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

  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只有意识尚存,仿佛被他人操纵。

  屋内,刘胜夺去了林镇的身体。

  他向徐正对话,提出通过书信联系徐正的父亲徐荣。

  他对徐荣很感兴趣,了解他的出身、功业轨迹以及他掌握的兵马情况。

  刘胜认为徐荣所领导的边关战将是汉末初期首屈一指的战斗力。

  徐正很快书写了一封书信,并将其放入林镇带来的竹筒中。

  此时,林镇恢复了身体的控制权,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

  当徐正询问时,他只能随便找个理由掩饰过去。

  随后,徐正开始联络城中大户势力,林镇不敢如实告知刚刚发生的奇异事件。

  林百户在屋内等待片刻。

  徐正离开后,林镇独自度过漫长夜晚。

  清晨,朝阳初升,徐正归来,身后跟着四位城中大户代表。

  林镇的身份被徐正向众人介绍。

  商议行动后得知,夜晚会有人于城北制造 * 动吸引守军注意力。

  鲜于辅和刘和派遣人马前往城北救火时,徐正会带领部曲家丁夺取南门。

  林镇担忧五百家丁不足以完成任务,但徐正透露他们已掌握南门校尉中的内应,这才让锦衣卫林镇放下心来。

  随着夜色再次降临,城中的氛围愈发紧张。

  刘和与鲜于辅担忧城池即将遭受刘备军队的进攻。

  就在此时,城中突然传出北城起火的消息,二人震惊之余立即赶往北城灭火。

  城南氛围愈发沉寂,刘和在城头上忧心忡忡地巡视了两圈。

  随后,他找到一处地方坐下休息。

  他喃喃自语:“城北怎会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时,他的耳边传来一阵声音:“有人背叛了,所以城北才会燃起大火。”

  刘和抬头,发现南门校尉正朝他走来。

  但他未及反应,已被南门校尉带领的士兵包围。

  包围圈中的刘和愣住了。

  南门校尉下令:“拿下他!”

  士兵们一拥而上,将未及反应的刘和捆绑起来。

  刘和惊怒交加:“你,你背叛了我!”

  南门校尉开口道:“无论谁执掌渔阳,执掌幽州,蝼蚁尚且偷生,我们只想活下去。”

  控制刘和后,南门校尉命令:“开门,迎接皇叔兵马进城!”

  渔阳县城的南门被士兵们推开。

  朝廷的兵马见状,立刻回去禀报刘备。

  刘备得知情况后,命令赵云和吕布率军进城查看。

  不到半炷香的时间,赵云和吕布的兵马就击溃了南城的守军。

  另一边,正在城北指挥扑火的鲜于辅得知南城的消息后大惊:“竟然有人背叛了我们?南门已经失守?”

  风声传来,大公子竟被生擒活捉。

  吕布已至城下,一路急行军,声势逼人。

  听到吕布二字,鲜于辅脸色骤变,冷汗直流。

  他深知渔阳城已守不住,当即下令撤军,放弃火攻,直接打开北门撤退,迅速与阎柔汇合。

  事态逼人至此,再无其他选择。

  夜色深沉,赵云和吕布已成功占领城池。

  清扫过后,新的一天开始,刘备步入城中。

  大殿内气氛肃穆,两名甲士押着刘和进入殿内。

  刘和面对刘备破口大骂,指责其效仿董贼挟持天子。

  张飞性情激烈,上前痛斥并掌掴刘和,欲拔剑刺之。

  刘备制止张飞,劝其冷静。

  此刻的刘和怨毒眼神看向投降的南门校尉,痛斥其为叛徒。

  南门校尉辩驳:“你误解形势,时务之人皆知英才当权。”

  他强调,“主公乃皇叔,掌握朝廷大军,旨意收复幽州。”

  质问对方:“你父子二人意欲强行占据幽州?”

  他强调,“幽州乃大汉之地,非你父子私有!”

  南门校尉情绪激动。

  继续指责:“你父子竟勾结外敌,侵犯汉土?我汉家英勇之士,对你父子恨之入骨!”

  刘备试图劝说:“贤侄,何不归正途?备可让你回去游说令尊,归顺朝廷,如何?”

  他考虑的是以和平方式取得幽州。

  但刘和坚决回应:“妄想!我父子只忠大汉朝廷。

  你在邺城自立朝廷,怎可冒充正统?”

  殿内充满刘和的愤怒喝斥。

  张飞不耐烦:“大哥,跟他废话作甚?”

  但刘备冷静阻止,吩咐:“遣使者往蓟县,劝降刘虞。

  若其不降,再攻广阳郡不迟。”

  鲜于辅撤退至幽州北部,意图与阎柔汇合,却在途中遭遇严纲。

  严纲深谙北军战术,迅速击溃鲜于辅部队,并封锁其在矮山上。

  严纲派兵劝降:“投降尚有生机!”

  但鲜于辅怒斩来使。

  严纲于是下令攻山,不到一刻钟,便斩下鲜于辅的首级。

  “来人,将此头颅装入木匣。”

  传达命令至渔阳城,告知主公喜讯!

