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这天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节点。
离上次回北村老家一个星期了。这中间下了场小雪,气温越来越低,四九城的胡同里的风打着旋儿,卷着枯叶,把寒意往人骨头缝里钻。
屋檐下有少许的冰棱子,时不时“咔嚓”一声砸在青石板上,惊得在胡同口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直缩脖子。
11月的头一天,天还没大亮,刘平寇就穿上了薄棉袄,这个年代棉袄是分薄和厚两种的,不像后世有保暖内衣和羽绒服。
为了行动方便天不算太冷都是穿薄棉袄,有个别例外的就是太懒的人,自己不做又没钱买成品。
刘平寇揣着户口本就往街道办走去。他特意在新棉袄外头套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为了就是不显眼。
走到西砖胡同口时,老赵家的煤球炉子正冒黑烟,“平寇啊!听说今儿办票证?”
老赵媳妇探出半个身子,裹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帮我瞅瞅,要是人多的我今天先不去了,家里粮食还够吃几天的,不想去排队等,家里的棉衣还没赶制出来呢,这马上天就更冷了!”
街道办外的灰砖墙上,新刷的标语还带着潮气——“节俭节约,反对浪费”。
院里早排起了长队,穿棉袄儿的、戴狗皮帽子的,挤得跟什么是的。
刘平寇老远就瞧见了江洋,他那粗壮魁梧的身形在人群里格外显眼,正踮着脚往里面张望。
“老二”刘平寇喊了一嗓子。江洋扭过头,露出一口大白牙:“嘿!可算盼着你了,这天儿,冻死个人,你带热水了吗,给我喝点!”
“今天出门早忘带个水瓶出来了,排了半天对又冷又渴的!”江洋接着说“那俩货也在里面了”
俩人凑到一块儿,和郭祥、佟东也碰上了头。刘平寇正好带着军用水壶呢,就想到人会多得排队,自己准备了茶水。
几个把兄弟站在一块儿,刚聊了两句厂里新到的机床。
就被后头的老太太打断了。拄个拐棍的老太太后头跟着个梳羊角辫的小女孩,抱着个铁皮饼干盒,“我家丫头发烧三天了,家里刚断了粮食,让我先换吧!”
人群自动让开条缝,刘平寇瞅见饼干盒上歪歪扭扭写着“救急”俩字。差点看错成“救命”一想这是来办粮食票证的,不可能拐卖孩子。
好不容易轮到刘平寇办手续,窗口里的工作人员老丁他还认识,老丁戴着套袖,眼镜腿用绳子系在脖子上。
“刘同志,你家这定量算多的了。你和你那些兄弟,每人38市斤,你媳妇林淼32市斤,你大妹28斤,俩双胞胎妹妹每人22斤。就对是够吃的,不过也得省着点。”说着从铁皮文件柜里抽出张嘎嘎新的纸,“这是粗粮细粮搭配表,下月起红薯干也算粗粮配额。”
刘平寇接过证,听见隔壁窗口的大嫂哽咽的说:“俺家五口人,才给这点儿油票?俺男人在钢厂干活,不多吃点油水咋有力气?”
刘平寇可不指望那点定量,空间里花生油都有千八百斤,这还是他没时间弄的情况下。
出了街道办拿着刚办好的票证,几个兄弟往粮店走。
路过国营照相馆,橱窗里的结婚照蒙着层灰,照片里的新人穿着崭新的列宁装,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
刘平寇和媳妇停下脚步看了一下,刘平寇:“有时间补个好看的婚纱照。”
“不了,只要有你在身边,拍的所有照片都是婚纱照。”林淼很知足的说道。
突然,街角传来争吵声。戴红袖章的街道积极分子正拽着个穿长袍的老头:“王掌柜,都说了不准私囤粮食,你这些粮食时怎么回事!”老头急得直拍大腿:“冤枉啊!我是摆摊卖早点的,没细粮生意怎么做…”
粮店门口的队伍拐了三个弯,前头的人踮脚张望:“听说米缸见底的都能领救济粮票?”
