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来到了1962年12月1日。
四九城火车站的广场上,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子,打在人脸上生疼。
但这凛冽的寒风,丝毫吹不散李菲菲和李卿卿姐妹俩眼底的雀跃。
叶凡带着媳妇李菲菲和李卿卿,踏上了前往羊城的火车。
李卿卿雀跃得像只刚出笼的小鸟,穿着姐姐给她缝的新棉袄,小脸蛋冻得通红,却一刻不停地东张西望。
火车站里人声鼎沸,扛着行李的旅人、叫卖零食的小贩、叮嘱亲友的送别者,嘈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独属于年代的热闹。
“凡子哥,火车会不会很颠呀?”李卿卿仰着小脸问,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
叶凡揉了揉她的头,声音温和:“放心吧,坐一会儿就习惯了,到时候靠着我睡一觉,醒来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了。”
三人随着人流踏上火车,车厢里瞬间被一股混杂着煤烟味、汗味和食物香气的气息包裹。
绿皮火车的车厢狭窄而拥挤,座位是硬邦邦的木质结构,靠窗的位置早已被人占满。
叶凡四处打量了一番,很快在车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靠窗的两个座位连着过道的一个,正好够三人坐。
没过多久,火车发出一声悠长的汽笛,缓缓开动起来。
车轮与铁轨撞击着,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节奏分明,渐渐加速。
窗外的白杨树飞速后退,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摇曳,远处的田野被白雪覆盖,一片苍茫。
火车一路向南,昼夜不停。
车厢里的乘客形形色色,有出差的干部、返乡的游子、大家天南地北地聊着。
叶凡大多时候只是闭目养神,但车厢里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朵。
邻座大爷的咳嗽声、后排小孩的哭闹声、过道上小贩的叫卖声,都清晰地传入耳中,却又不扰他心神。
李卿卿起初还很兴奋,不停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可新鲜感过后,也渐渐感到了疲惫,靠在姐姐的肩膀上睡着了。
第一天夜里,车厢里的喧嚣渐渐褪去,大多乘客都靠在座位上打盹,有的甚至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只有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哐当”声,在寂静的黑夜里格外清晰,像是一首单调却催眠的歌谣。
叶凡依旧没有合眼,他的听觉和嗅觉都保持着高度警觉。
既要留意身边姐妹俩的情况,也要防备着旅途上可能出现的意外。
后半夜,车厢里的温度降了下来,煤炉的火势弱了些。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透过车窗洒进车厢,给昏暗的空间带来一丝光亮。
车厢里的乘客陆续醒来,有人打着哈欠伸懒腰,有人拿出自带的干粮吃起来,还有人起身去车厢连接处接热水。
蒸汽机车的热水供应有限,去晚了就只能喝凉水,所以不少人都趁着清晨人少赶紧去接水。
叶凡也伸展了一下四肢,一夜未眠对他来说毫无影响,丹劲流转间,身体的僵硬感瞬间消散。
他起身想去给姐妹俩接杯热水,刚站起来,目光却不经意间落在了斜前方三排的座位上。
那里坐着一男一女,约莫三十岁上下。男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
袖口磨起了毛边,领口也有些变形,头发乱糟糟的,像是很久没洗过。
但他的眼神飘忽不定,时不时地瞟向车厢门口和周围的乘客,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躁。
女人则裹着一件灰扑扑的棉袄,棉袄看起来又旧又厚,上面还沾着些污渍。
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小截脸蛋,看身形不过一岁半左右。
叶凡的目光顿了顿,从上车起,他就隐约注意到这对男女了。
只是当时没太在意,可现在仔细一看,却发现了诸多反常之处。
那孩子自上车后就一动不动,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像是一尊没有生命的玩偶。
叶凡能清晰地察觉到孩子的气息,微弱得近乎虚无。
既没有婴幼儿该有的活泼律动,也没有正常的呼吸起伏,更别说哭闹动静了。
他再定睛看向那孩子露出的小脸,脸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
