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的鼓声再次响起,百官鱼贯而入,殿内气氛却与昨日大不相同。昨夜赫连轩一番陈词,如同一柄利剑刺破沉闷已久的朝堂,不少人今日来此,心中已有几分动摇。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过群臣。他未急着开口,而是缓缓抚了抚案上的玉如意,似在思索什么重大之事。
“陛下。”李文远率先出列,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关于改革之事,臣以为仍需从长计议。江南乃富庶之地,若贸然试行女子参政之策,恐引民怨沸腾,动摇国本。”
话音刚落,便听得一声轻笑自阶下传来:“李大人是怕自己家的小姐们也去考科举,抢了您儿子的状元头衔吧?”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赫连轩负手而立,红披风随风轻扬,神情淡然却不失锋芒。他缓步上前,语气平稳却字字如锤:“李大人总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可祖宗之法里有哪一条规定女子不能识字、不能理账、不能治家?”
李文远脸色一僵,正欲反驳,却被皇帝抬手制止。
“朕知道你们心里都在想什么。”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担心的是改革之后,自己的权势会被削弱,而不是国家的未来。”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
“赫连轩所提试点之策,朕已深思熟虑。”皇帝继续道,“江南作为首试之地,既非仓促之举,亦非心血来潮。朕要的,是实打实的成效,而非空谈纲常。”
说罢,他轻轻拍了拍玉如意,那清脆的一响仿佛敲在众人心头。
“即日起,江南诸府先行设立女子学堂,教授政务、医术、律法等课程,并选拔贤才参与地方事务管理。三年为期,若成效显着,再议全国推行。”
此言一出,犹如惊雷炸响!
有人面露欣喜,有人眉头紧锁,更有人低声私语,议论纷纷。
“陛下!”一位老臣猛然出列,须发皆白,颤声道,“此举实属骇人听闻,还请陛下三思!”
赫连轩冷笑一声,向前一步:“这位大人,您说骇人听闻,不如问问江南百姓,他们是否愿意让女儿识字读书,不再只是被安排的命运?”
那老臣一时语塞,怒目而视,却无言以对。
南宫璃此时缓步而出,一身淡蓝劲装衬得她身姿曼妙,却偏偏透出一股不容小觑的气场。
“各位大人,改革不是为了颠覆谁的权威,而是为了让整个盛元朝更加稳固繁荣。”她声音清亮,却掷地有声,“女子能持家理财,能辅佐夫君治理一方,为何不能直接为国效力?”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若您们不愿相信,不妨亲自前往江南走一遭。看看那些女子如何织布养蚕,如何行商贸易,甚至——如何在战场上救死扶伤。”
她的最后一句话,像一根针,刺进了所有人的心口。
“她们并非柔弱无能,而是从未被给予机会。”南宫璃淡淡一笑,“如今,我们给她们一个机会,也是给盛元朝一个机会。”
皇帝看着她,眼中闪过一抹欣赏。
“好。”他缓缓点头,“那就让事实来说话。”
……
午后阳光洒落在皇宫石阶上,暖意融融。赫连轩与南宫璃并肩走出宫门,身后是尚未散去的喧嚣,而他们的眼前,则是一片即将翻新的天地。
“你方才说得不错。”赫连轩忽然开口,嘴角微扬,“我原以为你会用幻影时空镜里的数据压服他们,没想到你竟用了一番感性之言。”
南宫璃瞥他一眼,笑道:“你以为所有人都跟你一样喜欢听冷冰冰的数据?有时候,打动人的不是道理,而是情感。”
“嗯。”赫连轩点头,“那你有没有被我的话打动?”
