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镇江府的城楼巍峨矗立,青砖黛瓦在暮夜的风里,凝着一层冷霜。
马昕身着玄色软甲,腰间佩剑的剑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手里攥着那份刚送来的战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目光越过城墙下的护城河,远处张士诚的军营连绵数十里,帐篷如白色浪潮般铺展在平原上,
炊烟袅袅升起,却透着令人心悸的肃杀之气。
“舅舅,这战报看得我心口发闷。”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朱文正快步走上城楼,他年纪尚轻,脸庞棱角分明,眼神里却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他身上的甲胄,还带着赶路的风尘,显然是刚从城西军营赶来。
马昕回过头,将战报递给他,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你自己看吧,张士诚又添了两万新兵,粮草也从常州运来了不少,看样子是想跟我们耗到底了。”
几次的突袭,只能暂时削弱敌人。
根本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朱文正接过战报,快速浏览一遍,眉头渐渐皱起:“他占着平江、常州、湖州大片地盘,兵精粮足,确实耗得起。
可我们镇守镇江,三面受敌,补给线又长,这么耗下去不是办法。”
他抬头望向张士诚的军营,眼神锐利如鹰,“舅舅,你说我们这场仗,到底是为了什么?”
马昕重新望向远方,风卷着枯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你问得好。”
他顿了顿,声音悠远,“有人打仗是为了地盘,有人是为了钱财,
张士诚占着江南富庶之地,粮草堆积如山,他要的是整个江南的控制权,是称王称霸。”
“那我们呢?”
朱文正追问。
“我们不一样。”马昕的目光变得坚定,
“主公起兵以来,一路除暴安良,要的是让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
镇江是金陵的屏障,守住这里,就是守住江南百姓的安宁,守住主公一统天下的根基。”
他转头看着朱文正,“所以我们的战争,目的是‘止戈’,是用一场必要的战争,终结更多无休无止的战乱。
这就是我们和张士诚最大的不同——我们的刀,是为了护民,而不是为了掠地。”
朱文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
就像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伐国而不灭国,是为了安定天下,而不是为了扩张领土。
我们的战争目的,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张士诚那样烧杀抢掠,否则和乱兵有何区别?”
“正是这个道理。”
马昕赞许地看着他,“战争的目的,从来都决定着战争的走向。
如果只是为了私欲,就算赢了,也会失了人心,最终还是会败。
而我们守的是道义,护的是百姓,这才是最坚固的防线。”
风渐渐大了,吹得城楼的旗帜哗哗作响。
朱文正攥紧了拳头:“可道理归道理,张士诚的军队号称数十万,我们只有三万守军,硬拼的话,胜算实在不大。
舅舅,你觉得我们该用什么形式和手段应对?”
马昕笑了笑,指着远处张士诚的军营:“你看他的军营,连绵数十里,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有个致命弱点——营寨相连,没有缓冲,
一旦一处被破,极易引发连锁反应。
而且他的军队多是步兵,骑兵不足,机动性远不如我们。”
“那我们该主动出击?”朱文正眼睛一亮。
“不可鲁莽。”
马昕摆摆手,“《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真正高明的战争,不是靠蛮力厮杀,而是靠谋略取胜。
张士诚虽然兵多,但他手下的将领各怀心思,有的想立功,有的想自保,还有的本就是被迫归顺,并不真心为他效力。
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
不得不说,马昕带着大量经验,见识远超当代!很多战争,都有可以参考的。
朱文正沉吟道:“舅舅是说,先从谋略上瓦解他?”
“没错。”
马昕点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此人骁勇善战,是张士诚的左膀右臂。
但他贪婪好色,我们可以派人携带重金,离间他和张士诚的关系,
再散布谣言,说他私通我们,想自立为王。
张士诚本就多疑,必然会猜忌他,到时候那道防线不攻自破。这就是‘伐谋’。”
“那‘伐交’呢?”朱文正追问。
“张士诚和方国珍素有往来,方国珍占据浙东,拥兵数万,两人表面结盟,实则互相提防。”
马昕缓缓道,“我们可以派使者去见方国珍,许他互不侵犯,
若他能在关键时刻牵制张士诚的兵力,将来平定江南后,可保他浙东地盘安稳。
这样一来,张士诚就少了一个潜在的盟友,多了一个需要防备的对象,我们的压力自然就小了。”
朱文正听得频频点头,又问道:“那战略和战术呢?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战略是全局,战术是局部;战略是长远,战术是当下。”
马昕解释道,“我们的战略,是守住镇江,牵制张士诚的兵力,等待主公平定江南北,
再合兵一处,收复常州、平江,彻底击溃他。
而战术,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比如今晚派小队骑兵骚扰他的粮道, 一早佯攻他的先锋营,让他疲于奔命,摸不清我们的真实意图。”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战略要稳,战术要活。
战略错了,战术再精妙也没用;战术失当,战略也难以实现。
就像下棋,战略是布局,战术是落子,每一步都要为全局服务。
张士诚的战略是速战速决,想尽快拿下镇江,打通西进的道路,所以他才会不断增兵施压。
而我们的战略是持久防御,以逸待劳,
所以战术上就要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朱文正指着城墙下的守军:“可我们的士兵连日守城,已经有些疲惫了,怎么才能让大家保持士气?”