嘴唇泛着淡淡的青紫色,长长的睫毛纹丝不动,显然不是正常熟睡的状态。
更让叶凡起疑的是,一股极淡的药味飘了过来,若有似无,却逃不过他灵敏的嗅觉。
这药味带着几分苦涩,不是孩子常用的鱼肝油或感冒药的味道。
反倒像是某种能压抑中枢神经的镇静类药物的气味。
再看那对男女的态度,更是疑点重重,男人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会起身一次,装作去抽烟或接水。
实则走到车厢连接处后,只是靠着门框张望,眼神警惕地扫视着车厢里的动静,更像是在放哨。
而女人自始至终都低着头,怀里抱着孩子,双手却毫无温度,只是机械地搂着,连调整一下姿势都显得格外僵硬。
刚才叶凡注意到,孩子棉袄的领口处有一块小小的湿痕,像是流了口水或汗水。
可那女人连看都没看一眼,更别说伸手擦拭了,眼神麻木得像是抱着一件与自己无关的死物。
叶凡的心瞬间沉了下来,他见过不少带孩子的夫妻,哪怕孩子再乖巧。
在长途火车上也难免会哭闹、会扭动,父母看孩子的眼神里,总会带着疼爱和关切。
可这对男女,眼里只有焦躁、警惕和麻木,没有半分对孩子的温情。
结合孩子反常的状态和那股可疑的药味,叶凡瞬间断定。
这两人绝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十有八九是人贩子。
而那个孩子,恐怕是被他们下了药,才会一直昏迷不醒。
“媳妇,你带着卿卿在这坐好,别乱走,我去趟乘警室。”
叶凡压低声音,俯身对刚醒来的李菲菲叮嘱道。
李菲菲刚睁开眼,还带着些许睡意,听到叶凡的话,又看到他神色严肃。
于是连忙点头,伸手攥住他的衣角:“凡子哥,你小心点,别惹麻烦。”
叶凡笑了笑,转身快步向着车厢尾部的乘警室走去。
过道里有些拥挤,他尽量避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车厢尾部,乘警室的门虚掩着,里面透出微弱的灯光。
叶凡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进。”
推开门,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乘警正坐在桌子前整理台账,国字脸,浓眉毛,眼神锐利。
身上的警服虽然有些旧,却洗得干干净净,透着一股干练沉稳的气质。
他就是这节车厢的乘警老周,跑了十年火车,经验丰富,处理过不少旅途上的突发情况。
“同志,打扰了。”叶凡走进来,随手关上了门,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三车厢12号座的乘客,在我斜前方三排的座位上,有一对男女形迹非常可疑,他们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我怀疑孩子被他们下了药,这两人可能是人贩子。”
老周闻言,手里的笔顿了顿,抬起头看向叶凡,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
火车上鱼龙混杂,偶尔会有乘客误报情况,所以他并没有立刻相信,而是沉声问道:“同志,你慢慢说,他们怎么可疑了?孩子又有什么反常?”
“是这样。”叶凡言简意赅,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一一说清,“那孩子看着一岁半左右,自上车起就一动不动,始终在睡。
而且气息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脸色苍白,嘴唇发绀,被裹得特别厚,明显不合时宜。
我还闻到一股淡淡的药味,像是镇静剂之类的。
那对男女,男的眼神飘忽,总去车厢连接处张望,像是放哨。
女的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身上有湿痕也不擦,眼神麻木,完全没有做父母的样子。”
叶凡的语气笃定不掺水分,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清晰准确,不像是凭空捏造。
老周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深知人贩子的狡猾和残忍。
尤其是对这么小的孩子下手,更是丧心病狂。
这么多年的乘警生涯,让他对这类情况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叶凡说的这些疑点,每一条都戳中了人贩子的典型特征。
“走,带我去看看。”老周当即放下笔,起身抄起挂在墙上的警棍,又朝着里间喊了一声,“小吴,出来,有情况。”
很快,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乘警从里间走了出来,他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眼神却很坚定。
“周哥,怎么了?”
