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终极筹码-《女将男兵》

  西兀如果一次性调兵太多,前线兵力锐减,东兀大军可能趁机反扑,原本的对峙优势会瞬间转为溃败风险。

  会直接导致西兀在东兀的战果尽失,甚至可能大败,他需要保留足够兵力维持在东兀的压力。

  乌狼城被围后,西兀帝收到的情报是“北焰军围而不攻”,而非“全力攻城,城防已破”。

  这让他觉得乌狼城还能撑一阵,派一小股援军足以缓解压力,甚至认为北焰军只是虚张声势,目的是想逼西兀撤军。

  他判断这是一次“围魏救赵”的牵制性行动,一支快速骑兵部队足以应付,这支骑兵援军只要能抵达乌狼城即可。

  北焰军见西兀果真中了围魏救赵之计,目的达成,随便打两下也就撤了。

  因此,西兀帝派了一万五千骑兵救援后方,结果,半路就中了北焰军的埋伏,全灭了。

  当援军被全灭的消息传回来时,西兀帝的震惊可想而知,自己判断失误了。

  围攻乌狼城的绝非一般的军队,而是北焰军绝对主力,且指挥官极其擅长野战和歼灭战。

  此时,乌狼城已“岌岌可危”。

  如果失守,将不仅是领土损失,更是对西兀国力和他个人威望的致命打击。

  他必须投入更有份量的力量,救下乌狼部。

  西兀帝只能从东兀前线抽调两万人,这是目前能调动的最大上限,剩下的不能动,因为东兀战场他不会放弃。

  他想,两万生力军加上可能从乌狼城溃退的残兵,或许能稳住战线,甚至反败为胜。

  岂料,这第二波两万援军,又被北焰军吃了个干净。

  西兀帝气的差点吐血。

  身为帝王,冷静下来之后,很快就看清了问题所在。

  是他做了蠢事,犯了一个经典的军事错误——添油战术。

  是他贪心了,既想保住东兀的战果,又想解救国内的危机,结果两头落空。

  是他判断失误,低估了北焰军,导致他将宝贵的兵力分批投入,给了北焰军围点打援,各个击破,不断消耗西兀军力的绝佳机会。

  西兀帝后悔万分,若是当时一次性派出三万五的兵马,何至于面对如今的局势。

  正当西兀帝懊恼之际,东兀兵马大动,反扑西兀军。

  西兀四万五对东兀六万,打的非常吃力,且东兀还有四万兵马在路上,一旦这四万援军赶到,局势将全面反转,东兀打西兀将是碾压式的胜利。

  迫于前线和后线的双重压力,西兀帝是要一统大兀,不是要和东兀决一死战。

  作为帝王,本能的要给自己留个退路,底牌不能全打没了,只要西兀的军队还在,就还有再打回来的机会。

  于是,西兀帝决定全线撤兵西兀,同时绑走了东兀帝和皇后所出的两个皇子。

  收到西兀军撤兵消息的陆文铮,率北焰军立刻撤回三门关,而被围多日的乌狼部,为了营造拼死反抗的假象,乌木兮主动受伤,一个看着很严重,但未伤筋骨的重伤。

  西兀帝本来是打算把皇后也带走的,但皇后被她的亲信藏了起来,一时找不到,他也没用全力去找,就此作罢。

  西兀帝并非“放过”,而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战略决策。

  他决定不再花费宝贵的时间和兵力去搜寻皇后,有四个原因:

  其一,时间成本与军事风险过高。

  东兀援军即将合围,每多停留一刻,西兀主力全军覆没的风险就增加一分,为了搜寻一个被严密隐藏的皇后,而耽误全军撤退的时机,是致命的军事错误。

  这样的错误他刚犯过一次,不能再犯了。

  其二,皇后独特的政治身份。

  皇后不仅是东兀的一国之母,更是大夏的长公主,掳走她,与掳走东兀皇子性质完全不同。

  对东兀来说,掳走皇后是国耻,但东兀首要目标是救回皇帝和皇子,皇后的优先级会相对靠后。

  对大夏来说,东兀政变长公主被困,和西兀掳走长公主,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国长公主被掳,是对大夏最直接、最顶级的挑衅。

  这不再是西兀与东兀的战争,会立刻将大夏拖入一场必须死战到底的全面战争。

  西兀帝的目标是“一统大兀”,而不是同时与东兀、大夏两个大国开战。

  他需要时间消化战果和处理内部问题,绝不能给大夏一个立刻倾全国之力来复仇的完美借口。

  所以,留下皇后,就等于留下一个与大夏之间的缓冲利器。

  大夏会因长公主安全而稍缓怒火,其军事干预的紧迫性会降低,西兀帝因此获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时间。

  其三,手里人质的筹码已经足够。

  西兀帝手里有东兀皇帝和两个嫡出皇子,这已经是王炸级别的政治筹码,皇帝是现政权的象征,皇子是政权的未来。

  拥有他们,就几乎等于控制了东兀未来的政治走向。

  皇后的价值虽然巨大,但相对于皇帝和皇子而言,在控制东兀这个目标上,并非不可替代。

  现有的筹码已经足够丰厚,没必要为了锦上添花而冒巨大的军事和政治风险。

  其四,故意留下的招降筹码。

  西兀帝的终极目标是一统大兀,放过皇后,可传递“西兀并非滥杀无辜,只针对权力核心”的信号,减少东兀民众对西兀的仇恨,有利于对东兀的统治。

  未来西兀若想收服东兀旧臣,放过皇后这一件事,就可成为招降筹码。

  会让东兀旧臣觉得“西兀帝有容人之量,投降后家人安全可保”,降低一统过程中的抵抗阻力。

  帝王的算计,从来不止于眼前的胜负。

  他握有东兀皇帝和皇子,则意味着他虽然输掉了一场战役,但却拥有了赢得整个战争,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终极筹码。

  接下来的博弈,将从明面上的军事冲突,转入更复杂、更凶险的政治暗战,西兀帝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

  首先,有了安全撤退的“人质盾牌”。

  追击的东兀军队必将投鼠忌器,西兀帝可以公然以他们的安全为要挟,命令东兀军队不得过分紧逼,否则就“玉石俱焚”。

  这为他主力部队的安全撤离提供了最强大的保障。

  其次,可以操控东兀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