“哪一句?”她故意反问。
“我说‘我不是口头上的支持,而是行动上的同行者’那一句。”他认真地看着她。
南宫璃怔了一下,随即笑意浮现:“你这句话,比你上次在战场上杀敌三千还要难得。”
两人相视一笑,春风拂面,吹动衣袂。
就在这时,一名小吏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一份文书:“两位大人,这是朝廷拟定的试点地区名单,请您过目。”
赫连轩接过,展开一看,眉头微皱:“怎么连北疆都列进去了?那里战事频繁,根本不适合试点。”
南宫璃凑近一看,指尖轻轻点了点其中一个名字:“不过,这倒是个机会。”
“什么意思?”他疑惑。
“北疆虽乱,但正因为如此,才最需要稳定的力量。”她眼中闪烁着光芒,“若能在北疆培养出一批女子官员,既能协助军务,又能安抚民心,岂不是一举两得?”
赫连轩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说得对,那就把北疆也纳入试点。”
“还有这里。”南宫璃指着另一个偏远郡县,“这片区域常年干旱,百姓生活艰难,若能借女子之力发展农桑,或许能扭转局面。”
赫连轩看着她,眼神逐渐变得柔和:“你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因为我看得见人心。”她眨眨眼,“而且,我也知道,有你在,这些地方不会变成空壳子工程。”
他轻轻一笑:“我会让赫家的资源全力配合这次改革。”
“那我呢?”她挑眉。
“你?”他故作沉思,“你当然负责监督我,别让我贪功冒进。”
“听起来像个监工。”她佯怒。
“是军师。”他郑重其事,“也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南宫璃微微一怔,随即低头掩住脸上泛起的红晕。
远处,赵承泽站在回廊尽头,望着他们的背影,神色复杂。
“看来,他们是认真的。”他喃喃道。
身旁的年轻官员低声问道:“赵大人,我们要怎么做?”
赵承泽望向远方,云卷云舒,春意盎然。
“先观察。”他缓缓道,“如果他们真能让百姓信服,也许……我们该换个方向站。”
……
与此同时,在皇宫深处,那位曾默默低头的老臣悄然走入一间密室。他取出一封早已准备好的密信,交给一名黑衣人。
“送去北疆。”他低声道,“告诉他们,时机到了。”
黑衣人点头离去,身影消失在阴影之中。
而在另一处,评审小组的几位大臣正收拾行囊,准备启程前往各地考察。
“听说有人送信来了?”其中一人问道。
“没有署名。”另一人接过信封,迟疑片刻,最终还是将其收了起来。
风起云涌,一场名为“改革”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过群臣。他未急着开口,而是缓缓抚了抚案上的玉如意,似在思索什么重大之事。
“陛下。”李文远率先出列,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关于改革之事,臣以为仍需从长计议。江南乃富庶之地,若贸然试行女子参政之策,恐引民怨沸腾,动摇国本。”
话音刚落,便听得一声轻笑自阶下传来:“李大人是怕自己家的小姐们也去考科举,抢了您儿子的状元头衔吧?”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赫连轩负手而立,红披风随风轻扬,神情淡然却不失锋芒。他缓步上前,语气平稳却字字如锤:“李大人总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可祖宗之法里有哪一条规定女子不能识字、不能理账、不能治家?”
李文远脸色一僵,正欲反驳,却被皇帝抬手制止。
“朕知道你们心里都在想什么。”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担心的是改革之后,自己的权势会被削弱,而不是国家的未来。”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
“赫连轩所提试点之策,朕已深思熟虑。”皇帝继续道,“江南作为首试之地,既非仓促之举,亦非心血来潮。朕要的,是实打实的成效,而非空谈纲常。”
说罢,他轻轻拍了拍玉如意,那清脆的一响仿佛敲在众人心头。
“即日起,江南诸府先行设立女子学堂,教授政务、医术、律法等课程,并选拔贤才参与地方事务管理。三年为期,若成效显着,再议全国推行。”
此言一出,犹如惊雷炸响!
有人面露欣喜,有人眉头紧锁,更有人低声私语,议论纷纷。
“陛下!”一位老臣猛然出列,须发皆白,颤声道,“此举实属骇人听闻,还请陛下三思!”
赫连轩冷笑一声,向前一步:“这位大人,您说骇人听闻,不如问问江南百姓,他们是否愿意让女儿识字读书,不再只是被安排的命运?”
