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真正的元朝使团-《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次日清晨,暮春时节的应天城,朱雀大街上,正是最热闹的时候。

  青石板路,被晨光晒得暖融融的,两侧酒旗招展。

  绸缎庄的伙计嗓门清亮,茶肆里飘出的龙井香气混着胡饼的焦香,顺着风卷过往来行人的衣袂。

  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穿短打的脚夫扛着木箱快步走过。

  连街角卖花的姑娘篮子里,都堆着刚采的蔷薇与茉莉,粉白相间,鲜灵得很。

  忽然,街尽头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踏在青石板上掷地有声。

  原本喧闹的街市竟渐渐静了下来,行人纷纷侧目,连挑着担子的货郎都驻足不前

  ——一队玄色骑卫正沿着大街缓缓行来,马匹皆是西域良种,鬃毛油亮,步伐稳健。

  马背上的骑士身着元廷制式的锦袍,腰悬弯刀,肩背挺直,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街市时。

  连最是泼辣的妇人都下意识收了声。

  “是大元的使团!”有人低声惊呼。

  这队骑卫足有百人之多,玄色锦袍上绣着暗金色的云纹,腰间铜牌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队伍正中,三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格外显眼,车厢是乌木所制。

  镶着银丝花纹,车窗挂着明黄色的纱帘,车轮碾过路面时,竟几乎听不到声响。

  马车前后,各有二十名骑士护持,整支队伍肃穆威严,与应天城的烟火气格格不入,却又带着一种碾压一切的磅礴气势

  ——那是大元王朝横跨欧亚、四方来朝的底气,是铁骑踏遍万里河山的赫赫威名。

  车队行至“第一楼”前停下,楼外早已候着几名身着儒衫的官吏,见为首的骑士翻身下马,连忙上前拱手:“下官应天府通判,前来迎接大元使团。”

  为首的骑士并未多言,只是微微颔首,侧身让出身后一人。

  那人约莫四十岁年纪,身着紫色锦袍,袍角绣着一只展翅的海东青。

  面容刚毅,鼻梁高挺,眼神深邃,走起路来龙行虎步,自带一股久居上位的威严。

  他身后跟着两人,一人身着蓝色锦袍,长须,眼神精明,正是昨天的那位文人;

  另一人则是武将打扮,玄色短打外罩着一件锁子甲,身材魁梧,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显得格外凶悍。

  “咱乃元廷内廷宣政院使,巴图。”

  紫袍人开口,声音洪亮,带着草原口音的汉语掷地有声,“这位是中书省参知政事,吕昶;

  这位是镇国上将军,王保保。”

  宣政院使掌天下宗教与吐蕃事务,位高权重;

  中书省参知政事乃是中枢重臣,掌辅佐宰相处理朝政;

  镇国上将军更是手握兵权的大将

  ——大元竟派出如此阵容,可见对此次应天之行的重视。

  这王宝宝,也是艺高人胆大,敢于敌对情况,来到应天。

  巴图环视一周,目光扫过第一楼的朱漆大门,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听闻应天第一楼的菜肴冠绝江南,今日便在此处设席,咱要尝尝江南的风味。”

  众人簇拥着三人上楼,掌柜早已得了消息,将最好的“飞虎阁”雅间收拾出来。

  阁内宽敞明亮,雕梁画栋,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梨花木大桌,

  窗外便是朱雀大街的繁华景象,远处秦淮河的画舫隐约可见,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巴图径直走到主位坐下,吕昶与王保保分坐两侧。

  刚一落座,巴图便拿起桌上的菜单,看也不看,直接扔给一旁的店小二:“把你们这儿最有名的菜,每样都上一份。

  另外,再取一坛你们最好的烈酒,要十年陈的。”

  店小二连忙应下,转身快步下楼。

  吕昶捻着胡须,看向窗外的街景,笑道:“应天果然繁华,比之大都也不遑多让。

  朱元璋在此经营数年,倒真是有几分本事。”

  王保保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声音粗哑:“不过是偏安一隅罢了。

  我大元铁骑百万,若真要取应天,不过是旦夕之间。

  此次前来,不过是给朱元璋一个机会,让他归顺朝廷,也好保一方百姓平安。”

