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一幕,被吴王府的那位尽收眼底!
此时,应天城的夜,裹着初秋的凉,吴王府书房的烛火,却暖得像揉了把碎金。
朱元璋坐在铺着软垫的圈椅上,怀里抱着小朱标。
孩子穿件月白绫袄,软乎乎的小手攥着他衣襟上的玉扣,黑葡萄似的眼睛盯着桌案上摊开的舆图,
连烛花“噼啪”爆响都没分神。
“标儿看这儿,”
朱元璋用指腹轻轻点了点舆图上“大都”的位置,声音比平日里对朝臣说话时软了三分,
“这是大元的都城,离咱们应天,得跨三条大河、翻五道山梁。”
朱标眨了眨眼,小脑袋往他怀里蹭了蹭,奶声奶气却透着认真:“爹,他们是不是还想把应天抢回去?
昨天我听舅舅说,有大元的人来王府了。”
朱元璋失笑,伸手刮了刮儿子的小鼻尖。
这孩子才几岁,却比同龄孩童灵透得多,
府里的动静、下人的闲谈,竟都能记在心里。
他收紧手臂,让朱标靠得更稳些,目光扫过窗外
——廊下的侍卫握着刀,身影隐在树影里,
脚步轻得像猫,那是锦衣卫的人,
连夜里巡夜,都比寻常卫士多了几分警惕。
“是来了使者,”
朱元璋没瞒他,指尖顺着舆图上的淮河缓缓滑动,
“他们说要和解,还说要给爹封个‘江淮行省平章’的官,想让咱们停了打他们的兵。”
朱标歪着头,小手轻轻拍了拍舆图上“州”的标记:“爹不想和解吗?
和解了,是不是就不用打仗了?府里的厨子张叔说,他老家就在濠州,好久没见着家人了。”
“打仗不是为了打,是为了以后不打。”
朱元璋的声音沉了些,却没带半分戾气,
“就像你在院子里玩,若有顽童抢你手里的糖糕,你一味让着,他下次还会抢;
可你攥紧了糕,告诉他‘这是我的’,他才不敢再动。
大元就像那顽童,他们的和解,是想让咱们松手里的‘糕’。”
朱标似懂非懂,却还是点了点头,小手攥得更紧了些:“那爹要怎么对他们?
直接把他们赶出去吗?”
“赶出去容易,可咱们要的不是‘解气’。”
朱元璋抬手,从桌案上拿起一枚玉印,印上“吴王”三个字泛着冷光,
“你看这印,看着沉,握在手里才知分量。
大元使者带来的文书里,提了两件事:一是要咱们送十万石粮去大都,二是要咱们遣散一半的兵
——这哪是和解,是想断咱们的粮、卸咱们的胳膊。”
他见朱标眼里闪过疑惑,又放缓了语气:“但爹会笑着接他们的文书,会摆宴席请他们喝酒,会说‘咱们慢慢谈’
——这叫‘虚与委蛇’。
咱们要让他们觉得,爹好像真的愿意和解,愿意送粮;
可暗地里,爹已经让常遇春将军加快镇江府的攻势,
让徐达将军守住淮河的渡口。
等他们在驿馆里喝够了酒、吹够了牛,镇江府已经在咱们手里,淮河也成了咱们的屏障,那时他们的和解,才是真的和解。”
朱标睁大眼睛,小手轻轻摸了摸那枚青铜印:“爹好厉害。
可……府里那些穿黑衣的叔叔,也是为了这个吗?
我昨天看见他们在驿馆外转,先生说,他们叫‘锦衣卫’。”
朱元璋心里一动。
他没料到朱标会注意到锦衣卫,更没料到孩子会直接问出口。
他没有回避,反而把朱标抱得更高些,让孩子能看清自己的眼睛:“是。
锦衣卫就像爹的眼睛和耳朵,他们能听见驿馆里的闲话,
能看见使者偷偷见了谁,甚至能知道他们夜里翻了几次身、说了几句梦话。”
“那他们会不会欺负人?”
