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殿,崇祯皇帝在这里召开朝会。
崇祯到达御门后,钟鼓司开始奏乐,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
皇帝登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
大臣们行礼完毕之后,文武百官立于大殿两侧,早朝便正式开始了。
按照以往的程序,早朝的第一部分是接见入京离京人员。
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
皇帝如果选择召见,那么这些人便需要入殿觐见。
如果皇帝不见,那么便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可以忙自己的去了。
可如今清军已经逐渐逼近京师,这一部分便被省略掉了,当务之急就是处理京师的安全和防御清军之事。
“今天一早,朕就接到了前线的败报,香河、河间、真定皆失陷。”
崇祯皇帝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有些疲惫的诉说着。
话音还未落,诸臣立刻议论起来。
“怎么会这样?”
“是啊,怎么会这么快。”
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崇祯捏了捏眉心继续说道:“如今清军已经快速往京师赶来,如今京师告急,诸位都是朝廷的肱骨大臣,不知可否有退敌之计?”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说话。
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没有什么主意,还有一点就是朝堂之上真正懂得兵事的人也不多了,被杀的差不多了。
其他懂得人谁不敢乱开口,以免被崇祯用完之后,就以猜疑之心杀掉。
就在这个时候,周延儒站了出来。
“皇上,清军入关已有多次,就说己巳年冬季,清军攻破良固后,便向东撤退,到丙子年,清军西进保定,南下临清,而己卯年则直抵井陉、攻破济南。
但不出意外的,清军每次都是抢掠一番后撤出关内,料想如今应当也是一样,清军抢掠一番后自会退去。”
话音未落,蒋德璟也站了出来。
“陛下,周首辅所说臣不敢认同,清军看似是抢夺一番后撤退,可每次入侵都比前次更深入,如今河北彰德、卫辉、大名、青州、兖州等郡虽看似遥远,但绝不能认为敌军无法迅速抵达。
因此,处处都应加强防范,各处都应彻底清理。”
崇祯闻言,认同的点点头。
“那蒋阁老是否有退敌之计?”
蒋德璟点点头说道:“退敌之计不敢说,但想法臣确实有一些,皇上应当遍告各州县,命令百姓将物资搬入城内,若来不及搬运,须彻底焚毁。
百姓愚昧无知,宁可弃物予敌,也未必肯遵从命令。若稍加驱赶督促,便会怨声载道。
这也需要夙夜勤勉的官员切实执行。
至于守城官员,内外文武并非一人,关键在于团结协作。
不可固执己见排斥他人,不可因衙门派系滋生嫌隙。团结一致,则无不可攻克之敌。
守城军士需保持冷静:敌军未至时,不可先自惊慌,敌军已至时,不可临阵慌乱,气定神闲,居高临下,敌军虽凶悍,也不可能飞渡城墙。
各仓库、草场需严加戒备,奸猾之徒或借盗窃短缺物资,或因司官严苛而暗中纵火,诬陷为奸细所为。
此举最易蛊惑人心、动摇军民。刑部狱囚、提牢司官及巡缉人役,须严加约束,防止不法之徒趁机生事。
应在各城门、城角增设数千精锐游兵,划定可靠区域以策应守城,非紧急情况不得随意调动。
臣愚见浅薄,恳请圣上明察采纳,敕令相关部门施行。”
应当说蒋德璟的话是正确的,在明军实力完全被清军碾压的情况下,坚壁清野确实是最好的做法。
听完这番话,崇祯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好!蒋阁老老成谋国之,就依蒋阁老所说。”
蒋德璟躬身一礼,缓缓退入人群之中。
见没有人提出异议,崇祯又说道;“诸臣可知,朕昨晚见到了什么?”
大臣们对视一眼,都摇摇头表示不知。
在大臣们疑惑的目光之中,崇祯缓缓从御案上拿起了华夏军送来的文书。
“看见了吗?这是南河名叫华夏军的反贼,偷偷递到朕院子里的文书。”崇祯拿起文书晃了晃,接着说道:“他们这群反贼想北上抗击满清,希望朕能让宁南伯将冀省北上的通道给让开,诸位觉得如何?”
“不可啊,皇上!”周延儒立刻叫道。
陈演也立刻跳出来说道:“皇上,此事万不可为,反贼如果真要抗清,又岂会偷偷摸摸的递上文书,直接北上有何不可,如此处心积虑的递上文书,分明是想趁此机会占领我大明更多土地,是有趁火打劫之嫌!”
其他的大臣在听完陈演所说后,也是纷纷站出来表示不同意此事。
只有黄景昉和蒋德璟有些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华夏军想要北上抗击满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既能减少朝廷的防御压力。
也可以变相削弱反贼的力量,无论哪方胜利对朝廷都没有坏处,也能给天下的反贼做个榜样,只要不敢来的,必然要让全天下人唾弃。
只是两人的话在满朝文武面前还是弱了太多,很快就被淹没在人群之中。
“肃静!”
崇祯冲着王承恩摆摆手,王承恩立刻喊道。
“诸位的意思朕明白,朕也是这么想的,我大明富有四海,兵多将广,更有诸位肱骨之臣,何时需要反贼来帮助!这简直就是荒谬绝伦,待满清退去,我大明腾出手来,一定要将这贼反贼统统斩杀!”崇祯高声说道。
看见崇祯满脸自信的表情,这些成精的大臣们就知道,是时候该献上自己的马屁了。
“皇上圣明!”
