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大明第一声轰鸣!-《祖宗们,时代变了》

  永乐七年,初春。

  应天府,汤山皇家科学院。

  气氛压抑得像一块浸了水的海绵。

  自从朱棣下令,将所有工匠、所有资源,全部投入到标准化炼钢这一项枯燥至极的任务后,已经过去了快4个月了。

  那一炉又一炉庚申三十二号配比的钢材,确实被生产了出来。

  成千上万块,几乎一模一样的钢锭,堆满了整个仓库。

  工匠们已经把这套流程,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可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他们信心满满地用这些标准钢,再次尝试制造蒸汽机的核心部件时,那个魔鬼般的问题,再一次挡在了所有人面前。

  密封.

  漏气!永无止境的漏气!

  压力稍微一高,那嘶嘶作响的白色蒸汽,就像嘲笑的鬼魂,从气缸的每一个缝隙里钻出来,带走来之不易的动力,也带走工匠们最后一点信心。

  他们试过林逸提过的浸油棉线。

  没用,高温下很快就碳化,变得又干又硬。

  他们也试过用更厚的钢材,更精密的打磨。

  也没用,金属与金属之间,总有肉眼看不到的缝隙。

  热胀冷缩之下,那点缝隙更是成了无法逾越的天堑。

  一名老工匠,因为连续数日的失败,精神恍惚,在测试时被高压蒸汽瞬间烫熟了整条手臂,哀嚎声传遍了整个院子。

  朱棣的脸,一天比一天黑。

  他甚至开始怀疑,那个姓林的小子,是不是故意留了一手。

  他想到了放弃。

  或者说,他几乎就要放弃了。

  “陛下。”

  姚广孝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又怎么了?”朱棣的语气里充满了不耐烦。

  “科学院新来了一批格物监生,其中有一人,名林仕选,有些想法。”

  “想法?”朱棣冷笑一声,“现在,大明最不缺的就是想法!朕要的是能用的东西!”

  “此人说,他或许有办法解决漏气之疾。”

  朱棣猛地转过身。

  他的目光一下子扎在姚广孝脸上。

  “让他过来见朕!”

  一个穿着监生服饰,面容清秀,但眼神却异常明亮的年轻人,被带到了朱棣面前。

  他就是林仕选。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被朱棣的威势吓得跪地不起。

  他只是正经的跪下行了一礼,整个动作做的一丝不苟。

  “草民林仕选,参见陛下。”

  “你,有办法?”朱棣开门见山,一个字废话都不想多说。

  “草民不敢说有办法,”林仕选不卑不亢,“但草民观察乡间水车数月,或可借鉴一二。”

  “水车?”

  在场的所有工匠,都露出了不解的神情。

  水车和蒸汽机?

  一个木头,一个钢铁。

  一个慢悠悠,一个暴烈如火。

  这能有什么关系?

  “说。”朱棣言简意赅。

  林仕选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小的木制模型,那是一个简易的机筒。

  “陛下请看,此物乃乡间提水所用,其核心,便在此皮碗之上。”

  他推动木杆,一个用厚牛皮做成的碗状活塞,在木筒内上下移动。

  “此皮碗,质地柔韧,入水浸润后,便能紧贴筒壁。当向外抽拉时,水压自会将其更紧地压在筒壁上,滴水不漏。”

  “当向下推时,皮碗边缘又会自然内收,让水流过。”

  “一抽一拉,方成汲水之功。”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棣。

  “草民以为,蒸汽机之漏气,非因钢铁不精,而是思路错了。”

  “以刚克刚,缝隙难免。何不……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

  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中了在场所有人脑中的迷雾。

  他们一直以来的思路,都是用更硬的钢铁,更精密的打磨,去对抗那无孔不入的蒸汽。

  却从未想过,用一种软的东西去解决。

  “你的意思是……”朱棣的声音有些发干。

  “以厚韧之皮革,裁成环状,浸以耐热之兽油,套于活塞之上。”

  林仕选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蒸汽压力愈大,则皮环愈是紧贴气缸之壁,或可自成密封!”

  整个院落,一片死寂。

  所有工匠,都用一种看疯子的眼神看着林仕选。

  用皮子?

  去堵那能把钢铁都烧红的蒸汽?

  这不就是把一块肥肉扔进火里吗?

