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城的雨,是从大元使团第一次谈判后,入住驿站那日,开始下的。
灰色的云团像浸了水的棉絮,沉沉压在城头,连角楼上的旌旗都垂着头,被雨水泡得发沉。
往日里喧闹的秦淮河畔,此刻连卖花的小船都收了桨,只有雨滴砸在青石板上的声音,
密密麻麻织成一张网,把整座城裹得透不过气。
任何人都知道,谈判的继续,是等城门奔来的信使!
“砰——”
城西的米铺里,掌柜的失手摔了个瓷碗。
白花花的米粒,混着雨水从门缝流出去,他却顾不上捡,耳朵死死贴在门板上,
听着外面零星传来的脚步声。
隔壁布庄的张婆,撑着油纸伞跑过来,裤脚溅满泥点,压低声音问:“听说了吗?镇江府那边……好像败了?”
米铺掌柜的脸瞬间白了,手指抠着门框直泛白:“别瞎说!常将军带的是精锐,怎么会败?”
“可刚才看见巡防营的人在街上跑,脸色比鬼还难看!”
王婆的声音发颤,“要是蒙古人打过来,咱们这些生意人……”
话没说完,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街那头传来,两人赶紧缩进门里,只敢从门缝里看。
一队身披重甲的士兵纵马而过,
马蹄踏起的水花溅到屋檐下,甲胄上的水珠顺着甲缝往下滴,在地上砸出小坑。
没有人说话,只有马蹄声和雨声交织,像一记记重锤敲在应天百姓的心上。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三天。
吴王府的议事厅里,烛火被穿堂风卷得明明灭灭。
朱元璋背着手站在窗前,玄色常服的袖口沾了圈雨水,他却浑然不觉,
目光透过雨幕,直直望向西北方向——那是镇江府的方向。
“还没有消息?”他的声音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站在下方的徐达挺直脊背,甲胄上的铜扣泛着冷光:“回主公,派去的斥候还没回来。
昨夜雨太大,官道泥泞,消息传递怕是耽搁了。”
“耽搁?”
朱元璋转过身,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两万铁骑,两万精兵,这是能耽搁的事吗?”
他走到案前,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的镇江府,“王保保是元军名将,常遇春性子急,万一……”
“主公放心!”徐达上前一步,语气坚定,
“常将军虽急,却不鲁莽。
他既然敢设伏,必然有万全之策。再说,咱们的斥候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就算雨大,也总能想办法把消息传回来。”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
马秀英端着两碗热茶走进来,素色衣裙上没有半点装饰,
只有发间一支玉簪,衬得她面色温婉。
她把茶碗放在朱元璋手边,递给徐达一碗,随后轻声道:“夫君,喝口热茶暖暖身子。雨下了三天,你连饭都没吃几口,身子熬不住。”
朱元璋看着她,紧绷的下颌线稍稍柔和了些,却没碰那碗茶:“镇江府的消息没回来,我怎么吃得下?”
“越是这样,越要保重身子。”马秀英拿起帕子,轻轻擦去他袖口的雨水,
“士农工商都在看着王府,你若是慌了,整个应天城都会慌。
再说,昕儿还在外面打听消息,总得等她回来,听听外面的动静。”
提到马昕,朱元璋的脸色缓和了些。马昕性子活络,消息比斥候还灵通些。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穿着青色布衣的少年快步走进来,裤脚和鞋子都沾满了泥,
脸上却带着几分兴奋:“姐夫!姐姐!我刚才在驿站附近听见蒙古人的对话了!”
朱元璋立刻转过身:“说!他们说了什么?”
“我派人假装买糖,凑到驿站门口,听见那个叫巴图的王爷在发脾气!”
马昕喘着气,喝了口马秀英递来的水,“他说王保保将军那边迟迟没消息,还骂吕昶大人太温和,不该跟咱们谈判!”
“吕昶没反驳?”徐达追问。
“反驳了!”马昕点头,“吕昶大人说,现在没消息就是好消息,万一王保保将军打赢了,咱们自然会让步。
还说……还说要是输了,就算杀了咱们的人,也没用。”
朱元璋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摩挲,若有所思:“这么说,元军那边也没消息?”