  严纲一方面将鲜于辅的首级送往刘备处,另一方面则在边境增设哨骑,探寻溃退的胡寇行踪。

  与此同时,朝廷使者从渔阳县抵达蓟县。

  玉佩与劝降文书落入刘虞手中。

  得知儿子刘和被擒的消息后,刘虞心神大乱。

  什么?和儿竟落入了刘备手中?刘虞在宫殿内焦急踱步。

  就在刘虞焦虑之际,被严纲击败的阎柔返回蓟县。

  刘虞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询问其带回多少兵马。

  阎柔羞愧地透露,因遭遇白马义从的攻击,鲜卑、匈奴等部落勇士大溃而逃。

  听到“白马义从”

  之名,刘虞震惊后退。

  他明白这是公孙瓒的精英部队,威震幽州。

  严纲借助这支力量击溃了胡人勇士。

  刘虞认为胡人短期内不敢轻易南下。

  然而,阎柔表示担忧并未完全消除。

  公孙度死后,本以为能迅速平定幽州,但现在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刘备。

  刘虞愤怒至极,拍案而起,对刘备的皇叔身份表示质疑,并指责其搅乱局势、俘虏其子。

  他决定将全部兵马调回蓟县,决心与刘备对抗。

  蓟县作为幽州重镇,其城防与人口数量均为幽州之首。

  但阎柔对守城表示担忧,质疑仅凭现有力量能否守住蓟县。

  刘虞对此怒斥,认为阎柔是否也被刘备策反。

  阎柔否认,并指出刘备兵强马壮、深得民心。

  担忧刘备军队逼近城池,城中百姓可能归附刘备,阎柔对此深感忧虑。

  然而刘虞却自信满满,对于人心的得失似乎并不担心。

  尽管阎柔试图劝解,刘虞却决心已定,下令将所有兵马进城。

  使者刘备的使者被派来游说刘虞投降时,刘虞却决定要杀掉使者以泄愤。

  尽管阎柔再次劝说,刘虞仍然坚持己见。

  然而,阎柔并未杀掉使者,而是暗中将其释放,转而砍杀了其他囚犯的头颅放入木匣中献给刘虞。

  刘虞并未查看木匣中的头颅,命令阎柔将其丢弃。

  在渔阳郡的治所渔阳县,刘备首先安抚了徐正和城中大户。

  随后,他收到了来自蓟县的使者以及严纲派出的快骑的汇报。

  使者告诉他刘虞拒绝投降,而快骑则带来了好消息称北疆的胡寇已被击退,鲜于辅的人头也被斩下。

  木匣子被打开后,里面装着的是鲜于辅已经腐烂的头颅。

  刘备叹息着命令将其埋葬。

  半个时辰后,在城中郡守府里,刘备再次召集文武官员商议攻打蓟县的策略。

  郭嘉提出策略:“没有胡寇支持的刘虞已是无足轻重的存在。”

  他们计划在渔阳分兵两路进行攻击。

  指令已理解,按您的要求,将文本进行简化和改写,删除了无关内容,并保留原有的人物名称和主要事件:

  刘备认可了分兵两路的策略。

  一路东进收复失地,另一路直奔蓟县。

  公孙瓒主动请战,愿意带领军队收复东边的各郡城池。

  刘备同意了,并派太史慈接应。

  对于蓟县,公孙康和公孙度愿意担任先锋攻打。

  蓟县的百姓们人心惶惶,担忧未来的命运。

  他们担心公孙兄弟破城后会迁怒于民,进行屠城。

  民众们议论纷纷,认为刘虞可能无法守住蓟县。

  有些人已经开始考虑如果城破,该如何应对。

  同时,他们也羡慕冀州、青州、兖州、徐州的百姓生活,有田地可耕,子女可读书识字。

  甚至有人通过购买债券或蹴鞠彩票实现了暴富。

  议论之声在蓟县城池中回荡,皆是关于朝廷掌控四州之地的消息。

  人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向往。

  而在幽州从事程绪的府邸里,近日迎来了一位访客。

  程绪见到侄儿程荣,眉头紧皱,担忧此举可能带来的风险。

  程荣恭敬地行礼,开始讲述当前的局势。

  幽州局势动荡,渔阳程家的行动引起了幽州牧的愤怒。

  程绪谨慎地环顾四周,确认安全后,才允许程荣进入府内。

  程荣带来了重要的消息,他早已在幽州锦衣卫的安排下潜入城中,此来是为了与程绪商议大事。

  程绪严肃地询问何事,程荣开始解释他的计划。

  他提议利用程绪在城中的影响力,联合其他势力,争取开城投降。

  但程绪对此十分惊骇,认为这个行动过于危险,自己只是从事,手中并无实权,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程荣提出了一个关键人物——公孙纪。

  公孙纪与公孙瓒有深厚的交情,又与大将齐周是至交。

  通过公孙纪的介入,或许能成功联系到齐周和其他将领,共同投诚于朝廷。

  程绪明白了程荣的计划,他们需要公孙纪的帮助来联系城内的军队高层。

  公孙纪与齐周深厚的友情预示着成功的可能性不小。

  然而问题犹存,齐周忠诚于刘虞的态度,令程绪深感棘手。

  对此,程荣提出用计谋骗取齐周手中兵力的策略。

  程绪听后,内心跃跃欲试。

  幽州刘虞的统治即将结束,无论是程绪还是蓟县的普通百姓都心知肚明。

  刘虞怎能抗衡皇叔刘备?此刻,程绪正需为自己谋划后路,城破前后的投降意义截然不同。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当程绪问及计策时,天色已晚。

  城外,公孙康与公孙恭两兄弟多次请求攻城,但都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