“拉倒吧,那得居委会开证明,门槛高着呢!”江洋媳妇张娇风风火火挤过来。
鬓角还冒着汗着急的说:“平寇,帮我看看购粮证上这是多少斤”她掏出张发黄的纸,“别一会让弄错了。”
刘平寇凑近一瞧,果然盖的红戳挡住了一点点数字,正要说话呢,粮店的铁门“哗啦”拉开,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告诉了张娇,她是32斤,细粮只有15斤这比例不少了。
告诉完张娇刘平寇领好全家的梁,扛着两袋粮食往家走时,日头都快到头顶了。
路过法源寺厚街时,看到新开了家供销社,玻璃柜里摆着花花绿绿的搪瓷缸,柜台上贴着张告示《粮食凭票购买》。
刘平寇刚进家门,林淼就递来搪瓷缸,里头泡着红糖姜茶:“快暖暖,东边李婶儿说今儿煤球厂限量供应,一会别忘了去买。”
把领来的粮食放进厨房里,粗粮、杂粮堆在了明面上。
刘平寇挽起袖子淘米,林淼在一旁剥白菜帮子:“平夷的复读的书还差一本,你有时间去书店看看,或给钱让他自己买”
正说着话呢,外头传来双胞胎的打闹声。平韵举着半块硬糖进来:“嫂子!平清把我掉在地上的糖捡起来吃了!”
平清舔着手指嘿嘿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再说了我凭本事捡到的,为什么不吃!”
这时候掉在地上的吃食,只要把粘上的灰和土弄掉,就可以吃了。
饭桌上,二合面窝窝头冒着热气,玉米碴粥稀得能照见人影。
大妹平夷盯着碗发呆,筷子在粥里搅了又搅。
“想啥呢?”刘平寇夹了块腌萝卜放进她碗里。“学校说要组织学生去帮扫盲班,我……”平夷咬着嘴唇,“我想去当志愿者,可复读的事儿……”
话没说完,平清就拍桌子:“去,你去后我肯定不和平韵吵架了!”
平韵赶紧把自己碗里的窝头吃完:“我也不吵了,你放心吧”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照在四合院,刘平寇招呼着一家人出门。下午什么事也不干,就是陪媳妇散心。
广安门大街上,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路边的小人书摊围满了孩子。
路过副食店,林淼往里头张望了一眼,玻璃罐里的糖果只有几样。“等过年,多买些奶糖和酥糖。”她轻声说。
拐进琉璃厂西街时,人群突然热闹起来。穿中山装的知识分子、戴瓜皮帽的老先生,都往一处院子里挤。
刘平寇踮脚一瞧,门楣上挂着“齐白石门人画展”的横幅。
林淼眼睛一亮,却往后退了半步:“看看就行,听说要收门票。”
平清眼尖,瞅见院里白发苍苍的画家正在泼墨:“哥!那老先生画的虾跟活的似的!”
刘平寇不听劝的掏出兜里的零钱:“来五张票!”进了院子,墨香混着熏香味扑面而来。
画家正在画雪景四合院,笔尖蘸着彩墨,轻轻一甩,宣纸上就落满了“梅花”。
刘平寇伸着脸凑过去:“老先生,能不能…给俺也画一幅?俺媳妇喜欢字画。”
画家抬头打量他一眼,突然笑了:“工人同志要画,也得收钱!”
