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师团-《我以抄经得长生,一字一句皆神通》

  曹文逸静立于亭外一角,雪花悄然落在她素白的道衣上,却似并未带来半分寒意。

  那双历经百年沧桑的眸子里,此刻正映照着亭中几位道友因新法而展现的勃勃生机。

  心神摇曳,久久不能平息。

  陈安见她神情,若有所思。

  随之起身,为其添上一杯温热的茶水。

  “真人以为,晚辈此法如何?”

  “善。”

  曹文逸缓缓颔首,声音里带着几分发自内心的赞许与感慨。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

  “处玄你能这末法之世,寻得这一线生机,为天下修士再开道途,此等功德,堪比古之先贤。”

  她望着眼前这个即便做出如此惊天动地之大事,依旧没什么骄纵神色年轻人,眸中闪过一丝复杂。

  有欣慰,有羡慕,亦有几分英雄迟暮的释然。

  陈安闻言,淡然一笑,复又问道:

  “真人既以为此法可行,可愿转修此道?”

  “若是能得真人相助,此法必能更快完善。”

  他此言并非客套,而是真心实意。

  曹文逸修行百年,于道修行一道上的理解远非清虚子等人可比。

  若能得她相助,这新法的推演必将事半功倍。

  然而曹文逸却是缓缓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看淡世事的洒脱笑意。

  “不了。”

  她将目光从众人身上收回,悠悠望向那被风雪覆盖的南山,声音平淡悠远。

  “贫道此生,循古法而行,虽未得见大道,却也算是窥见了沿途的风景。”

  “如今寿元将近,时日无多,就不再去走那未曾走过的路了。”

  她转过身,那双清澈的眸子深深看着陈安,仿佛要将他的模样铭刻于心。

  “新法的未来,还是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吧。”

  “贫道能于这生命尽头,有幸得见新道之曙光,已是邀天之幸,再无遗憾。”

  说罢,她也不再多言。

  对着陈安微微颔首,便转身迈步。

  身影飘然,几个呼吸间的功夫就已经消失在竹林深处,唯余下一串浅浅的雪中足迹。

  陈安立于原地,目送着她远去的身影,久久不语。

  ......

  春风寒冽,带着昨年冬日未消的风雪狠狠拍打在太原城上。

  早在汴梁城朝堂上下还在为战与和争论不休时。

  原本不急不缓围困着这座雄城的金国西路元帅完颜宗翰,在得知完颜宗望受挫之后。

  亲率上万铁骑,展开猛攻。

  狼烟再起,烽火连天。

  这般消息传回汴梁,便也成了主和派最有力的支持。

  朝廷回应暧昧,援军迟迟不至。

  面对如此绝境,年过六旬的太原守将王禀,以一身铮铮铁骨,做出了最决绝的回应。

  他亲率全城军民,登临城头,浴血死守。

  金军势大,攻势如潮。

  遮天蔽日的箭雨之下,是悍不畏死的金兵扛着云梯,如蝼蚁般蜂拥而上。

  城头之上,喊杀声震天。

  滚石、檑木、沸腾的金汁,混杂着将士们的血与汗,一同泼洒而下。

  将那片本是洁白的雪野,染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殷红。

  战况之惨烈,恍若人间炼狱。

  王禀身先士卒,须发皆张。

  手中一杆长刀早已砍到卷刃,身上亦是添了数道深可见骨的伤口,却依旧屹立不倒。

  “将士们!我大周养兵百年,便在今日!”

  高立城头,身前金兵如潮水涌上。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死战!”

  “死战!”

  残存的上万军民齐声怒吼,凭着一股血勇之气,硬生生将金人一次又一次的猛攻打了回去。

  完颜宗翰站在阵前,望着那座在风雪中岿然不动的雄城,以及城头那面虽已残破却依旧迎风招展的“王”字大旗。

  一双眸子里,闪过凝重。

  他未曾想到,这孱弱不堪的大周,居然还有这般悍不畏死的忠勇之士。

  只不过,都是徒劳罢了。

  “传令下去,围三缺一,断其粮道,困死他们!”

  太原,就此成了一座孤城。

  城内,一封封八百里加急的求援信函,如雪片般送往汴梁。

  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皇城金殿内,议和的国策早已定下,谁又愿在此时节外生枝,派兵驰援那座注定要被放弃的孤城?

  前后历经一月苦战。

  太原城中,箭矢告罄,粮草断绝。

  守城军民,已是到了掘鼠罗雀、易子而食的绝境。

  靖康元年,二月初七。

  金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城破。

  王禀独自一人站在残破城楼,望着城下如潮水般涌入的金军铁骑,脸上不见半分惧色,唯有无尽的悲凉。

  他缓缓转身,朝着遥远的汴梁方向,叩首一拜。

  “臣,王禀,有负圣恩......”

  悠悠一语,随风而散。

  随后拔出腰间佩剑,横颈自刎,血染青天。

  一代忠良,力战殉国。

  ......

  滔滔黄河,冰封千里。

  一支由数百人组成的使团,正在这冰封的河面上,艰难北行。

  寒风如刀,刮在每个人的脸上,却远不及众人心中的那份冰冷与沉重。

  作为主持此行议和的大臣,秦桧手持一本书卷,站在队伍最前列。

  一袭素色官袍,在这片苍茫的雪白天地间显得格外单薄。

  遥望北方那片被战火笼罩的土地,又回头看了一眼身后那座依旧沉浸在虚假繁华中的都城,神情复杂。

  太原已失,王禀殉国。

  这消息,早在三日前便已传到了他的耳中。

  他本来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着一腔热血,说服天子,力战金人,不落国格。

  可到头来,终究是个笑话。

  回想起自己近一年以来的努力,只觉心头一阵无力。

  想起月余之前,金銮殿上那场荒唐的争论。

  想起御座上,那位一心只求安逸,视前线将士努力于无物的道君皇帝。

  亦想起了那位始终隐于山野,仿佛早已看透了这一切的青衫身影。

  “这般天下,这般国君......”

  秦桧缓缓闭上了双眼,将手中那卷早已被他翻阅了无数遍的《京华杂谈》轻轻放下。

  心头只剩下一片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

  “亡国之臣,何谈忠义?”

  “议和、议和...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