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的王宫内,檀香与焦虑的气息交织弥漫。
年近七十的无忧王阿育坐在镶嵌着宝石的象牙王座上,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他的眉头拧成深深的沟壑,往日里炯炯有神的双眼此刻布满血丝。
他也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孔雀王朝在他的统领和治理之下,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周边国家,无不对孔雀王朝臣服,国土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他甚至一度认为,孔雀王朝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可如今,东方来了个更强大的国家,不仅盔甲兵器精良,更是有巫师随军破城,东边防御棉人的两座重城,基拉和达瓦城,接连被敌人迅速攻破。敌人更是大肆抓捕他的子民,连寺庙都被搜刮一空了。
面对这样的敌人,阿育王必须发兵抵抗,也必须救回他的子民。
可一想到敌人那五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还有能召唤 “天雷” 的巫师,他就觉得心口像压了块巨石。
想要对付这样强大的一支军队,就是举全国之兵,怕是也难有胜算,得全民皆兵才行。 而且就算最后能打赢这场战争,只怕国家也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了!遭到周围国家分食。
阿育王也不是没有想过去求和,可双方语言完全不通,见面不管说啥,最后都是以一场厮杀结束!(鳌拜故意的!)
阿育王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佛祖给自己的报应。
看着阿育王满面愁苦的模样,殿内的大臣们也都低着头,有的手指无意识地搓着官袍下摆,有的目光死死盯着地面的砖缝,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往日里议事时的争论声消失不见,只剩下压抑的沉默,连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终于,有一个大臣忍不住了,“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急切的颤音:“国王陛下,敌人来势凶猛,更是欲图亡我们的国,灭我们的民!双方语言不通,见面即厮杀,为今之计,也只有举全国之兵,全力抗击恶敌入侵!”
听到大臣的提议,阿育王摇了摇头:“敌人装备精良,更有强大的巫师随军作战,只怕举全国之兵也难抗衡!即使能胜,我国兵民也将死伤惨重。周边诸国,必然会趁机而动!”
闻言,大臣们顿时明白阿育王的意思了。
提议的大臣当即再次谏言:“国王陛下,我国可全民为兵,既能抵抗来犯恶敌,也能震慑防备周边诸国!”
阿育王点点头,示意大臣继续往下说。全民皆兵也是他的想法,但阿育王还是有所顾忌,全民皆兵后,谁又来从事生产。
“想要全民皆兵,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训练百姓!”大臣继续建议道:“臣建议,可先举全国之兵,抵抗敌人入侵的脚步,同时挑选出一批精锐士兵,分散到全国各地,训练十三到六十岁的子民,让子民们劳作之余参与训练。如此,就算前线损失巨大,也能随时补充兵员。”
阿育王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着王座扶手,眉头却依旧紧锁:“你说的办法,寡人也想过。可临时训练的农夫,能有多少战力?当年寡人平叛时,那些临时征召的士兵,一遇败绩就溃逃,若到时候用军法处置,怕是会逼得他们反戈;若不处置,军队只会更乱。”
大臣闻言,似乎早就想到解决办法了,当即说道:“那就要看,是以什么理由让他们当兵作战了,来犯恶敌想灭我们的国,亡我们的种,如此何愁子民们能不拼死作战!和敌人血战到底呢!”
阿育王的眼神亮了亮,可很快又黯淡下去:“你说的有道理,可边界的百姓…… 怕是会有更多人逃亡,到时候兵力没补上,人口倒先流失了。”
提议的大臣皱着眉,说道:“陛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臣能想到的,也仅能如此了!唯有击败恶敌,我们才能去考虑百姓流失的问题!”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阿育王望着殿外,仿佛能看到远方燃烧的城池,听到子民的哭喊。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疲惫,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罢了…… 就按你说的办!传寡人旨意:调四十万大军即刻赶赴东方前线,由将军阿罗憾统领,务必守住恒河防线;剩下的二十万士兵分赴各城邦,征召男丁训练,全民皆兵,准备与秦国恶敌誓死一战!余下兵力,防备诸国!”
