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怀清从不是会拿外祖父性命做赌注的人。
将到手的救命药当成算计的筹码,这种本末倒置的事,她死也不会做。
吴菲菲送来的那株赤血莲是真的,药效也足,可并非唯一的救命指望。
早在寻得赤血莲的那天,怀清就借着随身空间的兑换功能,换来了两朵一模一样的赤血莲。
拿到两朵赤血莲后,怀清第一时间将其中一朵交给了太医院院判曾太医。
她没多解释这莲的来历,只郑重嘱咐“按解毒方配药时,务必用这株”,曾太医虽满心疑惑——既不知她为何突然寻得这稀世珍宝,也不懂她为何刻意强调用此株而非府中旧藏——但念及戚老将军性命攸关,更信得过怀清的沉稳心性,终究没多问,只郑重应下,小心将赤血莲收进了随身的药箱。
她特意嘱咐曾太医,按解毒药方配药时,务必用这株莲,确保外祖父能按时服药;另一朵则用绣着暗纹的锦盒仔细装好,外层裹了三层防水的油布,再交由将军府最得力的暗卫,趁着夜色送往吴菲菲的住处。
正是有了这“双保险”,怀清和齐禹才敢定下“借药做局”的计划——哪怕后续吴菲菲那边出了岔子,哪怕锦盒在半路被人截胡,至少外祖父的药不会断,他的性命能保住,这才是最根本的底线。
而戚老将军,其实早在服药的隔天清晨就醒了。
那会儿天刚蒙蒙亮,戚氏正守在床边熬药,戚老将军幽幽转醒,声音虽虚弱,却很清晰:“丫头,我没事了。”
戚氏当时眼泪就掉了下来,可老将军却示意她噤声,说“此事先别声张,看看京里的动静”。
父女俩心照不宣,都明白老将军这一醒,定会牵动京中各方势力,倒不如借着“未醒”的名头,看看谁在暗处盯着将军府。
但家里人都没瞒着,只是计划实施前,他们也并非没有顾虑。
那些疑问像细密的针,在他们的心头悬了整整一夜。
吴菲菲拿到赤血莲后,会不会愿意将这等稀罕物送来将军府?
要知道,赤血莲不仅能救命,更是能换得泼天富贵的宝贝——若是把它献给圣上,说不定能让吴家再升一级;若是卖给藩王,那更是能赚得万两黄金。
她若私藏,旁人挑不出半分错,毕竟莲是她“自己得的”,如何处置是她的自由。
退一步说,就算她愿意送莲,会不会借着“献药救老将军”的由头,借机向镇北府提要求?
比如让老将军在圣上面前为吴家说话,或是让怀清承诺日后在贵女圈子里帮她撑腰;
更甚者,她会不会直接在圣上面前邀功,打着“施恩于镇北府”的旗号,为吴家或秦王谋利?
若是那样,这盘局就会变味,反而会让将军府落得“欠人情”的被动局面。
更让人担心的是,京中盯着赤血莲的人不在少数——有想借着救老将军邀功的官员,有想拿莲讨好藩王的世家,甚至还有暗中与北境鞑靼勾结、不希望老将军醒的势力。
若消息走漏,会不会有人半道截胡锦盒?
或是故意挑拨,让吴菲菲误以为是将军府设局夺药,反而把莲藏起来,甚至与将军府结仇?
