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龙吟惊世-《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

  西山基地的深夜,只有凌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桌面上摊开着《山河岁月》纪录片的初步大纲——厚重的历史资料,翔实的数据图表,严谨的时间轴线。很规范,很全面,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凌云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目光越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望向窗外沉静的夜色。八十年的风雨征程,岂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能够承载?它需要灵魂,需要一种能够让每个观众在瞬间被击中的、直指人心的力量。

  他闭上眼睛,意识沉入深处。这一次,他的诉求更加具体:需要一种全新的纪录片叙事方式,一种能够让历史活过来、让文物会说话、让血脉共鸣的表达。

  系统回应了。

  不再是单纯的乐谱灌注,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影像风暴席卷他的脑海!

  他“看”到了—

  不再是枯燥的史料罗列,而是镜头穿越云层,俯瞰紫禁城的金色琉璃瓦在晨光中苏醒,鸽群掠过天际,钟鼓声穿越六百年的回响。

  不再是呆板的专家访谈,而是运用最顶尖的CG技术,复原大明王朝的万国来朝, 百官身着朝服,步履从容地行走在御道上,气象万千。

  历史不再是课本上扁平的文字,它变成了流动的画卷,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体。“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这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划时代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如同灯塔,瞬间照亮了凌云所有的思路。

  不仅如此,与这宏大叙事完美契合的音乐也如同江河汇入。

  片头曲,大气磅礴,以《沁园春.雪》为核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歌声起,配合着山河壮丽的航拍镜头,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的豪情喷薄而出。

  片尾曲,深沉内敛,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这江山我起笔 民族血脉又几万里

  几世纪六百年里 龙的传人历经风雨

  这京畿中轴地 一如君子气节不移

  九龙壁瓦上琉璃 历史从这衰落又崛起

  这龙鳞却曾经 铿锵落地犹如碎冰

  一片鳞一寸心 故事飘摇我不忍听

  ...................

  这龙鳞却曾经 铿锵落地犹如碎冰

  一片鳞一寸心 以小成其大我坚信

  将民族的命运 昂首抬起再次复兴

  游天地寻龙鳞 龙的血脉蔚然成林

  凌云猛地睁开眼,瞳孔中仿佛有历史的烟云掠过。他打开电脑,双手在键盘上飞舞,几乎不需要思考。全新的纪录片脚本、分镜头构思、音乐植入方案、技术实现路径……如同早已酝酿于心,此刻奔流倾泻。

  他将这部焕然新生的纪录片,命名为——《紫禁城:时空的回响》。

  三天后。

  国家文化部、宣传部联合审阅会议。不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气氛严肃。赵刚导演略显紧张地搓了搓手,尽管他对凌云有信心,但这次的任务层级太高,容不得半点闪失。

  文化部陈部长环视四周,声音沉稳:“开始吧。凌云同志,请阐述你的创作方案。”

  凌云站起身,没有拿厚厚的文稿,只是连接了电脑投影。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决策者。

  “各位领导,赵导。”他的声音清晰而平静,“我们拍的,不只是一部记录八十周年的纪录片。我们拍的,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成人礼,是向世界展示,何为夏国。”

  一句话,让所有人的脊背都不自觉地挺直了。

  他点开PPT。

  第一页,不是文字,是一段他连夜赶制的、融合了初步CG效果和《天地龙鳞》旋律的概念片!

  龙鳞般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镜头急速推进,穿越宫门,掠过金水桥,历史的尘烟与新时代的朝气在音乐中猛烈碰撞!

  仅仅一分钟!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几位见多识广的领导瞳孔放大,身体微微前倾。

  凌云开始阐述他的核心理念:“我们将打破传统编年史的框架,采用以城见国,以物言史的结构。以紫禁城六百年的生命轨迹为明线,折射我们国家八十年复兴之路的暗线。用最顶尖的视听语言,让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

  他详细解释了如何运用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如何将《天地龙鳞》等音乐完美嵌入叙事节奏……

  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每一个创意都配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概念图或动态演示。他描绘的,不再是一个冰冷的项目,而是一场即将开启的、震撼人心的时空之旅。

  阐述完毕。

  凌云坐下。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达半分钟的绝对寂静。

  然后——

  “啪、啪、啪……”

  陈部长率先鼓起掌来,一下,两下,随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爆发!

  宣传部孙部长激动地站起身:“好!太好了!凌云同志,你这不是在拍纪录片,你这是在为我们的文化立传,为我们的历史铸魂!”

  赵刚导演用力拍着凌云的肩膀,眼眶有些发红:“凌云……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这思路……这格局……原来纪录片,真可以这样拍!”