“遵旨!” 大臣们齐齐跪倒在地,声音响亮,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沉重 —— 这场仗,注定艰难。
至于阿育王为什么不联合周边国家一同抵抗——首先,秦国进攻的只是孔雀王朝。
其次孔雀王朝在以往的扩张过程中,也没少和其他国家结仇。
最后,就算其他国家派兵前来相助,可又能派多少兵马过来,不过是象征性的派些兵马罢了。一个不好,反倒会被敌人从内部里应外合了!
——————————
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鳌拜正站在刚拿下的城邦城头,手里攥着羊皮地图,指尖点在恒河沿岸的据点上 —— 按照原计划,他本该在今日下令,让四十万大军分三路推进,一举拿下孔雀王朝东部的粮仓地带。
可城楼下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身披黄甲的秦军校尉翻身下马,双手高举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喊道:“陛下有旨!鳌拜接旨!”
鳌拜眉头一皱,连忙快步走下城头,对着圣旨跪地接旨。
听到校尉宣读: “放缓进攻、收缴棉花与棉籽、多抓俘虏充劳力” 的旨意时,鳌拜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也只能沉声应道:“臣鳌拜,遵旨!”
送走传旨校尉,鳌拜当即召集麾下将领,重新部署兵力:“留下十万兵马,继续守住已拿下的城池,防止孔雀王朝反扑;再分二十万兵马,一半去周边棉田收缴棉花,另一半去乡野抓捕百姓 —— 记住,棉花要连籽带絮都收,棉秆也别放过,说不定能当柴烧;抓到的百姓,男丁女丁都要,老弱能干活的也别丢,全押去后方运物资!剩下的十万兵马,随本将在占领区搜刮,凡秦国能用的,粮食、铁器、布料、家畜,哪怕是灶台上的铜锅,都给我搬空!”
将领们齐声领命,很快,清军如潮水般分散向占领区的各个角落。负责收棉花的士兵,扛着镰刀、背着布袋,钻进一片片棉田,不管是成熟的还是未成熟的,都被粗暴的摘下,装在一个筐里;连棉秆都被连根拔起,捆成捆扛走,只留下光秃秃的田地。
有百姓藏在棉田深处,想护住自家的棉絮,却被清军士兵揪出来,一顿鞭打后,连人带棉都押走。
负责搜刮物资的清军,更是把 “刮地三尺” 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闯进百姓家里,翻箱倒柜,粮食缸被刮得底朝天,铁器铺里的锤子、镰刀都被打包带走,甚至连百姓缝衣服的针线、做饭的铜锅都没放过。
被俘的孔雀王朝军民,成了运输物资的 “工具”。他们被粗麻绳串成一队,肩上扛着沉甸甸的粮食袋、棉花包,腰间还挂着铜锅、铁器,脚步稍慢,身后的清军士兵就会扬起牛皮鞭,狠狠抽在他们背上,留下一道道血痕。
占领区的百姓早已慌作一团。有的拖着孩子往山林里逃,躲在潮湿的山洞里,甚至都不敢生火,只能啃着野果充饥;
有的想往未被占领的城邦跑,却在半路遇到搜捕的清军,要么被抓去运物资,要么被当场斩杀。
就连还没被清军波及的城邦,听说 “东方来的军队会搬空家里所有东西,还会抓人当奴隶” 后,也纷纷拖家带口逃难 —— 路上挤满了背着包袱、牵着牛羊的百姓,有的老人走不动,就被家人放在木板车上,一路颠簸着往西逃。
短短几日,鳌拜的占领区就变得一片狼藉:棉田光秃秃的,百姓家里空无一人,只剩下被翻倒的桌椅、摔碎的陶罐;
路上满是清军押解俘虏的队伍,俘虏们的哭喊声、清军的呵斥声、马蹄声混在一起,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肃杀。
鳌拜站在城头,看着下方忙碌的清军和逃难的百姓,心里却没多少波澜 —— 对他来说,只要能完成陛下的旨意,为大秦带回足够的棉花、物资和劳力,这点 “混乱”,根本算不上什么。
年近七十的无忧王阿育坐在镶嵌着宝石的象牙王座上,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他的眉头拧成深深的沟壑,往日里炯炯有神的双眼此刻布满血丝。
他也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孔雀王朝在他的统领和治理之下,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周边国家,无不对孔雀王朝臣服,国土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他甚至一度认为,孔雀王朝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可如今,东方来了个更强大的国家,不仅盔甲兵器精良,更是有巫师随军破城,东边防御棉人的两座重城,基拉和达瓦城,接连被敌人迅速攻破。敌人更是大肆抓捕他的子民,连寺庙都被搜刮一空了。
面对这样的敌人,阿育王必须发兵抵抗,也必须救回他的子民。
可一想到敌人那五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还有能召唤 “天雷” 的巫师,他就觉得心口像压了块巨石。
想要对付这样强大的一支军队,就是举全国之兵,怕是也难有胜算,得全民皆兵才行。 而且就算最后能打赢这场战争,只怕国家也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了!遭到周围国家分食。
阿育王也不是没有想过去求和,可双方语言完全不通,见面不管说啥,最后都是以一场厮杀结束!(鳌拜故意的!)