“这就说到了最关键的一点——人心。”
马昕的目光落在城下巡逻的士兵身上,语气郑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万事休。
我们要让士兵们明白,他们守的不是一座孤城,而是自己的家园,是身后百姓的安危。”
他回忆起几天前的事情:“前几日城西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给军营送了棉衣和粮食,还说要帮我们修缮城墙。
你知道吗?当士兵们看到百姓冒着寒风送来的物资,一个个都红了眼眶。
他们知道,自己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是被百姓记在心里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比任何军令都能鼓舞士气。”
“那对敌人呢?人心也能用来对付敌人吗?”朱文正好奇地问。
“当然可以。”
马昕笑道,“张士诚的士兵大多是被迫入伍的农民,他们本不想打仗,只想回家种地。
我们可以派人在他们的军营附近散布消息,说只要放下武器,我们就既往不咎,还会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
再让那些被俘后愿意归降的士兵回去现身说法,告诉他们我们的军纪有多严明,从不伤害无辜百姓。
这样一来,敌人的军心就会动摇,说不定打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会直接倒戈。”
他顿了顿,又说:“当年田单复齐,靠的就是火牛阵和人心向背。
他先让百姓相信齐军必胜,又用反间计让燕军虐待齐人,激起齐人的斗志,最后一举收复七十余城。
这就是人心的力量,比十万大军还要厉害。”
朱文正豁然开朗:“我懂了。舅舅,你的意思是,我们既要稳住自己的人心,让将士同心、军民同心;
又要瓦解敌人的人心,让他们众叛亲离。
再加上伐谋伐交的策略,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就算张士诚兵多将广,我们也能打赢这场仗。”
“正是如此。”
马昕欣慰地看着他,“打仗不是靠匹夫之勇,而是靠智慧、靠道义、靠人心。
张士诚虽然势大,但他失了道义,不得人心,内部又矛盾重重,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
我们只要守住镇江,做好伐谋伐交,稳住人心,再抓住时机,定能破敌。”
他抬手拍了拍朱文正的肩膀:“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成大器。
接下来,我打算派你去一趟浙东,见一见方国珍。
你要记住,见了他,不必卑躬屈膝,也不能盛气凌人。
要让他明白,和我们合作,是互利共赢;若是帮着张士诚,将来我们平定江南,他也没有好果子吃。”
朱文正挺直了腰板,眼神坚定:“都督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就在这时,城下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斥候快马加鞭赶到城下,高声喊道:“报——马都督,张士诚的先锋营有异动,
似乎要对我们的西城门发起进攻!”
马昕和朱文正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锐利。
马昕快步走到城楼边缘,向下望去,果然看到远处一队敌军正朝着西城门的方向移动,旗帜飘扬,步伐整齐。
“来得正好。”
马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文正,你先去准备一下,带五百骑兵绕到敌军后方,袭扰他们的退路。
我在城楼上坐镇,待他们攻城疲惫之时,我们内外夹击,给他们一个教训!”
“好!”朱文正抱拳应道,转身快步走下城楼,甲胄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马昕重新握紧了腰间的佩剑,目光如炬地望着城下逼近的敌军。
风更大了,卷起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轻易结束,这也是他第一次领一方兵。
战争总是猝不及防!
城楼上的旗帜在风中舒展,“朱”字大旗高高飘扬,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方向。
马昕深吸一口气,高声下令:“传我将令,全军戒备,准备迎敌!
火铳手,弓箭手上城,步兵守住城门,务必让来犯之敌有来无回!”
