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人,话虽这么讲,可是如今朝廷银钱不足,粮草亦不够,想要往南河派兵只怕是...”张四知迟疑道。
张四知的话让在场几人陷入了思索之中。
想要派兵去南河,要先士兵们一些工资吧,而且打仗所需的粮草军械也得有吧,最起码也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不是。
但是,对不起...没有。
如今的朝廷,边关将士的饷银已经欠了一年有余,国库里空的老鼠来了都摇头,甚至还想往里面扔两粒米。
就连官员们的俸禄都快发不起了,更别说再次派兵打仗了。
按理来说夏收还没结束多久,这夏税在这个时间也应该进入京城了,有了这一大笔收入,朝廷怎么可能会连打一仗的钱都拿不出来呢。
实在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百姓太难了,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地里的庄稼大多收不上来,即便是有些能收上来的,也根本不够自己一家人的口粮。
还有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在老百姓的头上。
一场仗下去,别说庄稼了,人能活着就已经算是幸运了。
躲过了这些,百姓们就算要交税。
他们不仅要承担正常的夏税和秋粮,还要面对各种名目的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等。
这导致农民负担过于沉重,拖欠税款的情况那是经常发生。
毕竟都活不下去了,还管你收不收税,大不了烂命一条,朝廷拿走就是。
此外,那些士绅和地方官员也都不是个东西。
他们私自提高税额,再把老百姓交上来的粮食转手卖掉,赚的钱要么揣在自己口袋里,要么送礼跑官。
等到上面有人问收的税哪里去了,这些地方官员只说收不上来,实在没有办法,百姓是一根毛都没有了。
顺便再拿些特产递给上官,上官掂量掂量特产,手中沾了油自然也不会抓着这件事不放。
因此,整个明末的政治生态就是这样,百姓们喂饱了士绅、士绅喂饱了官员、官员收着钱跟皇帝说天灾收不上来税。
国库里空虚,士兵们没有饷银,打仗都打着没劲,没钱他们拼什么命啊。
打不过,满清自然越来越强,朝廷一看势弱,又向百姓加税。
就这么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这件事我们先达成一致,之后让陛下决定就好,至于银两,我相信陛下应该有办法。”周延儒眯着眼睛说道。
“确实如此,还是周首辅老奸...老谋深算,那就依周首辅的意思办,我没有问题。”陈演喜滋滋的说道。
“我等听周首辅的。”
其他几人对视一眼,站起身来拱手说道。
周延儒满意的点点头,这幅场面极大的满足了他的权利之心。
纵观周延儒当上首辅的这两年,笼络人心的同时,也倚靠吴昌时、董廷献等亲信,结交内侍,收受贿赂。
把大明这架本就奔着下坡走的马车,又狠狠推上了一把。
几人商议着待明日就要进宫面圣,把这件事情告诉崇祯,让他做“选择”
只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在这等关头,关外的满清经历了数月的修整,也开始渐渐不安分起来。
可怜的高名衡和陈永福,还有那些日日夜夜盼望着王师的士绅们,都伸长了脑袋等着朝廷派大军前来,能解救“受苦受难”的百姓。
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王师的踪影,仿佛朝廷已经把南河这块地方给彻底遗忘。
......
盛京议政厅。
满清各个亲王、郡王,以及文武诸臣都在这里。
皇太极高高端坐在上位,攻破宁锦防线,关外再无掣肘的他,此时帝王气象已达到顶峰。
“诸位,我大清已经修整数月,如今这松锦防线已经拿下,整个关外再无掣肘。”皇太极把玩着手中的玉珠,满是欣慰的说道。
“陛下这就满足了吗?”范文程直视着皇太极的眼睛说道。
“大胆!你敢这么与陛下说话!”睿亲王多尔衮,怒视着范文程说道。
皇太极摆摆手制止多尔衮,眼神直勾勾的看着范文程,但范文程却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
“呵呵...”皇太极轻笑一声:“那不知道范先生的意思是?”
“陛下,如今明朝内部动荡不安,朝廷官员昏庸至极,各地更是叛乱四起!此时,正是我大清入主中原的最好时机!”范文程拱手说道。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满清强大归强大,但确实野心还没有膨胀那么巨大,大到能将明朝整个吞入腹中。
不过想法是有的,只不过满清并不着急,皇太极对此采取了砍大树的策略。
所谓的砍大树策略,其实是努尔哈赤提出来的,一开始也并不是针对明朝,而是针对另一个女真部落,乌喇部。
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亲自率兵进攻乌喇部,他的第五子莽古尔泰和第八子皇太极随行出征。努尔哈赤的建州军沿乌喇河而下,接连攻克六座城池。
乌喇部首领布占泰组织大军抵抗,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这时,努尔哈赤派兵烧毁乌喇部的粮食,让布占泰大为惊恐。
最终,乌喇部只得求和。
布占泰亲自前往努尔哈赤大营中求和,恳求努尔哈赤不要再烧粮食了,努尔哈赤对布占泰一顿训斥,说他背信弃义、不守盟约。
努尔哈赤让布占泰送来人质,才愿意退兵,布占泰满口答应。
这时,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向父亲努尔哈赤建议,由他们带兵过河,一举消灭乌喇部。
努尔哈赤这才意味深长地向两个儿子说。
“想要砍伐粗壮的大树,哪能一斧子就砍倒呢?
必须用一斧一斧地砍,从外皮渐渐砍到树心,由粗及细,然后才能砍倒。
这就相当于攻伐一个国力和我们相当甚至比我们强的国家,哪能一次性攻取、一举消灭呢?