“应该是!”
马昕肯定道,“我还看见驿站的人偷偷派人出去,被巡防营的人拦下来了,双方差点动手。
后来还是吕昶出来解围,说只是去买些吃的。”
马秀英轻轻点头:“看来元军比咱们还急。他们远道而来,粮草有限,耗不起。”
朱元璋端起那碗早已凉透的茶,仰头喝了一口,目光重新变得锐利:“传令下去,让巡防营加强戒备,尤其是驿站周围,不许元军的人随意走动。
另外,再派两队斥候去镇江府,务必把消息传回来!”
“是!”徐达放下茶碗,躬身领命,转身大步走出议事厅,甲胄碰撞的声音在雨幕中渐渐远去。
驿站里,气氛同样紧张。
巴图烦躁地踱来踱去,腰间的弯刀碰在桌腿上,发出“哐当”的声响。
他身材高大,脸上满是虬髯,此刻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都三天了!王保保怎么还没消息?
难道真像那些汉人说的,咱们输了?”
坐在一旁的吕昶放下手中的茶杯,指尖轻轻敲击着杯沿。
他穿着一身汉人长衫,面容清瘦,眼神却很平静:“巴图爷,稍安勿躁。镇江府那边下着大雨,骑兵行动不便,消息延迟很正常。”
“正常?”
巴图猛地拍了下桌子,茶杯里的水溅了出来,“咱们是来谈判的,不是来等消息的!
要是王保保将军打赢了,朱元璋就得乖乖把应天府交出来;要是输了,咱们在应天城就是待宰的羔羊!”
吕昶拿起帕子,慢慢擦着溅在桌上的水渍,声音依旧平静:“将军,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沉住气。
朱元璋比咱们更急,他的百姓在看着他,他的将领在等着他。只要咱们不慌,先慌的就是他。”
“可我总觉得不对劲。”巴图的语气软了些,却依旧焦虑,
“刚才我派人出去打听消息,还被吴兵拦了回来。他们肯定是怕咱们知道什么!”
吕昶抬头看了他一眼,淡淡道:“他们拦着咱们,说明他们也没消息。
要是真打赢了,朱元璋早就派人把捷报送遍全城了,哪会像现在这样,连个准信都没有?”
巴图愣了愣,似乎觉得有道理,却还是忍不住道:“可万一……万一王保保将军真的败了呢?”
吕昶沉默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帘。
雨水顺着窗棂往下流,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水痕,像极了此刻人心底的焦虑。
他轻轻叹了口气:“若是真败了,咱们就算再急也没用。不如等着,等雨停,等消息,也等朱元璋先露出破绽。”
巴图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再说什么,只是烦躁地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仿佛没有尽头。
应天城的百姓,还在等着消息。
城南的铁匠铺里,老铁匠还在打铁。
炉火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铁锤落下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沉闷。
他的儿子蹲在门口,手里拿着半个馒头,却没心思吃:“爹,你说常将军能打赢吗?”
老铁匠停下手中的铁锤,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能。常将军是个好人,去年灾荒,他还派人给咱们送过粮食。好人有好报,肯定能打赢。”
“可我刚才听见有人说,蒙古人杀进来了,要把咱们都杀了。”儿子的声音带着哭腔。
老铁匠放下铁锤,走到儿子身边,摸了摸他的头:“别听他们瞎说。
你看,巡防营的人还在巡逻,吴王府的灯还亮着,要是真出事了,哪会这样?”
他指了指远处吴王府的方向,那里的灯火在雨幕中隐约可见,像一颗定心丸,悬在应天百姓的心头。
儿子抬头看着父亲,点了点头,咬了口馒头,却还是忍不住时不时望向街外,盼着能有好消息传来。
雨,还在下。
吴王府的议事厅里,烛火已经换了第三根。
朱元璋依旧站在窗前,目光灼灼地望着西北方向。
马秀英坐在一旁,手里拿着针线,却半天没缝下一针。
马昕靠在门边,眼皮打架,却强撑着不敢睡。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伴随着士兵的呼喊:“报——!镇江府急报!”