那天夜里,怀清和齐禹在书房里坐了一夜,烛火燃了又灭,灭了又燃,两人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连最坏的结果都想好了——若是吴菲菲私藏莲,怀清便立刻让曾太医用自己空间里的另一朵莲配药,对外只说“太医院寻到了莲的替代品”,虽会让计划落空,却能保住老将军的命;若是有人截胡,影一便会启动备用方案,直接将莲送回将军府,再追查截胡之人的身份,顺藤摸瓜找出幕后黑手。
直到天快亮时,影一终于传回消息:他按约定将锦盒送到了吴菲菲的闺房,吴菲菲拿到锦盒后,打开看了一眼(影一透过窗缝看到她眼底的惊讶),当即就差心腹丫鬟去备车,连犹豫都没犹豫,半个时辰后就坐着马车往镇北将军府来了,路上没敢耽搁半分。
怀清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下——至少眼下,这位吴小姐的选择,没偏离他们预想的方向。
她或许不知道这背后的筹谋,或许只是单纯想救老将军,或许是想借着这件事巩固自己“秦王妃”的地位,但无论如何,她选了“献莲”,这就够了。
而那朵由影一送去的赤血莲,最终以吴菲菲的名义出现在镇北将军府,既成了救老将军的“明面上的希望”,让京中所有人都知道“是吴小姐救了戚老将军”,也成了掩盖怀清空间秘密的烟幕弹——没人会想到,将军府其实早有备用的赤血莲,更没人会想到,怀清手里藏着一个能兑换珍稀药材的空间。
这株赤血莲,更是一块验金石。
是对吴菲菲的考验——考验她面对利益时的选择,考验她是否值得成为秦王妃、是否值得将军府信任;也是对怀清和齐禹的考验——考验他们的筹谋是否周全,考验他们能否在复杂的势力纠葛中,既保住老将军的命,又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筹码。
这是一场双向选择。
吴菲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立刻献莲”的举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而怀清和齐禹,也通过这场局,看清了吴菲菲的为人,更摸清了京中各方势力的动静——那些议论、那些猜测、那些暗藏的窥探,都成了他们后续布局的依据。
当京城的百姓还在为“戚老将军醒了”的喜讯欢呼时,镇北将军府的书房里,齐禹正拿着吴菲菲送来的锦盒,老将军说:“外祖父,吴小姐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懂分寸的人。”
戚老将军点了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名成,你做得好。这盘局,咱们没输。”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祖孙俩的身上,暖融融的。
而京城的风,还在吹着关于赤血莲的传说,只是没人知道,这场传说背后,藏着多少人心的考量与无声的默契。
将到手的救命药当成算计的筹码,这种本末倒置的事,她死也不会做。
吴菲菲送来的那株赤血莲是真的,药效也足,可并非唯一的救命指望。
早在寻得赤血莲的那天,怀清就借着随身空间的兑换功能,换来了两朵一模一样的赤血莲。
拿到两朵赤血莲后,怀清第一时间将其中一朵交给了太医院院判曾太医。
她没多解释这莲的来历,只郑重嘱咐“按解毒方配药时,务必用这株”,曾太医虽满心疑惑——既不知她为何突然寻得这稀世珍宝,也不懂她为何刻意强调用此株而非府中旧藏——但念及戚老将军性命攸关,更信得过怀清的沉稳心性,终究没多问,只郑重应下,小心将赤血莲收进了随身的药箱。
她特意嘱咐曾太医,按解毒药方配药时,务必用这株莲,确保外祖父能按时服药;另一朵则用绣着暗纹的锦盒仔细装好,外层裹了三层防水的油布,再交由将军府最得力的暗卫,趁着夜色送往吴菲菲的住处。
正是有了这“双保险”,怀清和齐禹才敢定下“借药做局”的计划——哪怕后续吴菲菲那边出了岔子,哪怕锦盒在半路被人截胡,至少外祖父的药不会断,他的性命能保住,这才是最根本的底线。
而戚老将军,其实早在服药的隔天清晨就醒了。
那会儿天刚蒙蒙亮,戚氏正守在床边熬药,戚老将军幽幽转醒,声音虽虚弱,却很清晰:“丫头,我没事了。”
戚氏当时眼泪就掉了下来,可老将军却示意她噤声,说“此事先别声张,看看京里的动静”。
父女俩心照不宣,都明白老将军这一醒,定会牵动京中各方势力,倒不如借着“未醒”的名头,看看谁在暗处盯着将军府。
但家里人都没瞒着,只是计划实施前,他们也并非没有顾虑。
那些疑问像细密的针,在他们的心头悬了整整一夜。
吴菲菲拿到赤血莲后,会不会愿意将这等稀罕物送来将军府?