  陈部长一锤定音:“方案全票通过!成立最高规格项目组,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全力保障《紫禁城:时空的回响》拍摄制作!这片子,必将成为建国八十周年最响亮的礼炮!”

  消息传出,夏国文化界为之振奋。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个参与者心中激荡。夏国文化的复兴,不再是口号,它有了具体的、足以惊艳世界的载体和模样!

  然而,就在凌云全身心投入《紫禁城》前期筹备时,来自海外的暗箭,终于射了出来。

  艾琳娜·沃森联合西方三大音乐出版集团,同时在欧美多个国家发起诉讼,指控凌云发布的《悲怆》、《月光》、《钟》等钢琴曲,其成熟度与创作背景存在重大疑点,涉嫌侵占西方古典音乐文化遗产,要求法庭冻结这些作品在全球的版权收益。

  讼词写得极其刁钻,避开了无法证伪的抄袭,转而攻击可能性与来源不明,试图利用法律程序和舆论压力,将凌云定性为文化窃贼。

  消息传回国内,一片哗然。

  苏圆圆气得跳脚:“他们还要不要脸!自己写不出来,就说是他们的遗产?”

  刘晓看着法律文书,眉头紧锁:“他们在钻法律空子,打的是舆论战和消耗战。”

  陈部长的秘书打来电话,语气凝重:“凌先生,需要部里提供什么支持吗?”

  凌云接到消息时,正在基地录音棚里调试《天地龙鳞》的编曲。他听完汇报,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

  “告诉部长,暂时不用。”

  他的镇定,让周围的人都愣住了。

  就在艾琳娜等人得意洋洋,以为抓住了凌云无法自证的命门时,一场来自系统的精准反击,悄无声息地降临了。

  凌云登录了自己的全球音乐人账号,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声明,同时附上了一系列文件:

  “关于近期不实指控的回应:

  1. 所有钢琴曲作品,皆为本人独立创作。

  2. 附上全部作品在夏国版权中心的首时间戳认证记录,及全球主要版权组织的登记备案证明。

  3. 附上《悲怆》《月光》《钟》三部作品的完整创作手稿扫描件,包含所有修改痕迹、创作日期标注及灵感来源笔记。”

  这份声明本身并不出奇。

  但那些随声明公布的“创作手稿”,让所有看到的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手稿上,凌云用中英双语密密麻麻写满了创作思路。更惊人的是,

  在《悲怆》的手稿边缘,竟然用毛笔小楷写着几行字:

  “闻北疆将士戍边事迹,心潮澎湃。欧陆古典之形,铸我华夏铁血之魂。形为借用,神为我存。”

  在《月光》的灵感笔记处则写着:

  “观林悦整理古谱,忽有所感。西乐之器,亦可抒东方式之内敛与爆发。”

  《钟》的技术注解:

  突破钢琴技巧极限,以钟声喻文明回响。

  每一页手稿都清晰展示了完整的创作脉络,从灵感到草稿,从修改到定稿,时间线完整,逻辑严密。更重要的是,这些手稿完美展现了凌云如何将西方音乐形式与华夏精神内核相结合的创作思想,从根本上击碎了“侵占西方遗产”的荒谬指控!

  这不可能!艾琳娜在办公室里失态地尖叫,我明明查过所有版权登记系统!

  她不知道,系统早已为凌云补全了所有法律漏洞。那些登记记录就像一直存在那里,只是此前无人能够查阅。

  这些证据一公布,全球音乐界再次震动!

  “原来是这样!他是在用西方的乐器,讲述东方的灵魂!”

  “这创作笔记太有力了!完全证明了他的原创性!”

  “那些质疑的人现在还有什么话说?”

  艾琳娜在办公室里看着这些无懈可击的证据,脸色铁青。她重金聘请的律师团看着这些连修改痕迹都清晰可见的手稿,哑口无言。这场官司,还没正式开庭,就已经输了。

  系统没有创造另一个作者,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完整呈现凌云的创作过程,给了所有质疑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凌云在基地里,收到了王斌发来的加密信息:

  “证据链已完美闭环。”

  他笑了笑,放下手机,继续调试《天地龙鳞》的编曲。音箱里,传出他低沉而充满力量的歌声:

  这龙鳞却曾经 铿锵落地犹如碎冰

  一片鳞一寸心 以小成其大我坚信

  将民族的命运 昂首抬起再次复兴

  游天地寻龙鳞 龙的血脉蔚然成林

  歌声回荡。

  紫禁城的画卷正在展开。

  龙鳞已醒,龙吟惊世。

  而这一次干净利落的反击,让暗处的敌人明白:想要用这种下作手段阻挡夏国文化复兴的脚步,只会自取其辱。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文化战争,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