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海市东南隅的临海崖壁,是本地渔民口中的“望归角”。百年灯塔就矗立在崖壁最高处,塔身斑驳的白漆下藏着无数海风啃噬的裂纹,远远望去像一截被时光遗忘的鱼骨。顶端的玻璃舱罩常年蒙着层灰蓝雾汽,只有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雾气时,才会折射出碎银般的光,洒在崖下翻涌的墨色浪涛上。
浪涛拍岸的声音裹着咸腥,砸在布满青苔的礁石上,溅起的水花沾在灯塔底座,凉得能渗进骨缝。清晨六点,东边海平面压着的厚重铅云还没散开,几只海鸥的白翅在灰幕里划出转瞬即逝的线,又迅速消失在雾中——渔民都说,这样的天,是海在“闹脾气”,最好别出海。
壤驷黻背着帆布工具包踏上崖路时,包带已经把肩膀磨出了红痕。包里除了新换的雾笛零件,还躺着两样重要东西:祖父传下的铜制哨子,以及丈夫林砚秋失踪前最后一本考古日志。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色工装外套,袖口别着枚褪色的牡丹徽章——那是林砚秋用考古队遗址里挖出来的铜片,在篝火边一点点敲出来的,边缘还留着不规则的锤痕。
头发在脑后挽成松松的髻,几缕碎发被海风粘在额角,露出的眉毛始终皱着。她的目光没像往常一样先看灯塔顶端的雾笛,而是死死盯着门口那滩不寻常的湿痕。
“不对劲。”她蹲下身,指尖刚碰到那滩水,就猛地缩了回来。不是海水的咸涩,倒带着股铁锈混着机油的味道。昨晚她离开时,特意把门口的橡胶防滑垫铺得严丝合缝,现在垫子却歪在一边,边缘还勾着根黑色的粗线——是工业工装裤上特有的加固缝线,她在林砚秋的考古队工作服上见过无数次。
更让她心沉的是,防滑垫下的水泥地缝里,还嵌着半枚黄铜纽扣,上面刻着个模糊的“潮”字。
壤驷黻的指尖攥得发白。这个“潮”字,她太熟悉了。林砚秋的日志里反复提到过一个人——“牡丹号”大副周海潮,当年和考古船一起失踪,官方记录说他葬身风暴,可林砚秋在日志最后一页写过:“周海潮的纽扣,不该出现在这里。”
这里,指的是哪里?当时她没看懂,现在看着这枚纽扣,心脏突然像被浪头攥住,闷得发疼。
正琢磨着,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了三下,是公西?发来的消息。没有多余的话,只有四个字和一张照片:“渔婆遗物,速看。”
照片里是个黑色的旧书包,边角磨得发白,上面缝着个歪歪扭扭的“海”字——是渔婆收养的孤儿大海的书包。三天前,认亲后不久的渔婆病逝,临终前攥着这个书包,对守在床边的公西?说:“这里面有能帮到灯塔的东西,等雾散了,交给壤驷姑娘。”
壤驷黻昨天本来要去取,可公西?临时被汽修店的急事叫走——她店里最老的客户,也就是镜海市文物局的老局长,突然说自己珍藏的一把唐代铜锁不见了,非要她去帮忙看监控。两人约定好,今天一早公西?把书包送过来。
她刚要给公西?回消息,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不是海浪的节奏,是硬底皮鞋踩在碎石路上的“咔嗒”声,每一步都透着刻意的慢,像是在故意制造压迫感。
壤驷黻的手顿在手机屏幕上,指尖悄悄摸进工具包,触到了铜哨子的冰凉。她没回头,余光透过灯塔底座的青苔缝隙,瞥见来人穿着深灰色风衣,领口立得很高,遮住了大半张脸,只有下巴上的胡茬清晰可见——是上周在化工厂旧址外跟踪她的那个男人!