“三车厢有可疑人员,可能是人贩子,带着孩子,跟我过去看看。”老周语速急促地交代了一句,又看向叶凡,“同志,你跟在我们后面,一会儿看我眼色行事,别轻举妄动。”
“好。”叶凡点头应允,他知道乘警有自己的办案流程,不会贸然插手。
四九城火车站的广场上,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子,打在人脸上生疼。
但这凛冽的寒风,丝毫吹不散李菲菲和李卿卿姐妹俩眼底的雀跃。
叶凡带着媳妇李菲菲和李卿卿,踏上了前往羊城的火车。
李卿卿雀跃得像只刚出笼的小鸟,穿着姐姐给她缝的新棉袄,小脸蛋冻得通红,却一刻不停地东张西望。
火车站里人声鼎沸,扛着行李的旅人、叫卖零食的小贩、叮嘱亲友的送别者,嘈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独属于年代的热闹。
“凡子哥,火车会不会很颠呀?”李卿卿仰着小脸问,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
叶凡揉了揉她的头,声音温和:“放心吧,坐一会儿就习惯了,到时候靠着我睡一觉,醒来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了。”
三人随着人流踏上火车,车厢里瞬间被一股混杂着煤烟味、汗味和食物香气的气息包裹。
绿皮火车的车厢狭窄而拥挤,座位是硬邦邦的木质结构,靠窗的位置早已被人占满。
叶凡四处打量了一番,很快在车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靠窗的两个座位连着过道的一个,正好够三人坐。
没过多久,火车发出一声悠长的汽笛,缓缓开动起来。
车轮与铁轨撞击着,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节奏分明,渐渐加速。
窗外的白杨树飞速后退,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摇曳,远处的田野被白雪覆盖,一片苍茫。
火车一路向南,昼夜不停。
车厢里的乘客形形色色,有出差的干部、返乡的游子、大家天南地北地聊着。
叶凡大多时候只是闭目养神,但车厢里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朵。
邻座大爷的咳嗽声、后排小孩的哭闹声、过道上小贩的叫卖声,都清晰地传入耳中,却又不扰他心神。
李卿卿起初还很兴奋,不停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可新鲜感过后,也渐渐感到了疲惫,靠在姐姐的肩膀上睡着了。
第一天夜里,车厢里的喧嚣渐渐褪去,大多乘客都靠在座位上打盹,有的甚至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只有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哐当”声,在寂静的黑夜里格外清晰,像是一首单调却催眠的歌谣。
叶凡依旧没有合眼,他的听觉和嗅觉都保持着高度警觉。
既要留意身边姐妹俩的情况,也要防备着旅途上可能出现的意外。
后半夜,车厢里的温度降了下来,煤炉的火势弱了些。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透过车窗洒进车厢,给昏暗的空间带来一丝光亮。
车厢里的乘客陆续醒来,有人打着哈欠伸懒腰,有人拿出自带的干粮吃起来,还有人起身去车厢连接处接热水。
蒸汽机车的热水供应有限,去晚了就只能喝凉水,所以不少人都趁着清晨人少赶紧去接水。
叶凡也伸展了一下四肢,一夜未眠对他来说毫无影响,丹劲流转间,身体的僵硬感瞬间消散。
他起身想去给姐妹俩接杯热水,刚站起来,目光却不经意间落在了斜前方三排的座位上。
那里坐着一男一女,约莫三十岁上下。男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
袖口磨起了毛边,领口也有些变形,头发乱糟糟的,像是很久没洗过。
但他的眼神飘忽不定,时不时地瞟向车厢门口和周围的乘客,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躁。
女人则裹着一件灰扑扑的棉袄,棉袄看起来又旧又厚,上面还沾着些污渍。
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小截脸蛋,看身形不过一岁半左右。
叶凡的目光顿了顿,从上车起,他就隐约注意到这对男女了。
只是当时没太在意,可现在仔细一看,却发现了诸多反常之处。
那孩子自上车后就一动不动,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像是一尊没有生命的玩偶。
叶凡能清晰地察觉到孩子的气息,微弱得近乎虚无。
既没有婴幼儿该有的活泼律动,也没有正常的呼吸起伏,更别说哭闹动静了。
他再定睛看向那孩子露出的小脸,脸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
嘴唇泛着淡淡的青紫色,长长的睫毛纹丝不动,显然不是正常熟睡的状态。
