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是得了下人通报才知道齐禹要领兵出征的消息,当下便在自己院里翻箱倒柜地找东西——把压箱底的狐裘披风、上好的伤药膏,还有齐禹小时最爱吃的蜜饯都一股脑塞进包袱,由丫鬟扶着,脚步匆匆地往怀清院里赶。
刚跨进院门,就见来顺肩上扛着个鼓鼓囊囊的青布包袱,正弯腰给怀清行礼:“夫人放心,小人定亲手把东西交二爷手上!”
怀清点头应着,看着来顺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缓缓转过身,对上戚氏的目光。
戚氏把自己的包袱往丫鬟手里一递,快步走上前,想说些“别担心”“禹儿会平安回来”的话,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她看着怀清站在廊下,风拂起她鬓边的碎发,神色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可那双攥得微微发白的指尖,却和当年自己送齐国公出征时一模一样。
那时她也是这样,站在府门前,看着丈夫披甲上马,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最后只化作一句“保重”。
那些“注意安全”“早去早回”的安慰,在生死未卜的征战面前,轻得像一缕烟,根本抵不过心底翻涌的牵挂。
戚氏终是没说什么,只是上前轻轻握住怀清微凉的手,拍了拍她的手背。
那掌心的温度沉稳而有力,像在说:我都懂,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怀清抬头看她,眼底那层强撑的平静终于裂开一丝缝,涌上来的湿意被她飞快地眨掉。
戚氏便拉着她往屋里走,笑着岔开话题:“我给禹儿带了些他爱吃的蜜饯,行军路上嘴馋了能垫垫。对了,前几日我让厨房腌的酱菜也好了,配着干粮吃开胃,我让人给你也送些来。”
没有多余的安慰,只有一句句寻常的家常,却比任何话语都更能熨帖人心。
怀清跟着应着,心里那团紧绷的弦,竟在这细碎的叮嘱里,悄悄松了些。
怀清顺着戚氏的力道往屋里走,指尖轻轻掐了掐掌心,将那点翻涌的情绪压下去,脸上挤出一抹浅淡的笑意,轻轻点头:“娘放心,我没事。二爷是去保家卫国,做他该做的事,我能照顾好自己,也能守好这个家。”
说这话时,她的声音稳得很,只是垂在身侧的手,仍不自觉地攥紧了衣摆——那处还残留着方才塞灵泉水时,瓷瓶硌出的细微触感。
怀清垂着眼,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绣着的缠枝纹,说这话时倒真没多少硬撑的成分。
怀远府那边军情紧急,信使带来的消息只说“形势危急”,具体如何凶险、粮草是否充足、伤病员有多少,全是雾里看花。
齐国公虽在朝中能调动资源,可远水救不了近火;朝中其他人要么年纪尚轻未经世事,要么身有旧伤不堪征战。
算来算去,只有齐禹——年轻力壮,又在军中历练过几年,熟悉领兵之道——这一去,才能真正摸清前线的虚实,也才能让后方的支援精准落到实处。
手心手背都是肉,齐禹是她的夫君,大哥是她血脉相连的兄长,哪一个她都放不下。
可眼下的局面,分明是齐禹去了,怀远府的守军、包括被困在那里的大哥,才算有了一线生机。
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只是想到这里,心口还是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发闷。
她暗自庆幸自己有那方隐秘的空间,只要齐禹带着那瓶灵泉水,她便能通过空间感知到他的安危,甚至能悄悄送去些应急的物资。
可大哥呢?
她连大哥在怀远府具体的位置都不知道,更别说传递半点消息、送半点东西了。
这份无力感,像细密的针,悄无声息地扎在心上。
怀清深吸一口气,将那些缠缠绵绵的担忧狠狠掐断——想再多也无济于事,倒不如先顾好眼前。
她抬声唤人,语气已恢复了往日的沉静:“春知?春音?”
话音刚落,两个丫鬟就快步从外间进来,垂手立在一旁。“夫人。”
“外头可有什么动静?”怀清指尖叩了叩桌面,“二爷领兵出征的消息,想必已经传开了吧?”
