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

  他建议徐晃效仿管承、张燕等人,率白波军投奔朝廷,换取一片光明前途。

  徐晃对此有所思索,认为白衣文士说得轻巧。

  他清楚记得当年刘备执政中山郡时,黄巾军和黑山军的投奔是雪中送炭。

  但现在情况不同,刘备兵精将广,白波军的加入只是锦上添花。

  他认为投奔刘备后,白波军的待遇会不如黄巾军和黑山军。

  然而,白衣文士摇摇头,提醒徐晃应从刘备代表朝廷的角度去思考。

  以下改写过的版本:

  刘备的思维,引起深思。

  徐晃的眉头微皱,对此不解。

  白衣文士点点头,确认了自己的身份猜想。

  “若你是刘备,有兵马前来投奔,你将如何应对?”

  白衣文士提出了这个问题。

  徐晃回答接纳,但白衣文士觉得仅仅接纳并不足够。

  他解释到,若只接纳兵马而不加以引导和表率,天下诸侯将如何看待刘备及朝廷的态度?例如白波军投奔朝廷后,若刘备不闻不问,会让诸侯们对朝廷及刘备失去信任。

  这番话让徐晃无言以对。

  随后,徐晃将白衣文士奉为上宾,迫切想知道对方的名字。

  白衣文士自称是颍川荀攸,字公达。

  得知身份后,徐晃虚心请教。

  自从杨奉在关中战死,徐晃的兵马飘零在外,辗转关中各地,面临缺粮少械的困境。

  为了生存,徐晃曾试图对付徐荣的势力,但未果且差点损失惨重。

  荀攸建议徐晃派遣白波军去河内郡接应那些从冀州魏郡返回的百姓。

  荀攸指导徐晃:“协助百姓迁徙,确保人人皆知,动静越大越好。”

  徐晃迅速理解其背后的深意,感到十分欣喜,承诺道:“先生大恩大德,待我站稳脚跟后,必定回报。”

  荀攸笑着回应:“我们相互利用而已,何须客气。”

  原来荀攸打算借助白波军的事件投奔朝廷。

  刘备在众将的陪同下进入汤阴县城,却发现郭嘉不见了。

  侍从回应说郭嘉去访故友了。

  刘备的部将典韦猜测郭嘉可能是找理由去喝酒。

  此时的典韦很羡慕郭嘉能随时随地畅饮,而他则要负责保护刘备,只有在刘备回到邺城后才能有机会喝酒。

  另一边,郭嘉进城后,按照信件上的地址来到了一家酒楼。

  在角落的桌子上,他见到了久未见面的故友荀攸。

  两人相视一笑,坐下后,郭嘉开玩笑说:“友若追随主公,我以为你也要像文若一样追随曹操呢。”

  他们在颍川时,郭嘉与荀彧、荀攸、荀谌是好友,其中荀彧已追随曹操,而荀谌则追随了刘备。

  荀攸自洛阳归家后,迟迟未作出决定。

  郭嘉曾误以为他要投奔孙坚。

  荀攸却笑言,江东势力绝无统一北方的可能。

  二人笑声回荡在酒楼之中,因场内除荀攸外,皆是己方人。

  此情景传入旁观的小世界中,刘备看得津津有味。

  他问及刘胜老祖关于南北对峙中南方军队无法取胜北方的原因,刘胜答曰:一,地理上北方利于大规模作战的经验累积;二,江东内部军事体制的限制如部曲世袭制导致内部消耗;三,政治原因,孙氏非江东大族出身,身份复杂,难以凝聚人心。

  刘备得知孙氏与本地大族间矛盾重重,而且其奉汉室为尊的旗号征伐江东,引发了诸多问题。

  其中南人善舟、北人善马等地域文化差异亦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

  他听着刘胜的解释,深觉事情棘手。

  此时,刘备忽然察觉到异样,意识到徐晃与徐荣的军队已到城下。

  回归现实的刘备立刻起身,兴奋不已。

  此时城头上望去,城外有两支军队,各自扎营并相互防备。

  其中一名士兵的报告让刘备十分欣慰。

  他知道徐晃和徐荣的大军已经来到汤阴县城外,随即决定打开城门迎接他们进城一叙。

  城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慢慢打开,展现出城内的长街。

  尽管如此,城外的兵马仍然不敢轻举妄动。

  刘备驻足观望之际,徐荣与徐晃两位将领单骑出列,向城门疾驰而去。

  临近城门时,二人彼此戒备,眼神中充满警惕。

  此时,刘备亲自出马,带着典韦、吕布、赵云、张飞等猛将迎接。

  此阵容无人可破。

  徐荣与徐晃拜见刘备,表达忠诚。

  徐晃率先表态,愿率白波军归附刘备。

  徐荣也不甘示弱,带来麾下兵马投奔刘备。

  刘备大喜过望,将二人请进城中,设宴款待。

  宴席上,徐荣与徐晃争夺先锋之职。

  徐荣提议率军进攻关中,为朝廷收复失地。

  徐晃则声称只需五千兵马即可夺取长安。

  二人言辞激烈,刘备安抚道等待合适的进军时机,会动用二人。

  宴会气氛热烈,音乐与酒香弥漫。

  与此同时,在河东郡的蒲津关,此关卡位于黄河口岸,紧张的气氛也在酝酿之中。

  马腾正立身于蒲津关前的险峻之地,此处又名临津关,地形高险,黄河渡口贯穿南北,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关西南二十里外的营地中,西凉军已在此扎寨。

