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图谋山海关-《穿梭位面?转手跟国家合作!》

  皇太极知道,消灭明朝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要像砍一棵大树一样,先从砍伐他的枝叶开始,一点一点将其修剪干净,然后再砍主干,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按照这个策略,皇太极先把明朝的小弟朝鲜彻底打趴下,让他们彻底放弃和明朝的友好关系,改尊大清为宗主国。

  同时,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征服蒙古各部,扫清了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

  这就相当于是把大树的枝丫给修剪干净了。

  虽然做了这么多,但是皇太极的内心里,也并不认为满清能将明朝推翻。

  要不然,他也不会十分迫切的想跟明朝议和。

  毕竟,一棵大树的枝丫再修剪,只要主干不死,那就总有一天能够生长起来。

  此外,皇太极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渐渐走下坡路了,且宠妃病重去世,更是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

  清军内部存在的权力斗争和民族矛盾,也需要时间解决,来稳固满清的政权。

  反倒是那些汉族官劝皇太极入据中原。

  从大一统观念出发,如汉官胡贡明、宁完我,要皇太极学汉高祖“拿出颠倒豪杰手段来”,并以“不五年间,便成一统之功”相诱。

  秀才黄昌要他学朱洪武“顺天应人而成大业”;

  书房秀才江云从皇太极祖先,未竟事业入手劝皇太极入据中原,来完成天所预定的大业。

  但皇太极自己心中也有想法,他认为蒙古族建立的元汉朝,入主中原一百余年后被迫退出长城是一个失败的教训,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做好充分准备,只会重蹈元朝的覆辙。

  皇太极还未开口,多尔衮就疑惑的说道。

  “话虽如此,但我大清军队只有十几万,整个大清也不过百万人,而大明却有上亿人口,且人才济济,凭满人这点刚出山林的莽夫,怎么可能征服?”

  范文程冷笑一声:“呵...汉人虽多,中原人民砍其脑袋忍,奸其妻女忍,刨其祖坟忍,夺其土地忍,拆其房屋忍,绝其子孙忍,喂其毒药忍,此等贱民,何足惧哉?”

  这话让皇太极和屋内的一众大臣陷入了沉思。

  洪承畴、孔有德与耿仲明等汉臣则全都以诧异的目光看向范文程。

  多尔衮眼睛猛地亮起:“陛下,我愿意领兵出战!”

  皇太极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微微摇了摇头。

  “范先生所说有道理,但此时却并不是一个好时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还有极大的控制力,我大清暂不可贸然行事。

  让大臣们缓了一会。

  皇太极接着说道:“况且,范先生也说了,现在明朝各地叛乱四起,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数不胜数,最近还出来了个华夏军,他们越乱对我们越有利。”

  皇太极不仅这么说,也曾经这么做过。

  崇祯六年,皇太极在筹备入关进攻明朝时,就有了联合农民军的想法。

  他计划进入明边后按照己巳之变的路线进攻通州,并在京畲地区、山海关之间驻兵防守,同时致书农民军表达善意,侦查农民军是否能打下一片地方长久驻守,以利于联合。

  只是李自成没理他。

  “陛下所言不假。”范文程赞同一句,接着话锋一转:“但我大清在关外则是处于被动地位,想要入主中原,山海关必要突破,也是我大清的当务之急。”

  范文程岂能不知道,如今不是推翻大明的最好时机,他想要做的就是在满清的大臣心中扎下一颗种子。

  随着明朝的局势继续恶化,这颗不起眼的种子早晚会孵化。

  皇太极能暂时忍住,那依照皇太极现在病重的身体,万一有个意外,下一任君王能忍住吗。

  手下的骄兵悍将,能忍住看着眼前的金山银山不去拿吗?

  “此事确实要紧,只是我以两次致信吴三桂让他投降,都均无所获。”皇太极皱着眉说道。

  自四月开始,皇太极先是以其舅氏祖大寿等人,因是吴三桂的亲戚而得到保全为由,劝他“幡然悔悟,决计归顺。

  吴三桂断然拒绝,第一次劝降皇太极无功而返。

  之后,皇太极又命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以及祖可法、张存仁、裴国珍等人,以亲属或故交的关系写信给吴三桂,晓以利害,劝说其降清。

  吴三桂再次严词拒绝,这也令皇太极头疼至极。

  不管吴三桂以后做过什么,但此时的吴三桂绝对是对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

  要不然面对皇太极的许诺,还有家人的劝降,吴三桂大可以现在就将山海关献给满清。

  “陛下,是否能再次与吴三桂通信劝降,并让祖将军也亲自写一封信?”范文程说道。

  皇太极静静思索一番后,觉得确实可以。

  如果吴三桂能投降,满清就能占据绝对的主动,也能减少许多的损失。

  毕竟真要是打起来,即便是面对只有不到五万人的山海关守军,满清想要攻破山海关,也要付出数倍的伤亡,这样的损失足够满清肉疼好一阵子了。

  皇太极看向下方的祖大寿,出声问道:“祖将军可愿意修书一封,替朕劝一劝你那侄儿?”

  “能为陛下做事是卑职的福分,卑职一定尽力劝长伯投降。”祖大寿连忙躬身行礼,并且谦卑的说道:“只是...我这侄儿生来倔强,如果不成还希望陛下不要迁怒于他。”

  皇太极点点头:“好,我答应你。”

  商议到此,皇太极立刻提笔写了一封信。

  “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计归顺”

  并将祖大寿所写的信一并递给下人,让他们传递给吴三桂。

  只是,这次他吴三桂与清军的通信中并未表态拒绝投降,只是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

  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吴三桂暂时还不想与满清撕破脸皮殊死一战。

  此时的宁远和山海关实在是太惨了,崇祯已经无法向关外提供更多的援助,新的兵员也只能由辽东的地方官员自行招募。

  由于辽东战火不断,人口稀少,招募的士兵数量也十分有限。

  时任辽东巡抚黎玉田曾在奏章中指出:“全宁仅马步四万余,瘦弱马匹数千余”。

  因此,驻扎在宁远的三万兵力,加上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等城池中的约一万余兵力,合共不到五万人的军队,实际上很难与清军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