暮色渐浓时,一家人抱着卷轴往回走。
平韵把画举得高高的:“以后咱家墙上也有大作啦!”林淼轻轻摸着画轴,眼角泛着泪光。
这是她俩的肖像画,还画的全身,真是栩栩如生啊,这画画还得是国画。
毛笔三两下就勾勒出人物的特点,那神韵那真假难辨的画像。
那天有时间一定表好在挂床头,就当结婚照了。
因为高兴晚饭是刘平寇做的,在厨房忙了一个小时,做了四菜一汤,蒸的米饭。
吃过饭赶紧休息了,明天还要早起上班呢。
离上次回北村老家一个星期了。这中间下了场小雪,气温越来越低,四九城的胡同里的风打着旋儿,卷着枯叶,把寒意往人骨头缝里钻。
屋檐下有少许的冰棱子,时不时“咔嚓”一声砸在青石板上,惊得在胡同口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直缩脖子。
11月的头一天,天还没大亮,刘平寇就穿上了薄棉袄,这个年代棉袄是分薄和厚两种的,不像后世有保暖内衣和羽绒服。
为了行动方便天不算太冷都是穿薄棉袄,有个别例外的就是太懒的人,自己不做又没钱买成品。
刘平寇揣着户口本就往街道办走去。他特意在新棉袄外头套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为了就是不显眼。
走到西砖胡同口时,老赵家的煤球炉子正冒黑烟,“平寇啊!听说今儿办票证?”
老赵媳妇探出半个身子,裹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帮我瞅瞅,要是人多的我今天先不去了,家里粮食还够吃几天的,不想去排队等,家里的棉衣还没赶制出来呢,这马上天就更冷了!”
街道办外的灰砖墙上,新刷的标语还带着潮气——“节俭节约,反对浪费”。
院里早排起了长队,穿棉袄儿的、戴狗皮帽子的,挤得跟什么是的。
刘平寇老远就瞧见了江洋,他那粗壮魁梧的身形在人群里格外显眼,正踮着脚往里面张望。
“老二”刘平寇喊了一嗓子。江洋扭过头,露出一口大白牙:“嘿!可算盼着你了,这天儿,冻死个人,你带热水了吗,给我喝点!”
“今天出门早忘带个水瓶出来了,排了半天对又冷又渴的!”江洋接着说“那俩货也在里面了”
俩人凑到一块儿,和郭祥、佟东也碰上了头。刘平寇正好带着军用水壶呢,就想到人会多得排队,自己准备了茶水。
几个把兄弟站在一块儿,刚聊了两句厂里新到的机床。
就被后头的老太太打断了。拄个拐棍的老太太后头跟着个梳羊角辫的小女孩,抱着个铁皮饼干盒,“我家丫头发烧三天了,家里刚断了粮食,让我先换吧!”
人群自动让开条缝,刘平寇瞅见饼干盒上歪歪扭扭写着“救急”俩字。差点看错成“救命”一想这是来办粮食票证的,不可能拐卖孩子。
好不容易轮到刘平寇办手续,窗口里的工作人员老丁他还认识,老丁戴着套袖,眼镜腿用绳子系在脖子上。
“刘同志,你家这定量算多的了。你和你那些兄弟,每人38市斤,你媳妇林淼32市斤,你大妹28斤,俩双胞胎妹妹每人22斤。就对是够吃的,不过也得省着点。”说着从铁皮文件柜里抽出张嘎嘎新的纸,“这是粗粮细粮搭配表,下月起红薯干也算粗粮配额。”
刘平寇接过证,听见隔壁窗口的大嫂哽咽的说:“俺家五口人,才给这点儿油票?俺男人在钢厂干活,不多吃点油水咋有力气?”
刘平寇可不指望那点定量,空间里花生油都有千八百斤,这还是他没时间弄的情况下。
出了街道办拿着刚办好的票证,几个兄弟往粮店走。
路过国营照相馆,橱窗里的结婚照蒙着层灰,照片里的新人穿着崭新的列宁装,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
刘平寇和媳妇停下脚步看了一下,刘平寇:“有时间补个好看的婚纱照。”
“不了,只要有你在身边,拍的所有照片都是婚纱照。”林淼很知足的说道。
突然,街角传来争吵声。戴红袖章的街道积极分子正拽着个穿长袍的老头:“王掌柜,都说了不准私囤粮食,你这些粮食时怎么回事!”老头急得直拍大腿:“冤枉啊!我是摆摊卖早点的,没细粮生意怎么做…”
粮店门口的队伍拐了三个弯,前头的人踮脚张望:“听说米缸见底的都能领救济粮票?”
