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

  本想拉他一把,让他在这场斗争中也能喝到一口汤,现在看来……”

  他摇了摇头,叹息不已。

  渤海郡,治所南皮县。

  在城池内的郡守府中,袁绍正焦急地等待消息。

  原本计划中的中山郡刘备与幽州军公孙瓒的战事迟迟未发。

  袁绍接连派出数百名哨骑打探消息,但回来的报告都让他心生疑惑。

  刘备和公孙瓒并未如预期般开战,这让袁绍开始怀疑。

  于是,他传唤许攸进殿解答疑惑。

  许攸进入大殿后,袁绍询问关于计策是否泄露的问题。

  许攸思考片刻后表示,虽然公孙瓒和刘备没有直接冲突,但这并不影响接下来的计划。

  袁绍听后追问具体的下一步行动。

  许攸组织好语言后,靠近袁绍耳边密谈。

  他建议立刻派出使者前往邺城,向韩馥传达消息,声称公孙瓒与刘备已经开战,刘备正节节败退。

  然而,袁绍打断了许攸的话,质疑韩馥在冀州北部也有哨骑,怎么可能不知道真实情况。

  许攸自信地回应,虽然战场在渤海郡,但实际的战斗发生在远离博陵郡的渤海深处。

  他解释称,刘备想要与袁绍的兵马联络,共同对抗公孙瓒。

  袁绍得知半路上遭遇公孙瓒袭击,形势危急。

  许攸提出出使邺城,袁绍欣然同意。

  许攸即刻前往邺城,向韩馥传达消息。

  许攸告知韩馥,冀州牧刘备尝试劝说公孙瓒,但未果。

  因惧怕公孙瓒的兵马,刘备与袁绍开始合作。

  但在渤海境内,他们遭遇了公孙瓒的埋伏,损失惨重。

  韩馥听闻此消息,心生恐惧。

  他疑惑为何探子报告中山兵马按兵不动,原来是在暗中联络渤海兵马。

  同时他还担心袁绍与刘备合作背后的真正意图。

  许攸劝慰韩馥,表示袁绍心胸宽广,能够容纳之前的冲突。

  现在公孙瓒即将乘胜南下,冀州各郡各县可能会纷纷响应,他对此深感担忧。

  许攸进一步强调这一点,使韩馥更加焦虑。

  韩馥面临公孙瓒南下的威胁,同时担忧刘备和袁绍的真实意图。

  许攸反问韩馥,在宽仁容众、为天下人所归附方面,冀州牧是否比得上袁氏。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冀州想要维持稳定并抵挡外部威胁,是否应该考虑与袁绍等更强大的势力合作。

  韩馥面对许攸的询问,坦然承认自己在诸多方面无法与袁氏相提并论。

  袁氏名望极高,身为四世三公,连韩馥都是其门生故吏。

  许攸接连提出临危果决、智勇兼备,以及先世布恩树德等方面的问题,韩馥均表示无法与袁氏相比。

  许攸洞悉韩馥的内心焦虑,开始分析局势。

  他提到渤海郡虽名为郡,但实力不亚于一州,而韩馥在多方面不如袁氏,却又居于袁氏之上。

  他向韩馥询问,袁绍作为英杰,是否愿意久居人下。

  韩馥明白这是赤果果的事实,袁氏培养了他,但不可能让他占尽所有好处。

  许攸被袁绍派来,很可能是为了索取利益。

  紧接着,许攸进一步表明来意,提及公孙瓒率领的幽州兵马南下,势如破竹,若刘备和袁绍抵挡不住,韩馥将面临极大的危机。

  他建议韩馥利用与袁氏的关系,放弃冀州,将冀州交给袁绍。

  这样,袁氏必定会厚待韩馥。

  深宫之内,韩馥郑重地启齿,他自称身为袁氏门生故吏,忠诚之心始终如一。

  许攸曾笑谈,待袁绍上位后,冀州群雄必将纷纷响应,声势浩大。

  届时,不仅公孙瓒不足为惧,连刘备亦能一并收服。

  冀州牧若能明智让位,自身安危亦稳如泰山。

  此刻,韩馥在殿内再次提及此事,声音沉稳而坚定。

  他深知冀州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粮食储备充足,但袁绍的影响力及潜力更胜一筹。

  他认为将冀州牧之职让给袁绍是明智之举。

  然而,他的决定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潘凤、闵纯等人纷纷劝诫韩馥,冀州资源丰富,形势大好,何须拱手让人?他们表示只要韩馥坚守冀州,袁绍等人便无法动摇其地位。

  然而韩馥心意已决,决心将冀州牧之职让给袁绍。

  他深知自己的决定关乎冀州的未来和袁氏的荣耀。

  此刻的他已然做好了决定,决心以大局为重,完成这次的角色扮演——一位明智而坚定的冀州牧。

  韩馥感到自己在才华和名望上远远不及袁绍,深知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他遵循古人的教诲,懂得度德而让的重要性,因此他心意已决,不再与他人争执冀州牧的位置。