更让叶凡起疑的是,一股极淡的药味飘了过来,若有似无,却逃不过他灵敏的嗅觉。
这药味带着几分苦涩,不是孩子常用的鱼肝油或感冒药的味道。
反倒像是某种能压抑中枢神经的镇静类药物的气味。
再看那对男女的态度,更是疑点重重,男人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会起身一次,装作去抽烟或接水。
实则走到车厢连接处后,只是靠着门框张望,眼神警惕地扫视着车厢里的动静,更像是在放哨。
而女人自始至终都低着头,怀里抱着孩子,双手却毫无温度,只是机械地搂着,连调整一下姿势都显得格外僵硬。
刚才叶凡注意到,孩子棉袄的领口处有一块小小的湿痕,像是流了口水或汗水。
可那女人连看都没看一眼,更别说伸手擦拭了,眼神麻木得像是抱着一件与自己无关的死物。
叶凡的心瞬间沉了下来,他见过不少带孩子的夫妻,哪怕孩子再乖巧。
在长途火车上也难免会哭闹、会扭动,父母看孩子的眼神里,总会带着疼爱和关切。
可这对男女,眼里只有焦躁、警惕和麻木,没有半分对孩子的温情。
结合孩子反常的状态和那股可疑的药味,叶凡瞬间断定。
这两人绝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十有八九是人贩子。
而那个孩子,恐怕是被他们下了药,才会一直昏迷不醒。
“媳妇,你带着卿卿在这坐好,别乱走,我去趟乘警室。”
叶凡压低声音,俯身对刚醒来的李菲菲叮嘱道。
李菲菲刚睁开眼,还带着些许睡意,听到叶凡的话,又看到他神色严肃。
于是连忙点头,伸手攥住他的衣角:“凡子哥,你小心点,别惹麻烦。”
叶凡笑了笑,转身快步向着车厢尾部的乘警室走去。
过道里有些拥挤,他尽量避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车厢尾部,乘警室的门虚掩着,里面透出微弱的灯光。
叶凡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进。”
推开门,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乘警正坐在桌子前整理台账,国字脸,浓眉毛,眼神锐利。
身上的警服虽然有些旧,却洗得干干净净,透着一股干练沉稳的气质。
他就是这节车厢的乘警老周,跑了十年火车,经验丰富,处理过不少旅途上的突发情况。
“同志,打扰了。”叶凡走进来,随手关上了门,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三车厢12号座的乘客,在我斜前方三排的座位上,有一对男女形迹非常可疑,他们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我怀疑孩子被他们下了药,这两人可能是人贩子。”
老周闻言,手里的笔顿了顿,抬起头看向叶凡,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
火车上鱼龙混杂,偶尔会有乘客误报情况,所以他并没有立刻相信,而是沉声问道:“同志,你慢慢说,他们怎么可疑了?孩子又有什么反常?”
“是这样。”叶凡言简意赅,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一一说清,“那孩子看着一岁半左右,自上车起就一动不动,始终在睡。
而且气息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脸色苍白,嘴唇发绀,被裹得特别厚,明显不合时宜。
我还闻到一股淡淡的药味,像是镇静剂之类的。
那对男女,男的眼神飘忽,总去车厢连接处张望,像是放哨。
女的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身上有湿痕也不擦,眼神麻木,完全没有做父母的样子。”
叶凡的语气笃定不掺水分,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清晰准确,不像是凭空捏造。
老周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深知人贩子的狡猾和残忍。
尤其是对这么小的孩子下手,更是丧心病狂。
这么多年的乘警生涯,让他对这类情况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叶凡说的这些疑点,每一条都戳中了人贩子的典型特征。
“走,带我去看看。”老周当即放下笔,起身抄起挂在墙上的警棍,又朝着里间喊了一声,“小吴,出来,有情况。”
很快,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乘警从里间走了出来,他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眼神却很坚定。
“周哥,怎么了?”
“三车厢有可疑人员,可能是人贩子,带着孩子,跟我过去看看。”老周语速急促地交代了一句,又看向叶凡,“同志,你跟在我们后面,一会儿看我眼色行事,别轻举妄动。”
“好。”叶凡点头应允,他知道乘警有自己的办案流程,不会贸然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