春知先开口回话,语气里带着几分谨慎:“回少夫人,前院的小厮刚来说,府门外已经围了些街坊邻里,还有几家相熟的官员家眷派了人来探问。街上也比往日热闹,茶馆酒肆里都在说这事,有人夸少爷年轻有为,也有人暗里嘀咕怀远府凶险,说得人心惶惶的。”
春音跟着补充:“还有粮铺那边,刚听采买的张妈说,今早已经有人开始囤米了,说是怕战事牵连过来,物价要涨。”
怀清听着,眉头微蹙。果然,一场出征牵动的何止是一家人心,外头早已暗流涌动。她沉吟片刻,对两人吩咐道:“告诉门房,来探问的人都好生招待,但不必细说内情,只说一切听朝廷安排便是。”
怀清说着便起身往外走,裙摆扫过椅边的脚踏,带起一阵轻缓的风。
“夫人这是要去哪儿?”春知连忙上前半步,顺手扶住她的胳膊,目光里带着几分询问。
怀清脚步未停,指尖拂过廊下悬挂的竹帘,声音透过缝隙传了过来:“去母亲院里。这种时候,府里上下的人心安定最是要紧,后续如何安抚下人、应对外头的探问,母亲和大嫂定有章程。”
她顿了顿,脚步落在月亮门的青石板上,转头对身后的春音叮嘱道:“还有府里的粮油米面,你去跟厨房管事说,让他按三个月的用量再加倍采买,仔细清点入库。如今外头风声紧,多备些总没错,免得真有变故时手忙脚乱。”
春音应了声“是”,怀清却又补充了一句,语气平静:“让他采买时走公账,票据都留好。虽说是未雨绸缪,但府里的用度进出得明明白白,才好堵住旁人的嘴。”
她心里清楚,空间里的存粮足够府里人吃上好几年,可这些见不得光的东西终究不能摆上台面,按规矩采买才是最稳妥的法子,既合情合理,也免了日后不必要的猜忌。
果然如她所料,刚踏进上房的门槛,就见婆婆戚氏正坐在主位上翻着账册,大嫂姜予棠则在一旁低声吩咐管事嬷嬷,两人神色虽有凝重,却不见半分慌乱。
“娘,大嫂。”怀清走上前福了福身。
戚氏抬眸见是她,放下账册叹了口气:“你来得正好,刚还跟你大嫂说,府里下人的嚼舌根得压一压,免得乱了心神。”
姜予棠笑着起身拉过她的手:“放心吧,我就让人把各院的婆子都叫去训了话,谁要是敢在外头胡吣半句,直接发卖出府。采买的事也安排妥了,厨房和库房那边都按三个月的量补了货,连过冬的柴炭都提前订了。”
怀清心头一松,握着姜予棠的手道:“还是大嫂考虑得周全,我原本还想着来提醒采买的事,看来是多此一举了。”
戚氏看着两个个儿媳并肩而立的模样,神色柔和了些:“如今名成在外头征战,咱们在内宅更得拧成一股绳。府里的事有我和你大嫂盯着,你也别太操劳,要是实在挂念名成,就多去佛堂替他祈福,安心等他回来便是。”
刚跨进院门,就见来顺肩上扛着个鼓鼓囊囊的青布包袱,正弯腰给怀清行礼:“夫人放心,小人定亲手把东西交二爷手上!”
怀清点头应着,看着来顺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缓缓转过身,对上戚氏的目光。
戚氏把自己的包袱往丫鬟手里一递,快步走上前,想说些“别担心”“禹儿会平安回来”的话,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她看着怀清站在廊下,风拂起她鬓边的碎发,神色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可那双攥得微微发白的指尖,却和当年自己送齐国公出征时一模一样。
那时她也是这样,站在府门前,看着丈夫披甲上马,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最后只化作一句“保重”。
那些“注意安全”“早去早回”的安慰,在生死未卜的征战面前,轻得像一缕烟,根本抵不过心底翻涌的牵挂。
戚氏终是没说什么,只是上前轻轻握住怀清微凉的手,拍了拍她的手背。
那掌心的温度沉稳而有力,像在说:我都懂,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怀清抬头看她,眼底那层强撑的平静终于裂开一丝缝,涌上来的湿意被她飞快地眨掉。
戚氏便拉着她往屋里走,笑着岔开话题:“我给禹儿带了些他爱吃的蜜饯,行军路上嘴馋了能垫垫。对了,前几日我让厨房腌的酱菜也好了,配着干粮吃开胃,我让人给你也送些来。”
没有多余的安慰,只有一句句寻常的家常,却比任何话语都更能熨帖人心。
怀清跟着应着,心里那团紧绷的弦,竟在这细碎的叮嘱里,悄悄松了些。
怀清顺着戚氏的力道往屋里走,指尖轻轻掐了掐掌心,将那点翻涌的情绪压下去,脸上挤出一抹浅淡的笑意,轻轻点头:“娘放心,我没事。二爷是去保家卫国,做他该做的事,我能照顾好自己,也能守好这个家。”
说这话时,她的声音稳得很,只是垂在身侧的手,仍不自觉地攥紧了衣摆——那处还残留着方才塞灵泉水时,瓷瓶硌出的细微触感。
怀清垂着眼,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绣着的缠枝纹,说这话时倒真没多少硬撑的成分。
怀远府那边军情紧急,信使带来的消息只说“形势危急”,具体如何凶险、粮草是否充足、伤病员有多少,全是雾里看花。
齐国公虽在朝中能调动资源,可远水救不了近火;朝中其他人要么年纪尚轻未经世事,要么身有旧伤不堪征战。
算来算去,只有齐禹——年轻力壮,又在军中历练过几年,熟悉领兵之道——这一去,才能真正摸清前线的虚实,也才能让后方的支援精准落到实处。
手心手背都是肉,齐禹是她的夫君,大哥是她血脉相连的兄长,哪一个她都放不下。
可眼下的局面,分明是齐禹去了,怀远府的守军、包括被困在那里的大哥,才算有了一线生机。
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只是想到这里,心口还是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发闷。
她暗自庆幸自己有那方隐秘的空间,只要齐禹带着那瓶灵泉水,她便能通过空间感知到他的安危,甚至能悄悄送去些应急的物资。
可大哥呢?