那老臣一时语塞,怒目而视,却无言以对。
南宫璃此时缓步而出,一身淡蓝劲装衬得她身姿曼妙,却偏偏透出一股不容小觑的气场。
“各位大人,改革不是为了颠覆谁的权威,而是为了让整个盛元朝更加稳固繁荣。”她声音清亮,却掷地有声,“女子能持家理财,能辅佐夫君治理一方,为何不能直接为国效力?”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若您们不愿相信,不妨亲自前往江南走一遭。看看那些女子如何织布养蚕,如何行商贸易,甚至——如何在战场上救死扶伤。”
她的最后一句话,像一根针,刺进了所有人的心口。
“她们并非柔弱无能,而是从未被给予机会。”南宫璃淡淡一笑,“如今,我们给她们一个机会,也是给盛元朝一个机会。”
皇帝看着她,眼中闪过一抹欣赏。
“好。”他缓缓点头,“那就让事实来说话。”
……
午后阳光洒落在皇宫石阶上,暖意融融。赫连轩与南宫璃并肩走出宫门,身后是尚未散去的喧嚣,而他们的眼前,则是一片即将翻新的天地。
“你方才说得不错。”赫连轩忽然开口,嘴角微扬,“我原以为你会用幻影时空镜里的数据压服他们,没想到你竟用了一番感性之言。”
南宫璃瞥他一眼,笑道:“你以为所有人都跟你一样喜欢听冷冰冰的数据?有时候,打动人的不是道理,而是情感。”
“嗯。”赫连轩点头,“那你有没有被我的话打动?”
“哪一句?”她故意反问。
“我说‘我不是口头上的支持,而是行动上的同行者’那一句。”他认真地看着她。
南宫璃怔了一下,随即笑意浮现:“你这句话,比你上次在战场上杀敌三千还要难得。”
两人相视一笑,春风拂面,吹动衣袂。
就在这时,一名小吏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一份文书:“两位大人,这是朝廷拟定的试点地区名单,请您过目。”
赫连轩接过,展开一看,眉头微皱:“怎么连北疆都列进去了?那里战事频繁,根本不适合试点。”
南宫璃凑近一看,指尖轻轻点了点其中一个名字:“不过,这倒是个机会。”
“什么意思?”他疑惑。
“北疆虽乱,但正因为如此,才最需要稳定的力量。”她眼中闪烁着光芒,“若能在北疆培养出一批女子官员,既能协助军务,又能安抚民心,岂不是一举两得?”
赫连轩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说得对,那就把北疆也纳入试点。”
“还有这里。”南宫璃指着另一个偏远郡县,“这片区域常年干旱,百姓生活艰难,若能借女子之力发展农桑,或许能扭转局面。”
赫连轩看着她,眼神逐渐变得柔和:“你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因为我看得见人心。”她眨眨眼,“而且,我也知道,有你在,这些地方不会变成空壳子工程。”
他轻轻一笑:“我会让赫家的资源全力配合这次改革。”
“那我呢?”她挑眉。
“你?”他故作沉思,“你当然负责监督我,别让我贪功冒进。”
“听起来像个监工。”她佯怒。
“是军师。”他郑重其事,“也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南宫璃微微一怔,随即低头掩住脸上泛起的红晕。
远处,赵承泽站在回廊尽头,望着他们的背影,神色复杂。
“看来,他们是认真的。”他喃喃道。
身旁的年轻官员低声问道:“赵大人,我们要怎么做?”
赵承泽望向远方,云卷云舒,春意盎然。
“先观察。”他缓缓道,“如果他们真能让百姓信服,也许……我们该换个方向站。”
……
与此同时,在皇宫深处,那位曾默默低头的老臣悄然走入一间密室。他取出一封早已准备好的密信,交给一名黑衣人。
“送去北疆。”他低声道,“告诉他们,时机到了。”
黑衣人点头离去,身影消失在阴影之中。
而在另一处,评审小组的几位大臣正收拾行囊,准备启程前往各地考察。
“听说有人送信来了?”其中一人问道。
“没有署名。”另一人接过信封,迟疑片刻,最终还是将其收了起来。
风起云涌,一场名为“改革”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