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气氛热烈-《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

  庄志宏的声音在礼堂内缓缓流淌。

  台下的听众们,呈现出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前排的资深教授们时而缓缓点头,表示对某个论点的深切认同。

  时而身体微微前倾,捕捉着每一个关键的论述。

  中后排的研究员和青年教师们,手中的笔几乎从未停歇,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庄志宏的讲座重点,生怕漏掉任何一点精髓。

  旁听的学生们,许多人的眼神从最初的兴奋与好奇,逐渐转变为一种沉浸式的思考。

  有人盯着幕布上的概念图凝神思索,有人则因一个精妙的比喻而豁然开朗……

  偌大的礼堂里,除了庄志宏的声音在回荡,便只剩下纸笔摩擦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深刻共鸣而发出的轻微赞叹。

  “因此,当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政策冲击、地理边界或制度断点来构造一个良好的‘自然实验’时,我们就获得了一个相对可靠的‘识别策略’。这比在模型中加入无数个我们自己也未必能完全解释清楚的控制变量,往往更加有力……”

  而随着庄志宏的讲座内容逐渐深入。

  现场的景象又有了些许变化。

  坐在前排的资深教授们,不再是简单的点头认可,许多人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或是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消化和反思自己过去的研究范式。

  或是轻轻揉着鼻梁,脸上流露出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与感慨。

  中后排的研究员和青年教师们,记录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他们不再是机械地抄写,而是不时停笔,抬头凝视,努力跟上庄志宏的逻辑链条,试图将每一个关键节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至于旁听的学生,虽然这些内容对他们而言颇具挑战,但那种高屋建瓴的视野和清晰透彻的讲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他们努力捕捉着每一个能听懂的信息点,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向往,以及对庄志宏和陈长河的崇拜。

  当时钟指向十点,庄志宏宣布中场休息15分钟时,许多人这才仿佛从一场深刻的知识灌输、思想洗礼中回过神来。

  会场内瞬间“嗡”地一声,被热烈的讨论氛围所笼罩。

  人们迫不及待地与四周交流起来。

  “庄教授这讲解也太透彻了!”

  某经济研究所领导端着水杯,拉住身边朋友,语气里满是惊叹:“我前几天刚拿到陈主任那篇论文,对着上面的模型和推导看了半天,只觉得高深,却没摸透核心逻辑。

  现在经庄教授这么一梳理,把‘基于设计的因果推断’放在计量经济学发展脉络里一讲,我才算真正明白。

  这哪里是一篇普通论文,简直是给咱们应用研究指了条新路子啊!”

  “是啊!”

  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连连点头,感慨道:“庄先生不愧是国际顶尖学者,把这么前沿的范式讲得通俗易懂,这功力太深厚了……当然,陈长河的论文写得也妙……”

  中后排的青年学者们更是炸开了锅,好几个人围在一起,翻着笔记本激烈讨论。

  “我之前看论文里‘断点回归设计’那段,硬是没搞懂为什么能通过政策线来识别因果,庄教授举的那个例子,一下就把我点透了!”

  “还有双重差分法的关键说明,我之前做区域经济研究,这方面就一直把握不好,现在总算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听了庄教授的讲解,我才明白陈主任这篇论文有多么厉害……能发《Econometrica》,绝对不是运气,而是真真切切的学术创新!”

  旁听的学生们也聚在一起,脸上满是兴奋与崇拜。

  “以前觉得计量经济学就是背公式、跑数据,今天听了庄教授的讲座,才知道这门学问能这么深刻地解释现实世界!”

  “咱们学校能把庄志宏这样的大师请来,太牛了!”

  “要不是这次交流会,我们哪有机会近距离听这种顶尖讲座,真得感谢中心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走廊里,几位政府研究人员也在交流心得。

  “我们平时做政策评估,总被‘效果难量化’的问题困扰,庄教授讲的方法太实用了!回头把陈主任的论文好好研究一下,说不定能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真的谢谢江北大学办这么好的交流会,把前沿的学术成果带到我们身边。”

  “是啊是啊,平时咱们怎么可能接触到庄教授这种大佬,上回听说某个省的省领导请他回国给干部们授课,都被拒绝了呢……”

  “还得是人家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面子大!”

  “那是,谁让人家有个陈长河,做出了学术前沿成果呢……”

  罗志旺正好路过,听到大家的讨论,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位认识他的教授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罗主任,你们中心这次办了件大好事啊!

  能把庄教授请来,还让他这么倾囊相授,不仅是给国内学者提供了交流机会,更推动了整个国内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陈主任前途无量,你们中心未来可期啊!”

  “哪里哪里……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罗志旺说着谦虚的话,嘴巴却几乎要咧到后脑勺了。

  15分钟的中场休息很快结束。

  随着听众们迅速回到座位,礼堂内重新安静下来。

  庄志宏教授再次走上讲台,开始了讲座的下半场。

  他没有停留在理论阐述,而是深入到方法论的具体应用、潜在陷阱与稳健性检验,并展望了这一范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在场学者打开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当庄志宏教授在十一点半宣布讲座结束时,全场起立,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受益匪浅的满足感,许多人在离场时仍与同伴兴奋地交流着,意犹未尽。

  中午,与会学者们统一乘车前往酒店餐厅用餐。

  餐厅里人头攒动,但话题的核心几乎都围绕着上午的讲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人诚不欺我!”

  “是啊,很多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今天感觉找到钥匙了。”

  “下午的交流会,我得好好准备几个问题……”

  热烈的讨论氛围使得午餐时间延长了许多。

  饭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房休息。

  而是三五成群地聚在餐厅的角落、公共休息区或者外面的小花园里,继续着上午未尽的话题。

  不同的思想在碰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

  到了下午,活动更加丰富。

  按照日程,先是分组进行的学术交流会,不同领域的学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小而深”的切磋。

  随后是特邀嘉宾的专题授课,内容同样前沿且扎实。

  整个下午,从分组会议室到授课教室,处处可见专注倾听的神情、认真记录的笔触和积极提问的身影。

  整个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心团队高效、专业的组织下,热热闹闹而有条不紊地推进。

  浓厚的学术气息,弥漫在交流会的每一处场地、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