城下的守军齐声应和,声音震天动地。
远处,张士诚的军队渐渐逼近,一场激战即将打响。
马昕身着玄色软甲,腰间佩剑的剑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手里攥着那份刚送来的战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目光越过城墙下的护城河,远处张士诚的军营连绵数十里,帐篷如白色浪潮般铺展在平原上,
炊烟袅袅升起,却透着令人心悸的肃杀之气。
“舅舅,这战报看得我心口发闷。”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朱文正快步走上城楼,他年纪尚轻,脸庞棱角分明,眼神里却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他身上的甲胄,还带着赶路的风尘,显然是刚从城西军营赶来。
马昕回过头,将战报递给他,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你自己看吧,张士诚又添了两万新兵,粮草也从常州运来了不少,看样子是想跟我们耗到底了。”
几次的突袭,只能暂时削弱敌人。
根本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朱文正接过战报,快速浏览一遍,眉头渐渐皱起:“他占着平江、常州、湖州大片地盘,兵精粮足,确实耗得起。
可我们镇守镇江,三面受敌,补给线又长,这么耗下去不是办法。”
他抬头望向张士诚的军营,眼神锐利如鹰,“舅舅,你说我们这场仗,到底是为了什么?”
马昕重新望向远方,风卷着枯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你问得好。”
他顿了顿,声音悠远,“有人打仗是为了地盘,有人是为了钱财,
张士诚占着江南富庶之地,粮草堆积如山,他要的是整个江南的控制权,是称王称霸。”
“那我们呢?”
朱文正追问。
“我们不一样。”马昕的目光变得坚定,
“主公起兵以来,一路除暴安良,要的是让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
镇江是金陵的屏障,守住这里,就是守住江南百姓的安宁,守住主公一统天下的根基。”
他转头看着朱文正,“所以我们的战争,目的是‘止戈’,是用一场必要的战争,终结更多无休无止的战乱。
这就是我们和张士诚最大的不同——我们的刀,是为了护民,而不是为了掠地。”
朱文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
就像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伐国而不灭国,是为了安定天下,而不是为了扩张领土。
我们的战争目的,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张士诚那样烧杀抢掠,否则和乱兵有何区别?”
“正是这个道理。”
马昕赞许地看着他,“战争的目的,从来都决定着战争的走向。
如果只是为了私欲,就算赢了,也会失了人心,最终还是会败。
而我们守的是道义,护的是百姓,这才是最坚固的防线。”
风渐渐大了,吹得城楼的旗帜哗哗作响。
朱文正攥紧了拳头:“可道理归道理,张士诚的军队号称数十万,我们只有三万守军,硬拼的话,胜算实在不大。
舅舅,你觉得我们该用什么形式和手段应对?”
马昕笑了笑,指着远处张士诚的军营:“你看他的军营,连绵数十里,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有个致命弱点——营寨相连,没有缓冲,
一旦一处被破,极易引发连锁反应。
而且他的军队多是步兵,骑兵不足,机动性远不如我们。”
“那我们该主动出击?”朱文正眼睛一亮。
“不可鲁莽。”
马昕摆摆手,“《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真正高明的战争,不是靠蛮力厮杀,而是靠谋略取胜。
张士诚虽然兵多,但他手下的将领各怀心思,有的想立功,有的想自保,还有的本就是被迫归顺,并不真心为他效力。
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
不得不说,马昕带着大量经验,见识远超当代!很多战争,都有可以参考的。
朱文正沉吟道:“舅舅是说,先从谋略上瓦解他?”
“没错。”
马昕点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此人骁勇善战,是张士诚的左膀右臂。
但他贪婪好色,我们可以派人携带重金,离间他和张士诚的关系,
再散布谣言,说他私通我们,想自立为王。
张士诚本就多疑,必然会猜忌他,到时候那道防线不攻自破。这就是‘伐谋’。”
“那‘伐交’呢?”朱文正追问。
“张士诚和方国珍素有往来,方国珍占据浙东,拥兵数万,两人表面结盟,实则互相提防。”
马昕缓缓道,“我们可以派使者去见方国珍,许他互不侵犯,
若他能在关键时刻牵制张士诚的兵力,将来平定江南后,可保他浙东地盘安稳。
这样一来,张士诚就少了一个潜在的盟友,多了一个需要防备的对象,我们的压力自然就小了。”
朱文正听得频频点头,又问道:“那战略和战术呢?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战略是全局,战术是局部;战略是长远,战术是当下。”
马昕解释道,“我们的战略,是守住镇江,牵制张士诚的兵力,等待主公平定江南北,
再合兵一处,收复常州、平江,彻底击溃他。
而战术,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比如今晚派小队骑兵骚扰他的粮道, 一早佯攻他的先锋营,让他疲于奔命,摸不清我们的真实意图。”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战略要稳,战术要活。
战略错了,战术再精妙也没用;战术失当,战略也难以实现。
就像下棋,战略是布局,战术是落子,每一步都要为全局服务。
张士诚的战略是速战速决,想尽快拿下镇江,打通西进的道路,所以他才会不断增兵施压。
而我们的战略是持久防御,以逸待劳,
所以战术上就要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朱文正指着城墙下的守军:“可我们的士兵连日守城,已经有些疲惫了,怎么才能让大家保持士气?”