灰色的云团像浸了水的棉絮,沉沉压在城头,连角楼上的旌旗都垂着头,被雨水泡得发沉。
往日里喧闹的秦淮河畔,此刻连卖花的小船都收了桨,只有雨滴砸在青石板上的声音,
密密麻麻织成一张网,把整座城裹得透不过气。
任何人都知道,谈判的继续,是等城门奔来的信使!
“砰——”
城西的米铺里,掌柜的失手摔了个瓷碗。
白花花的米粒,混着雨水从门缝流出去,他却顾不上捡,耳朵死死贴在门板上,
听着外面零星传来的脚步声。
隔壁布庄的张婆,撑着油纸伞跑过来,裤脚溅满泥点,压低声音问:“听说了吗?镇江府那边……好像败了?”
米铺掌柜的脸瞬间白了,手指抠着门框直泛白:“别瞎说!常将军带的是精锐,怎么会败?”
“可刚才看见巡防营的人在街上跑,脸色比鬼还难看!”
王婆的声音发颤,“要是蒙古人打过来,咱们这些生意人……”
话没说完,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街那头传来,两人赶紧缩进门里,只敢从门缝里看。
一队身披重甲的士兵纵马而过,
马蹄踏起的水花溅到屋檐下,甲胄上的水珠顺着甲缝往下滴,在地上砸出小坑。
没有人说话,只有马蹄声和雨声交织,像一记记重锤敲在应天百姓的心上。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三天。
吴王府的议事厅里,烛火被穿堂风卷得明明灭灭。
朱元璋背着手站在窗前,玄色常服的袖口沾了圈雨水,他却浑然不觉,
目光透过雨幕,直直望向西北方向——那是镇江府的方向。
“还没有消息?”他的声音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站在下方的徐达挺直脊背,甲胄上的铜扣泛着冷光:“回主公,派去的斥候还没回来。
昨夜雨太大,官道泥泞,消息传递怕是耽搁了。”
“耽搁?”
朱元璋转过身,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两万铁骑,两万精兵,这是能耽搁的事吗?”
他走到案前,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的镇江府,“王保保是元军名将,常遇春性子急,万一……”
“主公放心!”徐达上前一步,语气坚定,
“常将军虽急,却不鲁莽。
他既然敢设伏,必然有万全之策。再说,咱们的斥候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就算雨大,也总能想办法把消息传回来。”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
马秀英端着两碗热茶走进来,素色衣裙上没有半点装饰,
只有发间一支玉簪,衬得她面色温婉。
她把茶碗放在朱元璋手边,递给徐达一碗,随后轻声道:“夫君,喝口热茶暖暖身子。雨下了三天,你连饭都没吃几口,身子熬不住。”
朱元璋看着她,紧绷的下颌线稍稍柔和了些,却没碰那碗茶:“镇江府的消息没回来,我怎么吃得下?”
“越是这样,越要保重身子。”马秀英拿起帕子,轻轻擦去他袖口的雨水,
“士农工商都在看着王府,你若是慌了,整个应天城都会慌。
再说,昕儿还在外面打听消息,总得等她回来,听听外面的动静。”
提到马昕,朱元璋的脸色缓和了些。马昕性子活络,消息比斥候还灵通些。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穿着青色布衣的少年快步走进来,裤脚和鞋子都沾满了泥,
脸上却带着几分兴奋:“姐夫!姐姐!我刚才在驿站附近听见蒙古人的对话了!”
朱元璋立刻转过身:“说!他们说了什么?”
“我派人假装买糖,凑到驿站门口,听见那个叫巴图的王爷在发脾气!”
马昕喘着气,喝了口马秀英递来的水,“他说王保保将军那边迟迟没消息,还骂吕昶大人太温和,不该跟咱们谈判!”
“吕昶没反驳?”徐达追问。
“反驳了!”马昕点头,“吕昶大人说,现在没消息就是好消息,万一王保保将军打赢了,咱们自然会让步。
还说……还说要是输了,就算杀了咱们的人,也没用。”
朱元璋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摩挲,若有所思:“这么说,元军那边也没消息?”