朱标小声问,小手轻轻扯了扯朱元璋的袖子,
“先生教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手里有权力的人,最容易欺负弱小。”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伸手拂去朱标肩上的碎绒,声音里多了几分郑重:“标儿记住,
权力本身没有好坏,要看握在谁手里、怎么用。
锦衣卫的刀,能斩贪官污吏,能抓暗中搞鬼的奸细,这是护着应天的百姓、护着咱们朱家;
可若是让他们凭着权力,去抢百姓的田、夺商人的货,那就是坏了规矩,丢了人心。”
他拿起朱标的小手,按在自己的手背上——孩子的手软软的,指尖还带着奶香气;
他的手却布满薄茧,掌心有握刀留下的旧疤,
指节处是常年握笔、握锄头磨出的硬皮。
“你看爹的手,早年在皇觉寺当和尚,天天扫地挑水;后来跟着郭子兴将军打仗,刀里来箭里去,每一步都走得难。
爹现在能坐在这王府里,能抱着你说这些话,
不是因为爹运气好,是因为爹手里有能打仗的兵、有肯出力的将军、有信得过的百姓——这就是‘实力’。”
“权力,从来不是别人给的。”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标脸上,一字一句说得认真,
“大元给的‘平章’是虚的,朝臣捧的‘吴王’也是虚的。
只有实力是实的——能保境安民的兵,能治理地方的官,能让百姓吃饱饭的田,这些才是撑着权力的骨头。
没有实力,再大的官、再响的名号,一阵风就能吹倒。”
朱标似懂非懂,却还是把小脸贴在朱元璋的胸口,小声说:“爹,我以后也要像爹一样,有实力,不欺负人,还能让张叔这样的人早点见到家人。”
朱元璋心里一暖,低头在儿子的发顶印下一个轻吻。
烛火摇曳,将父子俩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幅温软的画。
窗外的锦衣卫依旧立在暗处,可此刻书房里没有权谋的冷,只有父子间的暖。
“好,”
朱元璋轻声应着,手指轻轻梳理着朱标的头发,
“爹教你读书,教你看舆图,教你认人——哪些人是真心为你好,哪些人是冲着你的位置来;
教你怎么把实力握在手里,怎么用权力护着百姓。
等你长大了,爹把这应天、把这天下都交到你手里,
到时候你要比爹做得更好,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再也不用躲战乱。”
朱标用力点头,小脑袋在他怀里蹭了蹭,眼皮渐渐沉了下来。
朱元璋抱着他,轻轻哼起了早年在濠州听过的童谣,声音低沉却温柔。
烛花又爆了一声,舆图上的河流与城池,在暖光里仿佛也少了几分肃杀,多了几分安稳。
“爹,”
朱标迷迷糊糊地开口,小手还攥着他的衣襟,
“大元的使者……明天还会来吗?”
“会来,”
朱元璋拍着他的背,声音轻得像羽毛,“但爹会让他们知道,应天现在是咱们的,以后也是咱们的。
睡吧,标儿,等你醒了,爹带你去看常将军送来的镇江地形图。”
朱标“嗯”了一声,彻底睡熟了。
朱元璋抱着他,坐在圈椅上没动,目光落在桌案上的青印上。
窗外的夜更深了,应天城的灯火渐渐熄灭,唯有吴王府书房的烛火,还亮着一团暖光,
映着父子俩相依的身影,他们的身影,融入这幅家常画里!
此时,应天城的夜,裹着初秋的凉,吴王府书房的烛火,却暖得像揉了把碎金。
朱元璋坐在铺着软垫的圈椅上,怀里抱着小朱标。
孩子穿件月白绫袄,软乎乎的小手攥着他衣襟上的玉扣,黑葡萄似的眼睛盯着桌案上摊开的舆图,
连烛花“噼啪”爆响都没分神。
“标儿看这儿,”
朱元璋用指腹轻轻点了点舆图上“大都”的位置,声音比平日里对朝臣说话时软了三分,
“这是大元的都城,离咱们应天,得跨三条大河、翻五道山梁。”
朱标眨了眨眼,小脑袋往他怀里蹭了蹭,奶声奶气却透着认真:“爹,他们是不是还想把应天抢回去?
昨天我听舅舅说,有大元的人来王府了。”
朱元璋失笑,伸手刮了刮儿子的小鼻尖。
这孩子才几岁,却比同龄孩童灵透得多,
府里的动静、下人的闲谈,竟都能记在心里。
他收紧手臂,让朱标靠得更稳些,目光扫过窗外
——廊下的侍卫握着刀,身影隐在树影里,
脚步轻得像猫,那是锦衣卫的人,
连夜里巡夜,都比寻常卫士多了几分警惕。
“是来了使者,”
朱元璋没瞒他,指尖顺着舆图上的淮河缓缓滑动,
“他们说要和解,还说要给爹封个‘江淮行省平章’的官,想让咱们停了打他们的兵。”
朱标歪着头,小手轻轻拍了拍舆图上“州”的标记:“爹不想和解吗?
和解了,是不是就不用打仗了?府里的厨子张叔说,他老家就在濠州,好久没见着家人了。”
“打仗不是为了打,是为了以后不打。”
朱元璋的声音沉了些,却没带半分戾气,
“就像你在院子里玩,若有顽童抢你手里的糖糕,你一味让着,他下次还会抢;
可你攥紧了糕,告诉他‘这是我的’,他才不敢再动。
大元就像那顽童,他们的和解,是想让咱们松手里的‘糕’。”
朱标似懂非懂,却还是点了点头,小手攥得更紧了些:“那爹要怎么对他们?
直接把他们赶出去吗?”