  “荒谬!”一名老工匠忍不住出声,“皮革遇热,只会焦糊蜷曲,如何能用!”

  “正是!”另一人附和,“此乃书生之见,纸上谈兵!”

  朱棣没有说话。

  他死死地盯着林仕选。

  他想起了林逸在骂他时,提到的那个词。

  “弹性”。

  麻绳没有弹性。

  钢铁,更没有弹性。

  而这个年轻人说的“皮碗”,恰恰就是利用了皮革的柔韧与“弹性”。

  “试。”

  朱棣从牙缝里,挤出了一个字。

  他指着林仕选,对所有工匠下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按他说的做。”

  “用最好的牛皮,最好的油。”

  “若是成了,朕重重有赏!”

  “若是……不成……”

  朱棣的目光扫过所有人。

  “朕就当,又烧了一炉铁水。”

  ……

  五天后。

  一台小型的试验蒸汽机前,围满了人。

  没有人敢大声喘气。

  林仕选亲手将那枚浸透了鲸鱼油和牛油混合物的、厚实坚韧的皮环,小心翼翼地安装到了活塞上。

  尺寸,经过了数十次的测量和修改,严丝合缝。

  一切准备就绪。

  “生火。”

  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炉火被点燃。

  锅炉里的水,开始沸腾。

  压力表的指针,开始缓缓爬升。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嘶……”

  轻微的漏气声,还是出现了。

  几名工匠的脸上,已经露出了“果然如此”的失望表情。

  但林仕选却异常镇定。

  “继续加压!”

  随着压力继续升高,奇迹发生了。

  那“嘶嘶”的漏气声,非但没有变大,反而……渐渐变小了!

  最后,几乎微不可闻!

  就像林仕选预言的那样,蒸汽的压力,把那柔韧的皮环,更紧地压在了气缸的内壁上!

  “动了!”

  不知道是谁,惊呼了一声。

  连接着活塞的飞轮,在犹豫地晃动了几下之后,终于,在“哐当”一声巨响中,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转动!

  然后是第二圈!

  第三圈!

  “哐当……哐当……哐当……”

  那声音,笨拙,粗重,一点也不悦耳。

  但在此刻的汤山科学院,却不啻于九天之上的仙乐!

  它在转!

  它一直在转!

  没有爆炸,没有喷出致命的蒸汽!

  它在稳定地,持续地,将热能,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周而复始的运动!

  成功了!

  所有工匠,在愣了足足十几息后,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有人激动地扔掉了手里的工具,跳了起来。

  有人抱着身边的人,又哭又笑。

  半年的压抑,半年的失败,一年的绝望,在这一刻,尽数烟消云散!

  而朱棣,只是站在那里。

  一动不动。

  他的拳头,捏得死紧,他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润。

  他看着那台不知疲倦转动着的钢铁造物,仿佛看到的,不是一台机器。

  而是一支纵横四海,无人能敌的铁甲舰队!

  是一个疆域无垠,国祚万年的煌煌大明!

  “好……”

  他从喉咙里,发出一声梦呓般的赞叹。

  “好!”

  他猛地转向林仕选,一把抓住他的肩膀。

  “你!叫什么名字!”

  “草民,林仕选。”

  “朕封你为格物学士,入翰林院!赏金千两!不!万两!”

  朱棣状若疯魔。

  “朕要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看看!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治国大道!”

  ……

  光芒一闪。

  周墨的卧室里,多了一个人。

  是朱棣。

  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狂热而兴奋的神采。

  手里,还抱着一大卷厚厚的图纸。

  “砰”的一声,他将图纸重重地拍在桌上,震得杯盘作响。

  “周先生!”

  他的声音,洪亮得像是在朝会上训话。

  “朕,成功了!”

  他“哗啦”一下展开图纸,那是一幅结构远比之前复杂,标注也远比之前详尽的蒸汽机总装图。

  在图纸的最下方,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一行大字。

  “大明,林氏一型,往复式蒸汽机!”

  周墨还没从这巨大的信息量中反应过来。

  朱棣已经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腕,力气大得吓人。

  他的眼睛里,燃烧着熊熊的烈火,那是一种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的野心。

  “现在!”

  “告诉朕!”

  “如何把这东西,装到船上去!”

  “朕要造铁甲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