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来自高层的关注-《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

  京城。文化部大楼。

  陈建国副部长放下手中的钢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心。办公桌上,文件堆叠得整整齐齐,却依然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杯,呷了一口,目光落在窗外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天空。

  作为分管文艺创作与传播的副部长,他每天需要过目的报告、审阅的材料数不胜数。流行文化的潮起潮落,文艺界的人事浮沉,大多如过眼云烟,很难在他心底留下太深的痕迹。他需要关注的,是更具战略意义的东西——文化的风向,意识形态的阵地,以及那些能够承载时代精神、凝聚国民认同的现象级作品与人。

  秘书小周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份新的文件夹放在他办公桌的右上角,那是待阅文件的位置。

  “陈局,这是舆情监测中心送来的本周文艺领域热点追踪简报,还有……您之前吩咐的,关于东部战区文工团凌云同志的补充资料,也整理好了,附在后面。”小周的声音不高,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谨慎。

  “嗯,放着吧。”陈建国点了点头,目光并未从窗外收回。

  小周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带上了门。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陈建国又坐了一会儿,才缓缓转回身,拿起那份简报。他翻阅的速度很快,多年的工作让他练就了一目十行并能迅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前面几页都是些常规内容,某个流量明星的新剧争议,某个综艺节目的舆论反响,某个海外奖项的入围情况……波澜不惊。

  直到他的目光停留在简报中段的一个板块,标题是:【“凌云现象”持续发酵,文化凝聚力凸显】。

  下面罗列了近期关于凌云及其作品的主要媒体报道、网络讨论热度趋势图,以及……一份来自某涉外研究机构的简短分析摘录,重点提及了《我的夏国心》在海外华侨,特别是年轻一代留学生和华人群体中引发的广泛情感共鸣,认为其“有效地触动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神经,形成了积极的情感链接”。

  陈建国的目光在那段分析上停留了数秒,手指在纸质报告上轻轻敲击了两下。

  他放下简报,拿起了后面附着的、关于凌云的详细档案。

  档案不算厚。封面是凌云穿着文工团常服的一寸照,年轻人眉眼清晰,眼神干净,带着点尚未完全褪去的青涩,但仔细看,那瞳孔深处似乎又藏着点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他翻开档案。

  凌云。二十二岁。东部战区文工团。作曲与演唱方向。

  家庭背景简单,父母是普通工人,没有任何文艺领域的背景或人脉。

  入伍后的表现记录中规中矩,业务考核良好,但并无特别亮眼之处。唯一一次意外,是数月前在排练室晕倒,诊断为过度疲劳和低血糖。档案里还附了一份当时王副主任(王建明)签署的、关于其状态不稳,需加强管理的简单说明。

  转折点,就在那次晕倒之后。

  《精忠报国》横空出世,凭借简陋小样打动赵刚导演,随《铁血长城》剧集爆火,奠定其“硬汉军歌”形象。

  紧接着,下连队慰问,一首《当那一天来临》唱哭老兵,获得基层官兵强烈认同。档案里甚至提到了钢七连尖兵班长雷虎对其的公开赞赏。

  然后,就是最近的《我的夏国心》。没有借助文工团渠道,自主录制,低调发布,却在海外华人世界掀起情感波澜。

  陈建国一页页翻看着,目光扫过每一份报道的标题,每一张数据图表,甚至包括网络上那些赞誉与争议并存的评论摘录。他看到张德标团长和吴政委在团内会议上对凌云的明确支持,也看到了内部简报里提到的、王建明副主任在一些资源分配上对凌云的“格外关照”

  他的表情始终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直到看到一份内部交流会上,凌云简短发言的纪要。有领导问及他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年轻人没有夸夸其谈,只是说:“想尝试一些能连接我们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作品,让年轻人也觉得,我们自己的东西是美的,是酷的。”

  “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陈建国低声重复了一遍这句话,手指在“夏国风”三个被他用红笔圈出的字上点了点。这是舆情分析报告里,根据凌云近期关注点和零星透露信息推测出的可能方向。

  他合上档案,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办公室里只剩下挂钟秒针走动的微弱声响。

  一个背景干净、根正苗红的年轻人。

  一次晕倒后,仿佛开了窍。

  作品跨度从铁血军旅到游子思乡,风格迥异,却都精准地击中了不同群体的情感要害。

  具备相当的创作能力和演唱实力。

  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利用规则规避内部掣肘。

  受到基层官兵和海外侨胞的欢迎。

  引起了团内某些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暗中刁难。

  得到了团主官的大力支持。

  所有这些信息碎片,在陈建国的脑海里拼接、组合、分析。

  没有急于下结论。多年的宦海沉浮告诉他,看待一个突然冒尖的苗子,需要耐心,需要观察。天才固然难得,但能持续产出、并且方向不偏、能扛住压力、最终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更稀缺。

  这个凌云,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有一颗值得雕琢的夏国心?

  他睁开眼,拿起内线电话,再次拨通了秘书小周的号码。

  “小周,”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凌云同志的档案,列入部里‘青年文艺人才储备库’初级观察名单。保密级别:内部。后续关于他的作品动态、舆情反响,以及……文工团内部与他相关的重要人事变动情况,”他特意加重了最后半句,“按月整理,单独呈报给我。”

  “好的,陈部,我明白了。”小周利落地回答。

  放下电话,陈建国目光再次落在凌云的那张一寸照上。

  “持续观察。”他低声自语,像是在对照片说,又像是在对自己下达指令。

  这意味着,凌云这个名字,已经正式进入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某些人的观察名单。虽然只是“初级观察”,但这扇门,已经悄然为他裂开了一道缝隙。

  东部战区文工团的破旧创作间里,满是乐谱的桌前,凌云正对着《青花瓷》的一段旋律反复推敲。冷不丁地,他连着打了两个喷嚏,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明显。他随手扯过桌边的纸巾擦了擦鼻子,心里还嘀咕了一句:这也没着凉啊,难道是有人在想我?

  他摇了摇头,继续埋首于纸上的宫商角徵羽之中,浑然不知,自己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已经驶入了更宽阔,却也潜流暗涌的航道。

  (国家支持Lv2,已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