  营寨连绵,辕门耸立,旗帜迎风飘扬。

  马腾身披战甲,腰间长剑悬挂,迎风而立,气势非凡。

  他目光紧锁前方雄壮的蒲津关,遥看远处奔腾的黄河之水,心中赞叹:“真是雄关险地。”

  他知道,若欲顺利破关北上,恐怕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马腾一直在思索如何能以最小的伤亡破关。

  但直至他走进中军大帐,都未能得出答案。

  帐内只有马腾一人,他刚坐下休息,却发现前方出现一道身影,凌空而立,悬浮于半空,异常诡异。

  更奇怪的是,这道身影在油灯光照下竟无影子。

  马腾警觉地拔出长剑,剑刃直指对方。

  半晌后,那身影缓缓转过身来,露出的是一位白发如瀑、面容俊朗、身姿挺拔的人物——正是刘胜。

  马腾厉声质问:“谁在此装神弄鬼?”

  同时握紧了剑柄,做好进攻与防御的准备。

  刘胜淡笑回应:“破开蒲津关,又有何难?若耐心等候,我有一策可让这些雄兵不战自乱。”

  马腾疑惑地追问:“有何妙计?”

  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面对如此神秘的身影,他怀疑这是否是现实。

  刘胜提及:“你是否知道四百年前的河东安邑之战?”

  马腾思索后回答:“你说的是淮阴侯破魏之战吗?”

  身为军武家族的他,自然熟知历史典故。

  刘胜点头,进一步详述:“当年楚汉相争于荥阳、成皋,后魏王豹反汉,淮阴侯韩信将其灭之。

  此战最引人注目的是强渡蒲津关,韩信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假装从蒲津关渡河,实则攻击上游的夏阳。”

  马腾听后恍然大悟,受到启发。

  之后,马腾心生一计,打算仿效韩信的策略对付韩遂。

  然而,当他想向那位提供妙策的身影道谢时,却发现对方已经消失无踪。

  马腾震惊,四处寻找,但无果。

  他明白这不是梦境,这份经历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只能暂时将其深埋心底。

  数日后,在河东郡西南的门户城市粟邑县,随着战鼓声的响起,战旗飘扬。

  西凉军中,马腾势力与韩遂势力形成对峙局面。

  庞德作为大将,肩负进攻之责。

  在营寨中,他身披重甲,矗立在众将面前。

  正当他询问粟邑城中的主将情况时,得知守军由名将陈猛带领,且大多是羌族士兵。

  众将闻羌人二字,纷纷振奋,准备攻打城池。

  庞德随即发布军令,安排战略。

  当晚,庞德命令军队佯攻东城门,半个时辰后主力攻打南城门,决心在三天之内破城。

  大营内炊烟袅袅,士兵们紧张地准备战斗。

  与此同时,在关中的长安城,李儒已经抵达城南部的一处院落。

  一名锦衣卫告知李儒,已经带来一位故人,即西凉军的前长安城南营主将李蒙。

  李蒙曾是董卓麾下的将领,董卓死后,他带领部队离开长安,后来加入了马腾的势力。

  如今的李蒙掌控五千兵马,镇守南城。

  面对李儒的出现,李蒙惊讶地发现他没有死,感叹世事无常。

  而李儒重新戴上他的面具,宣告自己的新身份。

  皇叔麾下的锦衣卫大祭酒降临。

  大殿之内静默片刻。

  随后,有人试探问道:“李儒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所为何事?”

  李蒙强压内心的不安与疑惑,对方身为皇叔的人,此时出现必然有其深意。

  李蒙谦虚道:“相国已逝,往事随风。

  如今我只是一校尉。”

  言下之意即相国已经去世很久了,现在的身份仅仅是长安城里一个校尉,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

  李儒的突然造访令他感到疑惑不解。

  李儒略作沉默后才开口:“我此次前来,只为提醒。”

  他声音低沉而严肃,“长安城即将迎来一场 ** 。”

  言下之意即是即将有大事发生。

  李蒙听后脸色大变,紧张追问:“是 ** 吗?谁人主导?”

  李儒直接回答:“是钟繇。”

  他提醒道:“你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军营,小心提防心怀不轨之人。”

  说完后,便让李蒙离开。

  他继续站在廊台上远望并自言自语道:“孟起,不要让我们失望。”

  他似乎在期待着什么重要的事发生。

  在河内郡的汤阴县内,刘备召集了众将和谋士商议事情。

  此时有一士兵来报:“据核实消息,洛阳城附近出现了曹操的兵马。”

  此事一出众人惊讶。

  刘备皱着眉头猜想:“曹操突然出现洛阳...是否意在争夺关中?”

  关羽和其他将领也是意识到曹操这次行动似乎预示着不寻常的变故,大家士气都颇受振奋和警惕,刘备感到怀疑这也是一个阴谋。

  张飞和吕布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曹操的敌意和战意。

  刘备最后询问:“马超的行踪在哪里?”

  本次征伐关中,核心目标是夺回失地并收复马超这位猛将。

  据史阿汇报,马超已秘密返回长安,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