  巴图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王将军所言极是。

  当今圣上仁慈,念其素有威名,若肯归顺,朝廷必不亏待。

  封个太尉或是行省平章,都是易如反掌。”

  此时,楼梯上传来一阵轻响,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人,端着茶盘走进来,正是朱元璋麾下的谋士,马熙。

  他面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拱手道:“在下马熙,奉我家主公之命,前来恭迎三位大人。”

  巴图抬眼看向马熙,目光锐利如刀:“你便是朱元璋身边的那个谋士?倒是生得一副文弱模样。”

  马熙心中一凛,面上却依旧平静:“大人谬赞。

  我家主公听闻大元使团驾临,本欲亲自前来,奈何今日有军务在身,故遣在下先来招待三位大人,还望海涵。”

  说话间,店小二已经端着菜肴上来。第一道是“松鼠鳜鱼”,

  金黄的鱼身炸得外酥里嫩,浇上鲜红的糖醋汁,形似松鼠,栩栩如生。

  紧接着,“东坡肉”“清炖狮子头”“龙井虾仁”“叫花鸡”……

  一道道菜肴摆上桌,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精致得如同一件件艺术品。

  吕昶若有所思,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块东坡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味,眯起眼睛赞道:“江南菜果然精致,这东坡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比大都御膳房的手艺还要强上几分。”

  王保保却不耐烦这般细嚼慢咽,直接拿起一只叫花鸡,徒手撕开,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油汁顺着嘴角流下,他也毫不在意,含糊道:“什么精致不精致,能填肚子、够爽快才是好东西!

  这鸡肉倒是嫩,比草原上的烤羊腿还香。”

  巴图则拿起筷子,每样菜都尝了一口,动作不急不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看向马熙,问道:“马先生,你家主公麾下有多少兵马?

  据咱家所知,朱公如今占据应天,麾下将士不下十万,倒是有几分实力。”

  马熙心中一紧,面上依旧笑道:“我家主公麾下将士,皆是为了守护一方百姓,并非为了争权夺利。

  至于具体数目,不过是些寻常军备,不值当在三位大人面前提及。”

  “哼,倒是会说话。”王保保放下手中的鸡骨,抹了把嘴,

  “朱公若是识相,便该早早归顺朝廷。

  我大元疆域万里,金银珠宝不计其数,高官厚禄任他挑选。

  若是执意顽抗,待我大军一到,应天城便会化为焦土!”

  马熙端起茶杯,掩饰住眼中的忌惮。

  他深知大元的实力,虽然近年来各地起义不断,但元廷的根基仍在,尤其是王保保麾下的铁骑。

  他极早的掌权,

  麾下精锐,更是骁勇善战,若是真的兵临城下,应天城未必能守住。

  他强作镇定,说道:“三位大人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不如先尝尝这女儿红。

  此酒乃是江南佳酿,十年陈酿,入口醇厚,回味悠长。”

  巴图端起酒杯,浅酌一口,目光落在窗外的繁华街景上,缓缓道:“应天确实是块好地方,富庶繁华,百姓安居乐业。

  朱公能在此处站稳脚跟,确实有几分能耐。

  但他应该清楚,与大元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朝廷给的机会,只有一次。”

  吕昶放下筷子,附和道:“马先生,你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其中的利害。

  朱公归顺朝廷,不仅能保全自身,还能造福一方百姓。若是错失良机,将来悔之晚矣。”

  马熙心中百感交集,面上却依旧保持着平静:“三位大人的美意,在下定会转达给我家主公。

  只是我家主公素有主见,此事还需他亲自定夺。

  今日三位大人初到应天,还是先好好享用这江南美食,感受一下应天的风土人情。”

  巴图看着马熙,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也好。咱家倒要看看,朱公究竟是个识时务的俊杰,还是个执迷不悟的蠢货。”

  此时,窗外的街市依旧热闹,阳光透过窗棂洒进雅间,落在满桌的菜肴上,映得色彩愈发鲜亮。

  但雅间内的气氛,却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马熙端着茶杯,指尖微微泛白。

  他正是马昕。

  “标儿,你看到了吧,这就是我等的头号大敌!和那些废物,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