“拉倒吧,那得居委会开证明,门槛高着呢!”江洋媳妇张娇风风火火挤过来。
鬓角还冒着汗着急的说:“平寇,帮我看看购粮证上这是多少斤”她掏出张发黄的纸,“别一会让弄错了。”
刘平寇凑近一瞧,果然盖的红戳挡住了一点点数字,正要说话呢,粮店的铁门“哗啦”拉开,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告诉了张娇,她是32斤,细粮只有15斤这比例不少了。
告诉完张娇刘平寇领好全家的梁,扛着两袋粮食往家走时,日头都快到头顶了。
路过法源寺厚街时,看到新开了家供销社,玻璃柜里摆着花花绿绿的搪瓷缸,柜台上贴着张告示《粮食凭票购买》。
刘平寇刚进家门,林淼就递来搪瓷缸,里头泡着红糖姜茶:“快暖暖,东边李婶儿说今儿煤球厂限量供应,一会别忘了去买。”
把领来的粮食放进厨房里,粗粮、杂粮堆在了明面上。
刘平寇挽起袖子淘米,林淼在一旁剥白菜帮子:“平夷的复读的书还差一本,你有时间去书店看看,或给钱让他自己买”
正说着话呢,外头传来双胞胎的打闹声。平韵举着半块硬糖进来:“嫂子!平清把我掉在地上的糖捡起来吃了!”
平清舔着手指嘿嘿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再说了我凭本事捡到的,为什么不吃!”
这时候掉在地上的吃食,只要把粘上的灰和土弄掉,就可以吃了。
饭桌上,二合面窝窝头冒着热气,玉米碴粥稀得能照见人影。
大妹平夷盯着碗发呆,筷子在粥里搅了又搅。
“想啥呢?”刘平寇夹了块腌萝卜放进她碗里。“学校说要组织学生去帮扫盲班,我……”平夷咬着嘴唇,“我想去当志愿者,可复读的事儿……”
话没说完,平清就拍桌子:“去,你去后我肯定不和平韵吵架了!”
平韵赶紧把自己碗里的窝头吃完:“我也不吵了,你放心吧”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照在四合院,刘平寇招呼着一家人出门。下午什么事也不干,就是陪媳妇散心。
广安门大街上,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路边的小人书摊围满了孩子。
路过副食店,林淼往里头张望了一眼,玻璃罐里的糖果只有几样。“等过年,多买些奶糖和酥糖。”她轻声说。
拐进琉璃厂西街时,人群突然热闹起来。穿中山装的知识分子、戴瓜皮帽的老先生,都往一处院子里挤。
刘平寇踮脚一瞧,门楣上挂着“齐白石门人画展”的横幅。
林淼眼睛一亮,却往后退了半步:“看看就行,听说要收门票。”
平清眼尖,瞅见院里白发苍苍的画家正在泼墨:“哥!那老先生画的虾跟活的似的!”
刘平寇不听劝的掏出兜里的零钱:“来五张票!”进了院子,墨香混着熏香味扑面而来。
画家正在画雪景四合院,笔尖蘸着彩墨,轻轻一甩,宣纸上就落满了“梅花”。
刘平寇伸着脸凑过去:“老先生,能不能…给俺也画一幅?俺媳妇喜欢字画。”
画家抬头打量他一眼,突然笑了:“工人同志要画,也得收钱!”
暮色渐浓时,一家人抱着卷轴往回走。
平韵把画举得高高的:“以后咱家墙上也有大作啦!”林淼轻轻摸着画轴,眼角泛着泪光。
这是她俩的肖像画,还画的全身,真是栩栩如生啊,这画画还得是国画。
毛笔三两下就勾勒出人物的特点,那神韵那真假难辨的画像。
那天有时间一定表好在挂床头,就当结婚照了。
因为高兴晚饭是刘平寇做的,在厨房忙了一个小时,做了四菜一汤,蒸的米饭。
吃过饭赶紧休息了,明天还要早起上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