上次她去化工厂查“牡丹号”的旧档案,就发现这人鬼鬼祟祟地跟在后面,还对着她的背影拍了照片。当时她以为是记者,没太在意,现在想来,对方的目标恐怕从一开始就是她。
“壤驷女士,”男人的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沙哑得让人难受,“听说你在找三十年前的‘牡丹号’沉船?”
壤驷黻猛地回头,铜哨子在掌心攥得发烫。“牡丹号”是林砚秋当年乘坐的考古船,官方记录说它在1994年7月12日的风暴中沉没,可林砚秋的日志里清楚记着,船失踪前最后坐标,就在这灯塔东南二十海里处,而且“当时晴空万里,无任何风暴迹象”。
“你是谁?”她退后半步,后背抵住灯塔冰凉的石壁,目光飞快扫过男人的风衣口袋——那里鼓着个硬邦邦的东西,形状像扳手,却比普通扳手更长更尖,像是被磨过的凶器。
男人笑了,露出两颗发黄的牙,牙缝里还沾着点黑色的东西。“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你丈夫的‘真正’死因。”他往前凑了一步,海风把他的风衣吹得猎猎响,衣摆下露出半截黑色的工装裤,和防滑垫上勾着的线一模一样,“他不是死于风暴,是被人推下海的。”
壤驷黻的心脏像被重锤砸中,猛地沉了下去。她想起林砚秋日志最后一页的字迹,歪歪扭扭的“牡丹开了”,当时她以为是指墓里出土的牡丹花纹银盒,现在看着男人风衣下的工装裤,突然冒出个可怕的念头:或许“牡丹开了”不是指花纹,而是指人?
“证据呢?”她强压着声音里的颤抖,手悄悄摸向工具包里的铁扳手——那是她用来修雾笛的,实心铁制,分量够重,“没有证据,我不会信你。”
男人从风衣内袋里掏出个牛皮本,封面印着褪色的船锚图案,边角已经磨得起毛。“这是‘牡丹号’大副周海潮的日记,”他晃了晃本子,牛皮纸的声音在海风里格外清晰,“里面写着,你丈夫发现了船上的‘秘密’,所以被灭口了。”
壤驷黻的视线死死钉在那个本子上。周海潮的名字,她在林砚秋的日志里见过无数次,日志里说周海潮“为人贪婪,总盯着墓里的文物”,还说他“有个习惯,
浪涛拍岸的声音裹着咸腥,砸在布满青苔的礁石上,溅起的水花沾在灯塔底座,凉得能渗进骨缝。清晨六点,东边海平面压着的厚重铅云还没散开,几只海鸥的白翅在灰幕里划出转瞬即逝的线,又迅速消失在雾中——渔民都说,这样的天,是海在“闹脾气”,最好别出海。
壤驷黻背着帆布工具包踏上崖路时,包带已经把肩膀磨出了红痕。包里除了新换的雾笛零件,还躺着两样重要东西:祖父传下的铜制哨子,以及丈夫林砚秋失踪前最后一本考古日志。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色工装外套,袖口别着枚褪色的牡丹徽章——那是林砚秋用考古队遗址里挖出来的铜片,在篝火边一点点敲出来的,边缘还留着不规则的锤痕。
头发在脑后挽成松松的髻,几缕碎发被海风粘在额角,露出的眉毛始终皱着。她的目光没像往常一样先看灯塔顶端的雾笛,而是死死盯着门口那滩不寻常的湿痕。
“不对劲。”她蹲下身,指尖刚碰到那滩水,就猛地缩了回来。不是海水的咸涩,倒带着股铁锈混着机油的味道。昨晚她离开时,特意把门口的橡胶防滑垫铺得严丝合缝,现在垫子却歪在一边,边缘还勾着根黑色的粗线——是工业工装裤上特有的加固缝线,她在林砚秋的考古队工作服上见过无数次。
更让她心沉的是,防滑垫下的水泥地缝里,还嵌着半枚黄铜纽扣,上面刻着个模糊的“潮”字。
壤驷黻的指尖攥得发白。这个“潮”字,她太熟悉了。林砚秋的日志里反复提到过一个人——“牡丹号”大副周海潮,当年和考古船一起失踪,官方记录说他葬身风暴,可林砚秋在日志最后一页写过:“周海潮的纽扣,不该出现在这里。”