阿育王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佛祖给自己的报应。
看着阿育王满面愁苦的模样,殿内的大臣们也都低着头,有的手指无意识地搓着官袍下摆,有的目光死死盯着地面的砖缝,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往日里议事时的争论声消失不见,只剩下压抑的沉默,连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终于,有一个大臣忍不住了,“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急切的颤音:“国王陛下,敌人来势凶猛,更是欲图亡我们的国,灭我们的民!双方语言不通,见面即厮杀,为今之计,也只有举全国之兵,全力抗击恶敌入侵!”
听到大臣的提议,阿育王摇了摇头:“敌人装备精良,更有强大的巫师随军作战,只怕举全国之兵也难抗衡!即使能胜,我国兵民也将死伤惨重。周边诸国,必然会趁机而动!”
闻言,大臣们顿时明白阿育王的意思了。
提议的大臣当即再次谏言:“国王陛下,我国可全民为兵,既能抵抗来犯恶敌,也能震慑防备周边诸国!”
阿育王点点头,示意大臣继续往下说。全民皆兵也是他的想法,但阿育王还是有所顾忌,全民皆兵后,谁又来从事生产。
“想要全民皆兵,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训练百姓!”大臣继续建议道:“臣建议,可先举全国之兵,抵抗敌人入侵的脚步,同时挑选出一批精锐士兵,分散到全国各地,训练十三到六十岁的子民,让子民们劳作之余参与训练。如此,就算前线损失巨大,也能随时补充兵员。”
阿育王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着王座扶手,眉头却依旧紧锁:“你说的办法,寡人也想过。可临时训练的农夫,能有多少战力?当年寡人平叛时,那些临时征召的士兵,一遇败绩就溃逃,若到时候用军法处置,怕是会逼得他们反戈;若不处置,军队只会更乱。”
大臣闻言,似乎早就想到解决办法了,当即说道:“那就要看,是以什么理由让他们当兵作战了,来犯恶敌想灭我们的国,亡我们的种,如此何愁子民们能不拼死作战!和敌人血战到底呢!”
阿育王的眼神亮了亮,可很快又黯淡下去:“你说的有道理,可边界的百姓…… 怕是会有更多人逃亡,到时候兵力没补上,人口倒先流失了。”
提议的大臣皱着眉,说道:“陛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臣能想到的,也仅能如此了!唯有击败恶敌,我们才能去考虑百姓流失的问题!”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阿育王望着殿外,仿佛能看到远方燃烧的城池,听到子民的哭喊。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疲惫,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罢了…… 就按你说的办!传寡人旨意:调四十万大军即刻赶赴东方前线,由将军阿罗憾统领,务必守住恒河防线;剩下的二十万士兵分赴各城邦,征召男丁训练,全民皆兵,准备与秦国恶敌誓死一战!余下兵力,防备诸国!”
