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吃喝玩乐-《诸天体验官:开局就是肆意人生!》

  接着两人去了庙街夜市。

  这里的氛围更加江湖。

  一排排的算命摊档,戴着墨镜的相士正儿八经地为人指点迷津;

  售卖稀奇古怪玩意儿的地摊;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小吃浓郁的香气。两人在一个冒着腾腾热气的煲仔饭摊前坐下,点了一份腊味煲仔饭。

  老板手法娴熟地操控着十几个小砂锅,米饭和腊味的焦香令人垂涎。

  “这里好像另一个港岛,”江屿看着周围光着膀子喝酒划拳的食客、低声交谈的情侣、好奇张望的游客,“和中环的西装革履,完全是两个世界。”

  王祖仙点点头:“是啊,港岛就是这样,很多层,很复杂。但是很有趣,不会闷。”

  吃完煲仔饭,两人又买了咖喱鱼蛋和丝袜奶茶,边走边吃。

  江屿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这种融入市井的体验,比任何票房数字都更能让江屿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连接。

  最后,两人来到尖沙咀天星码头,乘坐古老的天星小轮返回港岛。

  夜风微凉,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摩天大楼华灯璀璨,倒映在漆黑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美得如同幻境。

  与旺角、庙街的喧闹相比,这一刻又显得无比宁静和浪漫。

  “叮叮——”第二天,江屿独自体验了港岛电车,也就是叮叮车。

  江屿特意从上环总站上车,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任由这辆慢悠悠的百年老电车带着他,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港岛岛北岸。

  电车以平均15公里的时速前行,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声,仿佛城市的背景音。

  透过车窗,江屿看到了最真实的市井百态:西环的海味店、中环的银行大厦、湾仔的老式唐楼与新建商厦混杂、铜锣湾的购物中心、北角的住宅区……

  就像观看一部长长的、流动的纪录片。这种缓慢的观察方式,让江屿对港岛的空间结构和生活节奏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些探索,江屿心中的港岛,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或是电影里的几个标志性场景,而变成了一个充满多层次质感、既有国际范又有市井气、既喧嚣又静谧的、立体的、活生生的城市。

  这为江屿后续的创作,积累了无比宝贵的养分。

  味蕾,是通往一地文化最直接的路径。

  在视觉上初步熟悉了港岛的脉络后,江屿开始了美食探索之旅。

  这次,江屿拉上了另一位朋友——李维。

  李维是《无间道》剧组的美术指导,四十多岁,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饕。

  李维不仅对港岛的美食地图了如指掌,更能从历史、文化甚至美学的角度去解读一道菜,是绝佳的美食向导。

  “江导,想食好嘢,跟住我绝对冇错!”李维拍着胸脯,自信满满。

  第一站,是烧鹅。李维决定带江屿进行一次对比体验。

  首先来到中环的镛记酒家。

  镛记名声在外,装修气派,门口挂着的油光锃亮的烧鹅便是最好的招牌。

  店内食客众多,不乏西装笔挺的商人和外国游客。两人点了一例金牌烧鹅。

  烧鹅上桌,色泽红润诱人,皮脆肉嫩,汁水丰富,配以酸梅酱,确实堪称上品。

  李维一边吃一边点评:“镛记的烧鹅,赢在稳定和精致。你看这个皮,酥化之余不会过火,肉的腌味和烧制时间都是教科书级别。是游客和商务宴请的安全之选。”

  接着,两人驱车前往新界的深井。这里以聚集了多家老牌烧鹅饭店而闻名。

  两人随意找了一家看起来年代久远、客人多是本地街坊的小店。

  这里的烧鹅,卖相似乎不如镛记精致,鹅体更大,皮色更深,甚至略带焦黑。

  但一入口,江屿立刻感受到了不同。鹅肉的味道更加浓郁,带有一种更为粗犷的炭火香气和更深邃的卤料滋味,肉质紧实有嚼头,肥而不腻。

  “点样?”李维笑着问,“是不是不同感觉?深井这些老店,很多都是用传统的炭炉和家传秘方,味道更加原始和霸道。

  这里吃的是一种江湖气,一种几十年不变的老手艺。哪个更“正宗”?看你怎么定义咯。镛记是殿堂化的精品,深井是市井里的传奇。”

  江屿若有所思。美食的正宗与否,往往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记忆。

  隔天,李维带江屿去体验另一种极致——排队的美食。

  目标是中环九记牛腩。狭窄的街道旁,小店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龙,食客们为了那一碗清汤牛腩面或咖喱牛腩伊面,心甘情愿地等候。

  “九记就是这么厉害,态度又拽,环境又挤,但是就是好吃到让人甘心受气。”李维排着队,熟练地介绍,

  “他们的汤底,传闻用上百斤牛骨和十几种药材熬足几个小时,清而不寡,浓而不腻。牛腩的部位和焖煮功夫都是独门秘诀。”

  足足排了四十多分钟,两人才得以入座。

  逼仄的空间,快节奏的翻台,服务员语速快得像打仗。

  但当那碗清澈见底却又香气扑鼻的清汤牛腩面上桌,喝一口汤,吃一块软烂入味、筋膜适中的牛腩,所有的等待和拥挤都变得值得。

  这是一种专注于味道本身,近乎偏执的饮食文化。

  美食探索也不总是热闹。某个深夜,江屿和王祖仙收工后,悄悄来到佐敦的佳佳糖水。

  已是凌晨,店内依旧坐满了人,刚下班的夜归人、看完午夜场的情侣、睡不着觉的街坊。

  两人各点了一碗芝麻糊和一碗杏仁露。糖水温润香甜,口感细腻顺滑,驱散了深夜的疲惫和寒意。

  “小时候,妈妈总是说吃完糖水才准睡觉,说对身体好。”王祖仙用小勺慢慢搅动着碗里的芝麻糊,

  轻声说,“后来做了这行,作息不定时,有时收工深夜,都会找家糖水铺坐下,好像找回一种安慰和习惯。”

  江屿安静地听着。在这种静谧的分享时刻,两人的关系似乎又悄然拉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