“赶出去容易,可咱们要的不是‘解气’。”
朱元璋抬手,从桌案上拿起一枚玉印,印上“吴王”三个字泛着冷光,
“你看这印,看着沉,握在手里才知分量。
大元使者带来的文书里,提了两件事:一是要咱们送十万石粮去大都,二是要咱们遣散一半的兵
——这哪是和解,是想断咱们的粮、卸咱们的胳膊。”
他见朱标眼里闪过疑惑,又放缓了语气:“但爹会笑着接他们的文书,会摆宴席请他们喝酒,会说‘咱们慢慢谈’
——这叫‘虚与委蛇’。
咱们要让他们觉得,爹好像真的愿意和解,愿意送粮;
可暗地里,爹已经让常遇春将军加快镇江府的攻势,
让徐达将军守住淮河的渡口。
等他们在驿馆里喝够了酒、吹够了牛,镇江府已经在咱们手里,淮河也成了咱们的屏障,那时他们的和解,才是真的和解。”
朱标睁大眼睛,小手轻轻摸了摸那枚青铜印:“爹好厉害。
可……府里那些穿黑衣的叔叔,也是为了这个吗?
我昨天看见他们在驿馆外转,先生说,他们叫‘锦衣卫’。”
朱元璋心里一动。
他没料到朱标会注意到锦衣卫,更没料到孩子会直接问出口。
他没有回避,反而把朱标抱得更高些,让孩子能看清自己的眼睛:“是。
锦衣卫就像爹的眼睛和耳朵,他们能听见驿馆里的闲话,
能看见使者偷偷见了谁,甚至能知道他们夜里翻了几次身、说了几句梦话。”
“那他们会不会欺负人?”
朱标小声问,小手轻轻扯了扯朱元璋的袖子,
“先生教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手里有权力的人,最容易欺负弱小。”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伸手拂去朱标肩上的碎绒,声音里多了几分郑重:“标儿记住,
权力本身没有好坏,要看握在谁手里、怎么用。
锦衣卫的刀,能斩贪官污吏,能抓暗中搞鬼的奸细,这是护着应天的百姓、护着咱们朱家;
可若是让他们凭着权力,去抢百姓的田、夺商人的货,那就是坏了规矩,丢了人心。”
他拿起朱标的小手,按在自己的手背上——孩子的手软软的,指尖还带着奶香气;
他的手却布满薄茧,掌心有握刀留下的旧疤,
指节处是常年握笔、握锄头磨出的硬皮。
“你看爹的手,早年在皇觉寺当和尚,天天扫地挑水;后来跟着郭子兴将军打仗,刀里来箭里去,每一步都走得难。
爹现在能坐在这王府里,能抱着你说这些话,
不是因为爹运气好,是因为爹手里有能打仗的兵、有肯出力的将军、有信得过的百姓——这就是‘实力’。”
“权力,从来不是别人给的。”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标脸上,一字一句说得认真,
“大元给的‘平章’是虚的,朝臣捧的‘吴王’也是虚的。
只有实力是实的——能保境安民的兵,能治理地方的官,能让百姓吃饱饭的田,这些才是撑着权力的骨头。
没有实力,再大的官、再响的名号,一阵风就能吹倒。”
朱标似懂非懂,却还是把小脸贴在朱元璋的胸口,小声说:“爹,我以后也要像爹一样,有实力,不欺负人,还能让张叔这样的人早点见到家人。”
朱元璋心里一暖,低头在儿子的发顶印下一个轻吻。
烛火摇曳,将父子俩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幅温软的画。
窗外的锦衣卫依旧立在暗处,可此刻书房里没有权谋的冷,只有父子间的暖。
“好,”
朱元璋轻声应着,手指轻轻梳理着朱标的头发,
“爹教你读书,教你看舆图,教你认人——哪些人是真心为你好,哪些人是冲着你的位置来;
教你怎么把实力握在手里,怎么用权力护着百姓。
等你长大了,爹把这应天、把这天下都交到你手里,
到时候你要比爹做得更好,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再也不用躲战乱。”
朱标用力点头,小脑袋在他怀里蹭了蹭,眼皮渐渐沉了下来。
朱元璋抱着他,轻轻哼起了早年在濠州听过的童谣,声音低沉却温柔。
烛花又爆了一声,舆图上的河流与城池,在暖光里仿佛也少了几分肃杀,多了几分安稳。
“爹,”
朱标迷迷糊糊地开口,小手还攥着他的衣襟,
“大元的使者……明天还会来吗?”
“会来,”
朱元璋拍着他的背,声音轻得像羽毛,“但爹会让他们知道,应天现在是咱们的,以后也是咱们的。
睡吧,标儿,等你醒了,爹带你去看常将军送来的镇江地形图。”
朱标“嗯”了一声,彻底睡熟了。
朱元璋抱着他,坐在圈椅上没动,目光落在桌案上的青印上。
窗外的夜更深了,应天城的灯火渐渐熄灭,唯有吴王府书房的烛火,还亮着一团暖光,
映着父子俩相依的身影,他们的身影,融入这幅家常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