她连大哥在怀远府具体的位置都不知道,更别说传递半点消息、送半点东西了。
这份无力感,像细密的针,悄无声息地扎在心上。
怀清深吸一口气,将那些缠缠绵绵的担忧狠狠掐断——想再多也无济于事,倒不如先顾好眼前。
她抬声唤人,语气已恢复了往日的沉静:“春知?春音?”
话音刚落,两个丫鬟就快步从外间进来,垂手立在一旁。“夫人。”
“外头可有什么动静?”怀清指尖叩了叩桌面,“二爷领兵出征的消息,想必已经传开了吧?”
春知先开口回话,语气里带着几分谨慎:“回少夫人,前院的小厮刚来说,府门外已经围了些街坊邻里,还有几家相熟的官员家眷派了人来探问。街上也比往日热闹,茶馆酒肆里都在说这事,有人夸少爷年轻有为,也有人暗里嘀咕怀远府凶险,说得人心惶惶的。”
春音跟着补充:“还有粮铺那边,刚听采买的张妈说,今早已经有人开始囤米了,说是怕战事牵连过来,物价要涨。”
怀清听着,眉头微蹙。果然,一场出征牵动的何止是一家人心,外头早已暗流涌动。她沉吟片刻,对两人吩咐道:“告诉门房,来探问的人都好生招待,但不必细说内情,只说一切听朝廷安排便是。”
怀清说着便起身往外走,裙摆扫过椅边的脚踏,带起一阵轻缓的风。
“夫人这是要去哪儿?”春知连忙上前半步,顺手扶住她的胳膊,目光里带着几分询问。
怀清脚步未停,指尖拂过廊下悬挂的竹帘,声音透过缝隙传了过来:“去母亲院里。这种时候,府里上下的人心安定最是要紧,后续如何安抚下人、应对外头的探问,母亲和大嫂定有章程。”
她顿了顿,脚步落在月亮门的青石板上,转头对身后的春音叮嘱道:“还有府里的粮油米面,你去跟厨房管事说,让他按三个月的用量再加倍采买,仔细清点入库。如今外头风声紧,多备些总没错,免得真有变故时手忙脚乱。”
春音应了声“是”,怀清却又补充了一句,语气平静:“让他采买时走公账,票据都留好。虽说是未雨绸缪,但府里的用度进出得明明白白,才好堵住旁人的嘴。”
她心里清楚,空间里的存粮足够府里人吃上好几年,可这些见不得光的东西终究不能摆上台面,按规矩采买才是最稳妥的法子,既合情合理,也免了日后不必要的猜忌。
果然如她所料,刚踏进上房的门槛,就见婆婆戚氏正坐在主位上翻着账册,大嫂姜予棠则在一旁低声吩咐管事嬷嬷,两人神色虽有凝重,却不见半分慌乱。
“娘,大嫂。”怀清走上前福了福身。
戚氏抬眸见是她,放下账册叹了口气:“你来得正好,刚还跟你大嫂说,府里下人的嚼舌根得压一压,免得乱了心神。”
姜予棠笑着起身拉过她的手:“放心吧,我就让人把各院的婆子都叫去训了话,谁要是敢在外头胡吣半句,直接发卖出府。采买的事也安排妥了,厨房和库房那边都按三个月的量补了货,连过冬的柴炭都提前订了。”
怀清心头一松,握着姜予棠的手道:“还是大嫂考虑得周全,我原本还想着来提醒采买的事,看来是多此一举了。”
戚氏看着两个个儿媳并肩而立的模样,神色柔和了些:“如今名成在外头征战,咱们在内宅更得拧成一股绳。府里的事有我和你大嫂盯着,你也别太操劳,要是实在挂念名成,就多去佛堂替他祈福,安心等他回来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