“遵旨!” 大臣们齐齐跪倒在地,声音响亮,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沉重 —— 这场仗,注定艰难。
至于阿育王为什么不联合周边国家一同抵抗——首先,秦国进攻的只是孔雀王朝。
其次孔雀王朝在以往的扩张过程中,也没少和其他国家结仇。
最后,就算其他国家派兵前来相助,可又能派多少兵马过来,不过是象征性的派些兵马罢了。一个不好,反倒会被敌人从内部里应外合了!
——————————
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鳌拜正站在刚拿下的城邦城头,手里攥着羊皮地图,指尖点在恒河沿岸的据点上 —— 按照原计划,他本该在今日下令,让四十万大军分三路推进,一举拿下孔雀王朝东部的粮仓地带。
可城楼下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身披黄甲的秦军校尉翻身下马,双手高举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喊道:“陛下有旨!鳌拜接旨!”
鳌拜眉头一皱,连忙快步走下城头,对着圣旨跪地接旨。
听到校尉宣读: “放缓进攻、收缴棉花与棉籽、多抓俘虏充劳力” 的旨意时,鳌拜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也只能沉声应道:“臣鳌拜,遵旨!”
送走传旨校尉,鳌拜当即召集麾下将领,重新部署兵力:“留下十万兵马,继续守住已拿下的城池,防止孔雀王朝反扑;再分二十万兵马,一半去周边棉田收缴棉花,另一半去乡野抓捕百姓 —— 记住,棉花要连籽带絮都收,棉秆也别放过,说不定能当柴烧;抓到的百姓,男丁女丁都要,老弱能干活的也别丢,全押去后方运物资!剩下的十万兵马,随本将在占领区搜刮,凡秦国能用的,粮食、铁器、布料、家畜,哪怕是灶台上的铜锅,都给我搬空!”
将领们齐声领命,很快,清军如潮水般分散向占领区的各个角落。负责收棉花的士兵,扛着镰刀、背着布袋,钻进一片片棉田,不管是成熟的还是未成熟的,都被粗暴的摘下,装在一个筐里;连棉秆都被连根拔起,捆成捆扛走,只留下光秃秃的田地。
有百姓藏在棉田深处,想护住自家的棉絮,却被清军士兵揪出来,一顿鞭打后,连人带棉都押走。
负责搜刮物资的清军,更是把 “刮地三尺” 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闯进百姓家里,翻箱倒柜,粮食缸被刮得底朝天,铁器铺里的锤子、镰刀都被打包带走,甚至连百姓缝衣服的针线、做饭的铜锅都没放过。
被俘的孔雀王朝军民,成了运输物资的 “工具”。他们被粗麻绳串成一队,肩上扛着沉甸甸的粮食袋、棉花包,腰间还挂着铜锅、铁器,脚步稍慢,身后的清军士兵就会扬起牛皮鞭,狠狠抽在他们背上,留下一道道血痕。
占领区的百姓早已慌作一团。有的拖着孩子往山林里逃,躲在潮湿的山洞里,甚至都不敢生火,只能啃着野果充饥;
有的想往未被占领的城邦跑,却在半路遇到搜捕的清军,要么被抓去运物资,要么被当场斩杀。
就连还没被清军波及的城邦,听说 “东方来的军队会搬空家里所有东西,还会抓人当奴隶” 后,也纷纷拖家带口逃难 —— 路上挤满了背着包袱、牵着牛羊的百姓,有的老人走不动,就被家人放在木板车上,一路颠簸着往西逃。
短短几日,鳌拜的占领区就变得一片狼藉:棉田光秃秃的,百姓家里空无一人,只剩下被翻倒的桌椅、摔碎的陶罐;
路上满是清军押解俘虏的队伍,俘虏们的哭喊声、清军的呵斥声、马蹄声混在一起,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肃杀。
鳌拜站在城头,看着下方忙碌的清军和逃难的百姓,心里却没多少波澜 —— 对他来说,只要能完成陛下的旨意,为大秦带回足够的棉花、物资和劳力,这点 “混乱”,根本算不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