  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驱离众人,只留下潘凤等大将。

  赵浮急匆匆进入军营,得知韩馥欲将冀州让与袁绍的消息后,潘凤无奈点头确认。

  大将程奂对此表示不满,他认为韩馥的眼界过于狭隘。

  他们军中拥有上万精兵和强大的武器,只要守住城池,就能够对抗公孙瓒的骑兵。

  他相信只要等待敌军粮尽,自然可以取胜。

  他和赵浮一起去见韩馥,希望说服他改变主意。

  然而,韩馥的担忧远超过他们的想象。

  他担心即使战胜公孙瓒,也会面对袁氏和中山郡刘备的威胁。

  他深知一旦开战,自己的兵马可能会遭受重创,甚至性命难保。

  因此,他对于程奂和赵浮的提议不为所动,决心不冒险行事。

  史阿坚定决心,他人劝诫无果。

  两人只得离去,对邺城的紧张局势深感忧虑。

  位于民居中的史阿,正面临重大决策。

  此时,耿武来访,带来了韩馥即将让位给袁绍的消息及具体安排。

  史阿询问详情后得知,韩馥已决定迁出其府邸,并将冀州牧的官印、佩绶及其让位书信送往袁绍。

  史阿要求耿武撰写两封书信,表明他们已有应对计划。

  耿武阅读并牢记行动计划后,将其销毁证据。

  史阿指示耿武潜伏身份,等待接应,承诺成功后将任命耿武为魏郡指挥使。

  与此同时,军营中的潘凤焦急地来回踱步。

  眼前有三位大将:程奂、赵浮和潘凤,他们为主公打下了辽阔的基业,然而主公却有意将家业转交给袁绍,这令潘凤感到不甘。

  程奂和赵浮对此也感到无奈。

  随后,潘凤提出了一个冒险的策略,但并未详述。

  他们走出大帐后,决定召集各自的兵马准备行动。

  在州牧府中,主公韩馥正面临困境。

  他意识到冀州牧的位置是袁氏所赐,如今也要归还给袁氏。

  他感叹自己终究无法拥有不属于他的东西。

  他将官印和佩绶交给闵纯保管,并计划在三日后将其送到渤海南皮县。

  然而,就在此时,一名士兵报告说袁绍已经抵达魏郡东部,明日将进入邺城。

  闵纯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震惊,并意识到袁氏早有野心。

  韩馥早已知道这一切,他早已明白袁氏的计划。

  现在,袁氏只是在实现他们的计划而已。

  尽管韩馥曾对此有所纠结,但他现在已看淡这一切,并决定准备迎接袁绍的到来。

  他命令打扫驿馆,准备酒食款待袁绍。

  由于袁绍的到访,韩馥改变了原本的计划,不再派遣儿子和闵纯去找袁绍,而是让他们在驿馆恭候其到来。

  当耿武得知这一切时已经是深夜了。

  邺城实施宵禁,城门紧闭,街上遍布卫兵巡逻。

  耿武正苦恼于如何连夜向史阿传递消息。

  史阿已潜入府中,得知袁绍即将到来,并了解到冀州牧府上有其他计划安排。

  史阿紧急向耿武传达应对策略,提醒其做好防备并安顿家人。

  史阿布置备用计划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数,同时强调保护家眷的重要性,邺城即将动荡。

  耿武对即将到来的援军规模有所好奇,但史阿并未透露太多细节。

  与此同时,刘备在中山郡无极县安顿下来后,甄俨为他安排接风洗尘事宜。

  他询问关于赵云等人带领的兵马已经离开多久的情况。

  刘备向甄俨询问情况。

  甄俨告知刘备,昨日赵云等人已前往巨鹿郡南部潜伏。

  刘备沉吟片刻,提及巨鹿郡的特殊背景,曾是黄巾军张角的中心地带,如今虽战乱已过,但依旧荒凉。

  他询问甄俨关于邺城的商队情况。

  甄俨透露其弟甄尧带领两百伙计在邺城经营商队。

  刘备对此表示满意,并计划明日率军南下巨鹿郡。

  为此他需要甄俨准备两百套甄氏商队的衣服以便扮成商队行动。

  甄俨答应照办。

  次日清晨,两百套商队服饰准备妥当,刘备命令张合扮成商队前往邺城。

  而冀州,此刻的气氛紧张,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巨变。

  魏郡邺城,冀州的治所,今日气氛异常凝重。

  往日宽松的长街管控,如今严禁民众随意出行,热闹的街市变得异常冷清。

  百姓们在家中窃窃私语,对州牧韩馥禁止外出的命令充满疑惑。

  韩馥得知袁绍即将抵达的消息后,心情放松了许多。

  他命令城里的酒楼伙计到府上准备,准备为袁绍接风洗尘。

  随着日影西斜,天边晚霞映照着袁绍一行的身影。

  他带领颜良、文丑等大将及谋士许攸、审配来到邺城。

  袁绍率领一万精锐将士,声势浩大,旌旗蔽日,前往攻打冀州。

  袁绍骑在战马上,远眺邺城城门楼,终于得到冀州,心情激动。

  许攸献上贺词。

  此时,一名哨骑报告说冀州牧韩馥已在东门之外等候。

  袁绍大喜,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到达邺城东门后,韩馥邀请袁绍进城。

  审配提醒袁绍要小心,因为不知道城中的情况。

  袁绍思考后,命令颜良带领两百骑先行进城打探。

  颜良完成任务后回报,确认城中安全无埋伏,袁绍才进城。

  韩馥和袁绍一同进城,而大军则由文丑领军驻守城外,审配负责策划策略。

  颜良带领两百人护卫袁绍进城。

  谋士许攸亦随行。

  州牧府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韩馥在此向袁绍提出将冀州牧之职让给袁绍的意愿。

  经过多次推辞后,袁绍终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