。

  “便将我写的这些志异故事,逐一刊载其上便是。”

  时迁接过手稿,入手微沉。

  借着窗外天光粗粗一瞥,便见其上字迹风骨不凡,苍虬有力,自成一派。

  首页上,更是以一手飘逸的笔锋,书就五个古朴大字——

  西游释厄传。

  ......

  又是旬日之后。

  一份名为【京华杂谈】的报纸,悄然出现在了汴梁城中。

  初始之时,并未引来太多关注。

  可随着第一期免费发放报纸的逐渐发酵,便也渐渐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引起一阵讨论热潮。

  内里所载的汴梁趣闻,成了街头巷尾最新的谈资。

  风月杂谈,更是引得无数文人骚客争相传阅,击节赞叹。

  而那篇名为【西游释厄传】的话本故事,更是因为其半文半白寻常人都能看得懂的文风,以及玄奇的故事,引来无数围观。

  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人人争相一读。

  陈安于东观之中,亦曾听闻同僚谈论此事。

  心念一动,取来纸笔,尝试着将【西游释厄传】的前几回默写而出。

  神通平静无澜,并无反馈。

  陈安对此也不意外,将纸张随手丢入火盆,烧作灰烬。

  此事本就在他预料当中。

  思想的传播,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眼下种子既已种下,那便留待时间来验证就是。

  索性便也将此事抛在脑后,不再关注。

  这一日,清虚子来访。

  陈安外出这一年半载,其人同样也没有留在汴梁。

  四处访友之余,亦是在搜寻些有关修行之物。

  倒也不全为自用,而是为了同人在鬼市当中交换。

  不得不说,开办此地的人当真是个天才!

  两人都是修行中人,没有那么多世俗礼节。

  一番寒暄过后,便同闻讯赶来的严华一起坐在竹林小亭。

  烹茶闲谈,提及近来汴梁城中的诸多变化。

  “唉,说起来,如今这天下道门怕是又要生出一番波澜了。”

  清虚子饮尽杯中茶水,悠悠一语。

  随后,他就将一桩近来在道门中人里流传甚广的消息,缓缓道出。

  原来早在半个月之前,官家终是正式允准了神霄教主林灵素那般“灭佛”之说。

  亲自下旨“改佛为道”,欲要将天下佛门彻底纳入道家体系当中。

  此令一出天下僧众无不哗然,纷纷上书恳请官家收回成命。

  就连远在洛阳白马寺的觉明禅师,亦也曾修书一封。

  眼下交由了清虚子,带到陈安手中。

  恳请陈安若是有暇,能代为在官家面前美言几句。

  陈安自是不愿掺和这般浑水,看过之后沉默不语。

  而官家近来眼见朝野上下非议不止,亦是有些头疼。

  思虑再三之下,便定下日期,命林灵素与佛门高僧于皇宫大内相约斗法。

  以神通玄奇,定佛道之高下。

  “此事我也有所耳闻。”

  严华在一旁点头附和,言语间也多了几分看热闹的悠然。

  “说起来那位林真人的修为虽是不俗,足以称的上是当世罕见,可佛门那边也不差。”

  “我听闻此番佛门应战之人,乃是那位自天竺高僧:金总持。”

  “其人佛法精深,神通广大,真个斗起来却也不知道谁胜谁负......”

  此事说来动静颇大。

  可他们三人并无一人是真正的所谓道门中人。

  眼下里讨论,不过也是看个热闹,没什么切身之利。

  清虚子更是抚掌而笑:

  “哈哈哈,若是如此的话,那可就真有好戏看了!”

  陈安静坐一旁,听着两位道友打趣,也不言语。

  不过,自是在心中有了些权衡。

  此事看似是佛道之争,可究其根本,却也不过是官家为了平衡两派势力,进而巩固自身统治的帝王心术罢了。

  只是无论最终胜负如何,佛门衰败之势,都已然是不可逆转。

  而这般争斗,亦不过是加速其进程而已。

  他对此并无半分同情。

  这世上佛寺众多,可如同白马寺、夹山寺一般的清修之地又有几个?

  如同当初在洛阳周边所见,早已沦为权贵敛财工具,祸乱乡里的宝光寺方才是大多数。

  这般佛门,不要也罢。

  就是可惜,假做道门的败类也多。

  若是能一并料理了,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