必须先将其附属的城郭都消灭了,最终再攻取其都城。
只有这样,才能造成“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的局面。”
努尔哈赤“伐大树”的比喻,让皇太极一生难忘,在对明朝的攻伐上,一直采取“伐大树”策略。
张四知的话让在场几人陷入了思索之中。
想要派兵去南河,要先士兵们一些工资吧,而且打仗所需的粮草军械也得有吧,最起码也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不是。
但是,对不起...没有。
如今的朝廷,边关将士的饷银已经欠了一年有余,国库里空的老鼠来了都摇头,甚至还想往里面扔两粒米。
就连官员们的俸禄都快发不起了,更别说再次派兵打仗了。
按理来说夏收还没结束多久,这夏税在这个时间也应该进入京城了,有了这一大笔收入,朝廷怎么可能会连打一仗的钱都拿不出来呢。
实在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百姓太难了,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地里的庄稼大多收不上来,即便是有些能收上来的,也根本不够自己一家人的口粮。
还有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在老百姓的头上。
一场仗下去,别说庄稼了,人能活着就已经算是幸运了。
躲过了这些,百姓们就算要交税。
他们不仅要承担正常的夏税和秋粮,还要面对各种名目的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等。
这导致农民负担过于沉重,拖欠税款的情况那是经常发生。
毕竟都活不下去了,还管你收不收税,大不了烂命一条,朝廷拿走就是。
此外,那些士绅和地方官员也都不是个东西。
他们私自提高税额,再把老百姓交上来的粮食转手卖掉,赚的钱要么揣在自己口袋里,要么送礼跑官。
等到上面有人问收的税哪里去了,这些地方官员只说收不上来,实在没有办法,百姓是一根毛都没有了。
顺便再拿些特产递给上官,上官掂量掂量特产,手中沾了油自然也不会抓着这件事不放。
因此,整个明末的政治生态就是这样,百姓们喂饱了士绅、士绅喂饱了官员、官员收着钱跟皇帝说天灾收不上来税。
国库里空虚,士兵们没有饷银,打仗都打着没劲,没钱他们拼什么命啊。
打不过,满清自然越来越强,朝廷一看势弱,又向百姓加税。
就这么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这件事我们先达成一致,之后让陛下决定就好,至于银两,我相信陛下应该有办法。”周延儒眯着眼睛说道。
“确实如此,还是周首辅老奸...老谋深算,那就依周首辅的意思办,我没有问题。”陈演喜滋滋的说道。
“我等听周首辅的。”
其他几人对视一眼,站起身来拱手说道。
周延儒满意的点点头,这幅场面极大的满足了他的权利之心。
纵观周延儒当上首辅的这两年,笼络人心的同时,也倚靠吴昌时、董廷献等亲信,结交内侍,收受贿赂。
把大明这架本就奔着下坡走的马车,又狠狠推上了一把。
几人商议着待明日就要进宫面圣,把这件事情告诉崇祯,让他做“选择”
只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在这等关头,关外的满清经历了数月的修整,也开始渐渐不安分起来。
可怜的高名衡和陈永福,还有那些日日夜夜盼望着王师的士绅们,都伸长了脑袋等着朝廷派大军前来,能解救“受苦受难”的百姓。
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王师的踪影,仿佛朝廷已经把南河这块地方给彻底遗忘。
......
盛京议政厅。
满清各个亲王、郡王,以及文武诸臣都在这里。
皇太极高高端坐在上位,攻破宁锦防线,关外再无掣肘的他,此时帝王气象已达到顶峰。
“诸位,我大清已经修整数月,如今这松锦防线已经拿下,整个关外再无掣肘。”皇太极把玩着手中的玉珠,满是欣慰的说道。
“陛下这就满足了吗?”范文程直视着皇太极的眼睛说道。
“大胆!你敢这么与陛下说话!”睿亲王多尔衮,怒视着范文程说道。
皇太极摆摆手制止多尔衮,眼神直勾勾的看着范文程,但范文程却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
“呵呵...”皇太极轻笑一声:“那不知道范先生的意思是?”
“陛下,如今明朝内部动荡不安,朝廷官员昏庸至极,各地更是叛乱四起!此时,正是我大清入主中原的最好时机!”范文程拱手说道。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满清强大归强大,但确实野心还没有膨胀那么巨大,大到能将明朝整个吞入腹中。
不过想法是有的,只不过满清并不着急,皇太极对此采取了砍大树的策略。
所谓的砍大树策略,其实是努尔哈赤提出来的,一开始也并不是针对明朝,而是针对另一个女真部落,乌喇部。
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亲自率兵进攻乌喇部,他的第五子莽古尔泰和第八子皇太极随行出征。努尔哈赤的建州军沿乌喇河而下,接连攻克六座城池。
乌喇部首领布占泰组织大军抵抗,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这时,努尔哈赤派兵烧毁乌喇部的粮食,让布占泰大为惊恐。
最终,乌喇部只得求和。
布占泰亲自前往努尔哈赤大营中求和,恳求努尔哈赤不要再烧粮食了,努尔哈赤对布占泰一顿训斥,说他背信弃义、不守盟约。
努尔哈赤让布占泰送来人质,才愿意退兵,布占泰满口答应。
这时,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向父亲努尔哈赤建议,由他们带兵过河,一举消灭乌喇部。
努尔哈赤这才意味深长地向两个儿子说。
“想要砍伐粗壮的大树,哪能一斧子就砍倒呢?
必须用一斧一斧地砍,从外皮渐渐砍到树心,由粗及细,然后才能砍倒。
这就相当于攻伐一个国力和我们相当甚至比我们强的国家,哪能一次性攻取、一举消灭呢?
必须先将其附属的城郭都消灭了,最终再攻取其都城。
只有这样,才能造成“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的局面。”
努尔哈赤“伐大树”的比喻,让皇太极一生难忘,在对明朝的攻伐上,一直采取“伐大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