“这就说到了最关键的一点——人心。”
马昕的目光落在城下巡逻的士兵身上,语气郑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万事休。
我们要让士兵们明白,他们守的不是一座孤城,而是自己的家园,是身后百姓的安危。”
他回忆起几天前的事情:“前几日城西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给军营送了棉衣和粮食,还说要帮我们修缮城墙。
你知道吗?当士兵们看到百姓冒着寒风送来的物资,一个个都红了眼眶。
他们知道,自己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是被百姓记在心里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比任何军令都能鼓舞士气。”
“那对敌人呢?人心也能用来对付敌人吗?”朱文正好奇地问。
“当然可以。”
马昕笑道,“张士诚的士兵大多是被迫入伍的农民,他们本不想打仗,只想回家种地。
我们可以派人在他们的军营附近散布消息,说只要放下武器,我们就既往不咎,还会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
再让那些被俘后愿意归降的士兵回去现身说法,告诉他们我们的军纪有多严明,从不伤害无辜百姓。
这样一来,敌人的军心就会动摇,说不定打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会直接倒戈。”
他顿了顿,又说:“当年田单复齐,靠的就是火牛阵和人心向背。
他先让百姓相信齐军必胜,又用反间计让燕军虐待齐人,激起齐人的斗志,最后一举收复七十余城。
这就是人心的力量,比十万大军还要厉害。”
朱文正豁然开朗:“我懂了。舅舅,你的意思是,我们既要稳住自己的人心,让将士同心、军民同心;
又要瓦解敌人的人心,让他们众叛亲离。
再加上伐谋伐交的策略,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就算张士诚兵多将广,我们也能打赢这场仗。”
“正是如此。”
马昕欣慰地看着他,“打仗不是靠匹夫之勇,而是靠智慧、靠道义、靠人心。
张士诚虽然势大,但他失了道义,不得人心,内部又矛盾重重,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
我们只要守住镇江,做好伐谋伐交,稳住人心,再抓住时机,定能破敌。”
他抬手拍了拍朱文正的肩膀:“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成大器。
接下来,我打算派你去一趟浙东,见一见方国珍。
你要记住,见了他,不必卑躬屈膝,也不能盛气凌人。
要让他明白,和我们合作,是互利共赢;若是帮着张士诚,将来我们平定江南,他也没有好果子吃。”
朱文正挺直了腰板,眼神坚定:“都督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就在这时,城下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斥候快马加鞭赶到城下,高声喊道:“报——马都督,张士诚的先锋营有异动,
似乎要对我们的西城门发起进攻!”
马昕和朱文正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锐利。
马昕快步走到城楼边缘,向下望去,果然看到远处一队敌军正朝着西城门的方向移动,旗帜飘扬,步伐整齐。
“来得正好。”
马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文正,你先去准备一下,带五百骑兵绕到敌军后方,袭扰他们的退路。
我在城楼上坐镇,待他们攻城疲惫之时,我们内外夹击,给他们一个教训!”
“好!”朱文正抱拳应道,转身快步走下城楼,甲胄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马昕重新握紧了腰间的佩剑,目光如炬地望着城下逼近的敌军。
风更大了,卷起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轻易结束,这也是他第一次领一方兵。
战争总是猝不及防!
城楼上的旗帜在风中舒展,“朱”字大旗高高飘扬,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方向。
马昕深吸一口气,高声下令:“传我将令,全军戒备,准备迎敌!
火铳手,弓箭手上城,步兵守住城门,务必让来犯之敌有来无回!”
城下的守军齐声应和,声音震天动地。
远处,张士诚的军队渐渐逼近,一场激战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