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作坊-《玩转穿越之农家女》

  “这是什么呀?”

  怀清满脸好奇,伸手接过大哥手中的篮子。大哥出去是收皮毛的,难不成里面装的是皮子?

  “杏花伯娘送了些鱼干和腊兔,里正大伯家给了猪肉炖豆角,我推辞了好几次都没推掉,只好拿回来了。”怀谨解释道。

  鱼干和兔肉是生的,放起来以后还能慢慢吃,而这猪肉炖豆角正好可以加个菜。于氏把鱼干和兔肉妥善收好,又单独给房里的牛大盛了一份,让怀谨端进屋,随后便招呼几个孩子吃饭。

  里正大伯办事雷厉风行,等他把所有人都召集到夏家时,夏家人刚好吃完晚饭,正在收拾碗筷。

  “谨哥儿,你给大伙讲讲你们的打算吧?”夏兴华跑了一圈,此刻显得越发兴奋,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怀谨见人都到齐了,便把之前准备好的东西,一样样整齐地摆放在堂屋的桌子上。兄妹几个此前商量过,这件事由怀谨主事,怀谦与怀清在一旁辅助。

  “各位叔伯既然如此信得过我家,那我也就不绕弯子了,跟大家直截了当地说说咱们的合作计划。”怀谨的声音沉稳有力,不卑不亢。

  分红的合作方式通俗易懂,怀谨和怀清、怀谦私下商议过,他们家以卤肉方子入股,占六成股份,其他八家每家出十两银子,平分剩下的四成股份。当初赵家、刘家、马家只拿出五两,听到这个方案后,当场就表示回去会把剩下的五两补齐。

  他们家占了大头,按理来说这生意的主动经营权应由他们家掌控,可他们家却无人出面经营,所以需要在其他八家中挑选一人担任掌柜,负责生意的日常运营管理。

  由于他们家不出银子,启动资金有限,怀清便建议不如先在村里办个卤肉小作坊,大家一起去各个村镇的集市摆摊售卖。这种方式投资小、回本快,还不耽误大家日常干农活,比起一下子在镇上租铺子,要更加灵活机动,也更适合他们目前的状况。

  卤肉的清洗和制作说起来也不算复杂,八家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出人参与,而他们家就不出人了,只负责卤肉调料包的配置。这些在作坊工作的人员,按月发放一两银子的工钱,平均下来一天也有三十三文,这可比去镇上打零工划算多了,而掌柜兼账房每月则有二两银子的薪酬。

  “要是大家没什么意见,欢迎毛遂自荐。”怀谨目光扫视众人,诚挚地说道。

  八家之中识字的人本就不多,一番讨论后,掌柜兼账房的职位便定下由里正担任,其他几家除了赵家,每家都出一人到作坊工作。

  赵四田夫妻早早从赵家分了家出来,家里没有孩子,两人每天忙着做豆腐、卖豆腐,实在抽不出人手来卤肉作坊上工。

  考虑到日后若是去摆摊,最好能有牛车运输,大家商议后,暂时先征用里正家的牛车。

  这本就是个小作坊,怀清也没把事情想得太过复杂,根据商议结果,当场就让怀谨写下契书。里正大伯高声念了一遍,确保大家都清楚明白后,大家伙逐个签字画押。

  “咱也是有作坊的人了!”夏兴国看着契书上鲜红的手印,仍有些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声音里满是激动与感慨。

  “这契书我写了十份,咱一家一份,另外一份我会拿去镇上衙门存档,都按了手印,兴国二伯您可以拿回家慢慢细看。”怀谨耐心解释道。

  “你小子,真有你的!”夏兴国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份契书,小心翼翼地折起来,放进怀里,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大字不识几个,不像大哥读了几年书,还能谋个里正当当。他和三弟一看到书就头疼,小时候没少被父亲用棍棒教训。

  那时候不懂得读书的好处,长大后才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成家分家后,他们兄弟俩和大哥家的差距愈发明显。

  虽说大哥这些年也没能培养出个读书人,但大哥家的几个孩子都上过私塾。尤其是老大怀山,精明干练,胸有城府,就从这次的事情便能看出一二,日后不管是当里正还是做掌柜,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如今有了作坊,家里慢慢就会富裕起来,儿子没读书的天赋,那就从孙子辈开始培养。这一切,还真得好好感谢兴南一家!

  若不是他们慷慨拿出卤肉方子,哪里会有大家的作坊?

  哪家的作坊能十两银子就占到半成的利润?

  这分明是兴南家在拿自家的利益补贴大伙。回去可得跟家里媳妇孩子好好讲讲,来作坊上工就是给自己家干活,还有工钱拿,可一定要尽心尽力。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夏兴国,其他几家心里也都差不多是这么想的。

  就拿赵家来说,他们家是卖豆腐的,也算是个家庭小作坊。可俗话说“天下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他们夫妻俩起早贪黑,磨豆腐、卖豆腐,一天下来也不过挣点辛苦钱,这十两银子还是他们存了将近十年才攒下来的。

  但这卤肉生意,虽然还没正式开始,可镇上明月楼的火爆大家都有目共睹。若不是生意太好,也不至于招来蔡癞子等人的觊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那可是别人眼红都得不到的卤肉方子,兴南家却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还让他们只出十两银子就能占半成股份,这简直就像是白送了他们一个能生银子的聚宝盆。

  这么一来,是不是过个几年,他们就有钱去府城看病,说不定还能生个一男半女,好给自己养老送终呢。

  赵四田自己倒不太在意有没有孩子,两人这么多年也过来了,可媳妇一直很在意别人背地里说他们是绝户。镇上的大夫也看过了,庙里的送子娘娘也拜过了,成婚十三年都没能生养,这早已经成了媳妇的一块心病。

  等这生意做起来,分了银子,他第一件事就是带媳妇去府城看病。不管以后能不能有孩子,老二家都是他们的大恩人。

  契书签好了,夏兴华就想着赶紧在村里找间屋子,把家伙什置办齐全,早点开始卤肉售卖。

  刘震山提议把村东头离夏家比较近的那户空屋租下来,那户人家前几年搬去了镇上,屋子是青砖结构,就算闲置了几年,打扫一下就能用,不需要大的修缮,正好能满足他们的急切需求。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都是小事了。夏兴华作为掌柜,一一吩咐几家回去准备相关事宜。等其他人都走远了,夏兴华却留了下来。

  “大伯,还有啥事吗?”怀清礼貌地问道。

  夏兴华脸上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那个,我还没当过账房,这账房的活儿……”

  怀清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心想也是他们考虑不周全,只想着里正大伯读过书,应该能胜任掌柜兼账房的职位,却没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问题。

  “大伯,这样吧,我明天弄出一份简易的账本,您就按照这个先一笔一笔地记账,每个月的总账和年底的总账以及分红,到时候我来处理。”怀清有条不紊地说道。

  日记账相对简单,里正大伯基本能够胜任。不过,要是以后作坊发展壮大了,还是得从外面请个专业账房才好。

  “行!就听清姐儿的。”夏兴华原本还想着让谨哥儿把账房的活分给别人,或者教教怀山这小子,可最终还是没说出口。他觉得怀山这孩子虽然精明,但沉稳不足,还得在身边多磨练磨练。

  几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外走。出了院门,却看见不远处一前一后驶来两辆马车。马车稳稳地在他们家门口停下,从车上先后下来两位中年人。

  于氏见状,满脸惊讶,脱口而出:“董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