“应该是!”
马昕肯定道,“我还看见驿站的人偷偷派人出去,被巡防营的人拦下来了,双方差点动手。
后来还是吕昶出来解围,说只是去买些吃的。”
马秀英轻轻点头:“看来元军比咱们还急。他们远道而来,粮草有限,耗不起。”
朱元璋端起那碗早已凉透的茶,仰头喝了一口,目光重新变得锐利:“传令下去,让巡防营加强戒备,尤其是驿站周围,不许元军的人随意走动。
另外,再派两队斥候去镇江府,务必把消息传回来!”
“是!”徐达放下茶碗,躬身领命,转身大步走出议事厅,甲胄碰撞的声音在雨幕中渐渐远去。
驿站里,气氛同样紧张。
巴图烦躁地踱来踱去,腰间的弯刀碰在桌腿上,发出“哐当”的声响。
他身材高大,脸上满是虬髯,此刻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都三天了!王保保怎么还没消息?
难道真像那些汉人说的,咱们输了?”
坐在一旁的吕昶放下手中的茶杯,指尖轻轻敲击着杯沿。
他穿着一身汉人长衫,面容清瘦,眼神却很平静:“巴图爷,稍安勿躁。镇江府那边下着大雨,骑兵行动不便,消息延迟很正常。”
“正常?”
巴图猛地拍了下桌子,茶杯里的水溅了出来,“咱们是来谈判的,不是来等消息的!
要是王保保将军打赢了,朱元璋就得乖乖把应天府交出来;要是输了,咱们在应天城就是待宰的羔羊!”
吕昶拿起帕子,慢慢擦着溅在桌上的水渍,声音依旧平静:“将军,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沉住气。
朱元璋比咱们更急,他的百姓在看着他,他的将领在等着他。只要咱们不慌,先慌的就是他。”
“可我总觉得不对劲。”巴图的语气软了些,却依旧焦虑,
“刚才我派人出去打听消息,还被吴兵拦了回来。他们肯定是怕咱们知道什么!”
吕昶抬头看了他一眼,淡淡道:“他们拦着咱们,说明他们也没消息。
要是真打赢了,朱元璋早就派人把捷报送遍全城了,哪会像现在这样,连个准信都没有?”
巴图愣了愣,似乎觉得有道理,却还是忍不住道:“可万一……万一王保保将军真的败了呢?”
吕昶沉默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帘。
雨水顺着窗棂往下流,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水痕,像极了此刻人心底的焦虑。
他轻轻叹了口气:“若是真败了,咱们就算再急也没用。不如等着,等雨停,等消息,也等朱元璋先露出破绽。”
巴图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再说什么,只是烦躁地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仿佛没有尽头。
应天城的百姓,还在等着消息。
城南的铁匠铺里,老铁匠还在打铁。
炉火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铁锤落下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沉闷。
他的儿子蹲在门口,手里拿着半个馒头,却没心思吃:“爹,你说常将军能打赢吗?”
老铁匠停下手中的铁锤,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能。常将军是个好人,去年灾荒,他还派人给咱们送过粮食。好人有好报,肯定能打赢。”
“可我刚才听见有人说,蒙古人杀进来了,要把咱们都杀了。”儿子的声音带着哭腔。
老铁匠放下铁锤,走到儿子身边,摸了摸他的头:“别听他们瞎说。
你看,巡防营的人还在巡逻,吴王府的灯还亮着,要是真出事了,哪会这样?”
他指了指远处吴王府的方向,那里的灯火在雨幕中隐约可见,像一颗定心丸,悬在应天百姓的心头。
儿子抬头看着父亲,点了点头,咬了口馒头,却还是忍不住时不时望向街外,盼着能有好消息传来。
雨,还在下。
吴王府的议事厅里,烛火已经换了第三根。
朱元璋依旧站在窗前,目光灼灼地望着西北方向。
马秀英坐在一旁,手里拿着针线,却半天没缝下一针。
马昕靠在门边,眼皮打架,却强撑着不敢睡。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伴随着士兵的呼喊:“报——!镇江府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