要知道,赤血莲不仅能救命,更是能换得泼天富贵的宝贝——若是把它献给圣上,说不定能让吴家再升一级;若是卖给藩王,那更是能赚得万两黄金。
她若私藏,旁人挑不出半分错,毕竟莲是她“自己得的”,如何处置是她的自由。
退一步说,就算她愿意送莲,会不会借着“献药救老将军”的由头,借机向镇北府提要求?
比如让老将军在圣上面前为吴家说话,或是让怀清承诺日后在贵女圈子里帮她撑腰;
更甚者,她会不会直接在圣上面前邀功,打着“施恩于镇北府”的旗号,为吴家或秦王谋利?
若是那样,这盘局就会变味,反而会让将军府落得“欠人情”的被动局面。
更让人担心的是,京中盯着赤血莲的人不在少数——有想借着救老将军邀功的官员,有想拿莲讨好藩王的世家,甚至还有暗中与北境鞑靼勾结、不希望老将军醒的势力。
若消息走漏,会不会有人半道截胡锦盒?
或是故意挑拨,让吴菲菲误以为是将军府设局夺药,反而把莲藏起来,甚至与将军府结仇?
那天夜里,怀清和齐禹在书房里坐了一夜,烛火燃了又灭,灭了又燃,两人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连最坏的结果都想好了——若是吴菲菲私藏莲,怀清便立刻让曾太医用自己空间里的另一朵莲配药,对外只说“太医院寻到了莲的替代品”,虽会让计划落空,却能保住老将军的命;若是有人截胡,影一便会启动备用方案,直接将莲送回将军府,再追查截胡之人的身份,顺藤摸瓜找出幕后黑手。
直到天快亮时,影一终于传回消息:他按约定将锦盒送到了吴菲菲的闺房,吴菲菲拿到锦盒后,打开看了一眼(影一透过窗缝看到她眼底的惊讶),当即就差心腹丫鬟去备车,连犹豫都没犹豫,半个时辰后就坐着马车往镇北将军府来了,路上没敢耽搁半分。
怀清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下——至少眼下,这位吴小姐的选择,没偏离他们预想的方向。
她或许不知道这背后的筹谋,或许只是单纯想救老将军,或许是想借着这件事巩固自己“秦王妃”的地位,但无论如何,她选了“献莲”,这就够了。
而那朵由影一送去的赤血莲,最终以吴菲菲的名义出现在镇北将军府,既成了救老将军的“明面上的希望”,让京中所有人都知道“是吴小姐救了戚老将军”,也成了掩盖怀清空间秘密的烟幕弹——没人会想到,将军府其实早有备用的赤血莲,更没人会想到,怀清手里藏着一个能兑换珍稀药材的空间。
这株赤血莲,更是一块验金石。
是对吴菲菲的考验——考验她面对利益时的选择,考验她是否值得成为秦王妃、是否值得将军府信任;也是对怀清和齐禹的考验——考验他们的筹谋是否周全,考验他们能否在复杂的势力纠葛中,既保住老将军的命,又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筹码。
这是一场双向选择。
吴菲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立刻献莲”的举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而怀清和齐禹,也通过这场局,看清了吴菲菲的为人,更摸清了京中各方势力的动静——那些议论、那些猜测、那些暗藏的窥探,都成了他们后续布局的依据。
当京城的百姓还在为“戚老将军醒了”的喜讯欢呼时,镇北将军府的书房里,齐禹正拿着吴菲菲送来的锦盒,老将军说:“外祖父,吴小姐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懂分寸的人。”
戚老将军点了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名成,你做得好。这盘局,咱们没输。”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祖孙俩的身上,暖融融的。
而京城的风,还在吹着关于赤血莲的传说,只是没人知道,这场传说背后,藏着多少人心的考量与无声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