大臣们纷纷躬身恭维起来,崇祯也享受的看着这一幕。
仿佛大明在他的手里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也将走向鼎盛的时代。
崇祯到达御门后,钟鼓司开始奏乐,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
皇帝登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
大臣们行礼完毕之后,文武百官立于大殿两侧,早朝便正式开始了。
按照以往的程序,早朝的第一部分是接见入京离京人员。
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
皇帝如果选择召见,那么这些人便需要入殿觐见。
如果皇帝不见,那么便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可以忙自己的去了。
可如今清军已经逐渐逼近京师,这一部分便被省略掉了,当务之急就是处理京师的安全和防御清军之事。
“今天一早,朕就接到了前线的败报,香河、河间、真定皆失陷。”
崇祯皇帝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有些疲惫的诉说着。
话音还未落,诸臣立刻议论起来。
“怎么会这样?”
“是啊,怎么会这么快。”
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崇祯捏了捏眉心继续说道:“如今清军已经快速往京师赶来,如今京师告急,诸位都是朝廷的肱骨大臣,不知可否有退敌之计?”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说话。
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没有什么主意,还有一点就是朝堂之上真正懂得兵事的人也不多了,被杀的差不多了。
其他懂得人谁不敢乱开口,以免被崇祯用完之后,就以猜疑之心杀掉。
就在这个时候,周延儒站了出来。
“皇上,清军入关已有多次,就说己巳年冬季,清军攻破良固后,便向东撤退,到丙子年,清军西进保定,南下临清,而己卯年则直抵井陉、攻破济南。
但不出意外的,清军每次都是抢掠一番后撤出关内,料想如今应当也是一样,清军抢掠一番后自会退去。”
话音未落,蒋德璟也站了出来。
“陛下,周首辅所说臣不敢认同,清军看似是抢夺一番后撤退,可每次入侵都比前次更深入,如今河北彰德、卫辉、大名、青州、兖州等郡虽看似遥远,但绝不能认为敌军无法迅速抵达。
因此,处处都应加强防范,各处都应彻底清理。”
崇祯闻言,认同的点点头。
“那蒋阁老是否有退敌之计?”
蒋德璟点点头说道:“退敌之计不敢说,但想法臣确实有一些,皇上应当遍告各州县,命令百姓将物资搬入城内,若来不及搬运,须彻底焚毁。
百姓愚昧无知,宁可弃物予敌,也未必肯遵从命令。若稍加驱赶督促,便会怨声载道。
这也需要夙夜勤勉的官员切实执行。
至于守城官员,内外文武并非一人,关键在于团结协作。
不可固执己见排斥他人,不可因衙门派系滋生嫌隙。团结一致,则无不可攻克之敌。
守城军士需保持冷静:敌军未至时,不可先自惊慌,敌军已至时,不可临阵慌乱,气定神闲,居高临下,敌军虽凶悍,也不可能飞渡城墙。
各仓库、草场需严加戒备,奸猾之徒或借盗窃短缺物资,或因司官严苛而暗中纵火,诬陷为奸细所为。
此举最易蛊惑人心、动摇军民。刑部狱囚、提牢司官及巡缉人役,须严加约束,防止不法之徒趁机生事。
应在各城门、城角增设数千精锐游兵,划定可靠区域以策应守城,非紧急情况不得随意调动。
臣愚见浅薄,恳请圣上明察采纳,敕令相关部门施行。”
应当说蒋德璟的话是正确的,在明军实力完全被清军碾压的情况下,坚壁清野确实是最好的做法。
听完这番话,崇祯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好!蒋阁老老成谋国之,就依蒋阁老所说。”
蒋德璟躬身一礼,缓缓退入人群之中。
见没有人提出异议,崇祯又说道;“诸臣可知,朕昨晚见到了什么?”
大臣们对视一眼,都摇摇头表示不知。
在大臣们疑惑的目光之中,崇祯缓缓从御案上拿起了华夏军送来的文书。
“看见了吗?这是南河名叫华夏军的反贼,偷偷递到朕院子里的文书。”崇祯拿起文书晃了晃,接着说道:“他们这群反贼想北上抗击满清,希望朕能让宁南伯将冀省北上的通道给让开,诸位觉得如何?”
“不可啊,皇上!”周延儒立刻叫道。
陈演也立刻跳出来说道:“皇上,此事万不可为,反贼如果真要抗清,又岂会偷偷摸摸的递上文书,直接北上有何不可,如此处心积虑的递上文书,分明是想趁此机会占领我大明更多土地,是有趁火打劫之嫌!”
其他的大臣在听完陈演所说后,也是纷纷站出来表示不同意此事。
只有黄景昉和蒋德璟有些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华夏军想要北上抗击满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既能减少朝廷的防御压力。
也可以变相削弱反贼的力量,无论哪方胜利对朝廷都没有坏处,也能给天下的反贼做个榜样,只要不敢来的,必然要让全天下人唾弃。
只是两人的话在满朝文武面前还是弱了太多,很快就被淹没在人群之中。
“肃静!”
崇祯冲着王承恩摆摆手,王承恩立刻喊道。
“诸位的意思朕明白,朕也是这么想的,我大明富有四海,兵多将广,更有诸位肱骨之臣,何时需要反贼来帮助!这简直就是荒谬绝伦,待满清退去,我大明腾出手来,一定要将这贼反贼统统斩杀!”崇祯高声说道。
看见崇祯满脸自信的表情,这些成精的大臣们就知道,是时候该献上自己的马屁了。
“皇上圣明!”
大臣们纷纷躬身恭维起来,崇祯也享受的看着这一幕。
仿佛大明在他的手里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也将走向鼎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