这里,指的是哪里?当时她没看懂,现在看着这枚纽扣,心脏突然像被浪头攥住,闷得发疼。
正琢磨着,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了三下,是公西?发来的消息。没有多余的话,只有四个字和一张照片:“渔婆遗物,速看。”
照片里是个黑色的旧书包,边角磨得发白,上面缝着个歪歪扭扭的“海”字——是渔婆收养的孤儿大海的书包。三天前,认亲后不久的渔婆病逝,临终前攥着这个书包,对守在床边的公西?说:“这里面有能帮到灯塔的东西,等雾散了,交给壤驷姑娘。”
壤驷黻昨天本来要去取,可公西?临时被汽修店的急事叫走——她店里最老的客户,也就是镜海市文物局的老局长,突然说自己珍藏的一把唐代铜锁不见了,非要她去帮忙看监控。两人约定好,今天一早公西?把书包送过来。
她刚要给公西?回消息,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不是海浪的节奏,是硬底皮鞋踩在碎石路上的“咔嗒”声,每一步都透着刻意的慢,像是在故意制造压迫感。
壤驷黻的手顿在手机屏幕上,指尖悄悄摸进工具包,触到了铜哨子的冰凉。她没回头,余光透过灯塔底座的青苔缝隙,瞥见来人穿着深灰色风衣,领口立得很高,遮住了大半张脸,只有下巴上的胡茬清晰可见——是上周在化工厂旧址外跟踪她的那个男人!
上次她去化工厂查“牡丹号”的旧档案,就发现这人鬼鬼祟祟地跟在后面,还对着她的背影拍了照片。当时她以为是记者,没太在意,现在想来,对方的目标恐怕从一开始就是她。
“壤驷女士,”男人的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沙哑得让人难受,“听说你在找三十年前的‘牡丹号’沉船?”
壤驷黻猛地回头,铜哨子在掌心攥得发烫。“牡丹号”是林砚秋当年乘坐的考古船,官方记录说它在1994年7月12日的风暴中沉没,可林砚秋的日志里清楚记着,船失踪前最后坐标,就在这灯塔东南二十海里处,而且“当时晴空万里,无任何风暴迹象”。
“你是谁?”她退后半步,后背抵住灯塔冰凉的石壁,目光飞快扫过男人的风衣口袋——那里鼓着个硬邦邦的东西,形状像扳手,却比普通扳手更长更尖,像是被磨过的凶器。
男人笑了,露出两颗发黄的牙,牙缝里还沾着点黑色的东西。“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你丈夫的‘真正’死因。”他往前凑了一步,海风把他的风衣吹得猎猎响,衣摆下露出半截黑色的工装裤,和防滑垫上勾着的线一模一样,“他不是死于风暴,是被人推下海的。”
壤驷黻的心脏像被重锤砸中,猛地沉了下去。她想起林砚秋日志最后一页的字迹,歪歪扭扭的“牡丹开了”,当时她以为是指墓里出土的牡丹花纹银盒,现在看着男人风衣下的工装裤,突然冒出个可怕的念头:或许“牡丹开了”不是指花纹,而是指人?
“证据呢?”她强压着声音里的颤抖,手悄悄摸向工具包里的铁扳手——那是她用来修雾笛的,实心铁制,分量够重,“没有证据,我不会信你。”
男人从风衣内袋里掏出个牛皮本,封面印着褪色的船锚图案,边角已经磨得起毛。“这是‘牡丹号’大副周海潮的日记,”他晃了晃本子,牛皮纸的声音在海风里格外清晰,“里面写着,你丈夫发现了船上的‘秘密’,所以被灭口了。”
壤驷黻的视线死死钉在那个本子上。周海潮的名字,她在林砚秋的日志里见过无数次,日志里说周海潮“为人贪婪,总盯着墓里的文物”,还说他“有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