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郭嘉直接指出问题的核心——曹操。

  曹操作为曹军的主帅,一旦有差池,曹军自然会不攻自破。

  郭嘉继续阐述他的想法:“曹操目前一心想要对付我,这是他的弱点。”

  他提议刘备以身犯险,诱出曹操,打乱其部署。

  郭嘉用深思熟虑的话语向刘备描述了这个冒险计划的细节。

  刘备沉浸在他的叙述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尽管此计十分危险,但回报似乎也十分丰厚。

  一旦成功,刘备能彻底击溃曹操的势力。

  他清楚郭嘉是个鬼才,善于谋略。

  即使是与荀彧相比,郭嘉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倘若此计成功,曹军必败无疑。”

  刘胜的言语进一步增强了刘备的信心。

  “而曹操可能会因此连续两年都无法恢复元气。”

  的确,战局往往会在瞬间转变。

  刘胜表示理解并认同郭嘉的决策:“曹操未必料想到你也敢于冒险。”

  在现实中,刘备内心已被郭嘉的计划撩动得热血沸腾。

  他知道这是一个改变局势的机会,一旦成功,他将获得巨大的胜利。

  即使不能斩杀曹操,也能逼退其军队。

  他期待着接下来的行动。

  孤军吕布即将面临解决之时,刘备面临决策困境。

  经过深思熟虑,旁边的人劝说他,提醒他策略的风险并指出生命的价值不应该轻易冒险。

  刘备权衡后决定,采纳新计划并让郭嘉奉孝去执行。

  对此行动,郭嘉深感压力但也感受到了刘备的信任。

  在顿丘城外,曹操的中军大帐设在坡地上,周围驻扎着数万曹军兵马。

  曹操身穿铠甲,迎风站立,自信满满地计划围困刘备。

  军师荀彧看穿了刘备的计谋并建议曹操只围城不攻打,这一策略立刻瓦解了刘备的战略计划。

  目前,曹操占据了主动权。

  尽管曹操已经占据优势,荀彧仍提醒他不能掉以轻心。

  他认为刘备并非易于对付之辈,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洛阳与北海郡内的形势错综复杂,刘备能在众多军阀中游刃有余。

  因此眼前的困局未必能真正斩杀刘备。

  然而曹操却信心满满地坚信已捉住了刘备的插翅难逃的机会。

  在半个时辰后,擂鼓声响起,曹操站在城门楼上向城内的刘备发出挑战。

  此刻,刘备与曹操在城门外对峙。

  城门大开,内部长街空无一人,气氛紧张至极。

  曹操心生疑虑,担忧城中埋伏,不敢贸然进城。

  然而,刘备却毫不畏惧,听从刘胜的千里传音,决定出城与曹操对话。

  两军阵前,只有刘备与曹操两人各骑战马,目光交汇。

  刘备表达了自北海一别后的挂念之情,同时也感叹双方结仇,在乱世中不得不生死相搏。

  曹操长叹,感叹每次相遇总伴随着杀戮,询问这样的局面是否必要。

  刘备回应道,这是造化弄人,生逢乱世,志同道合者虽可为生死兄弟,但在这乱世背景下,许多事情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

  刘备与曹操之间,存在不同的追求与道路。

  由于道路不同,我们自然无法一同谋划。

  因此,你我之间,必然有一场生死之战。

  曹操听完刘备的言辞后放声大笑。

  刘备指出曹操的冒险行为,若是在城门楼边遭遇冷箭,生死将难以预料。

  对此,曹操依然大笑,并宣称现在围困刘备于顿丘城内的曹军占有绝对优势。

  他进一步提出,刘备军可能已经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即使不攻城,数日之内,刘备的将士也会因缺粮而战死。

  然而,如果刘备愿意投降,曹操承诺会留他一命。

  刘备听后大笑,并讽刺曹操是想囚禁他而非真正尊重他的生命。

  这场对话不仅展现了两位对手之间的紧张气氛,也突显了他们之间的深刻理解和相互理解。

  这段对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展现了两位伟大人物之间的交锋与较量。

  尽管刘备在某些历史事件中并未常胜曹操,但在汉中之战中,他展现出了坚韧与决心,尽管最终只获得了一块空地作为战果。

  民众被曹操迁入关中。

  刘胜认为,刘备得到地盘,曹操得到人口,只能算是平局。

  他感慨道,若在盛世,曹操与刘备或许能成为朋友。

  但现在是乱世,一切皆有命定。

  曹操正要回应刘备时,突然传来震天的喊杀声,从东方涌来。

  曹操瞬间明白情况,脸色阴冷。

  声音来自东门,刘备似乎特意打开城门让敌军撤离。

  曹操冷笑,认为他们不可能成功。

  刘备则大笑回应,二人之间只有一人能走出兖州。

  随后刘备骑马进城。

  曹操回到营地中观察形势变化。

  同时城内刘备更关心的是郭嘉是否能成功突围出去。

  最终刘备回到府衙询问郭嘉是否突围成功的情况。

  张飞率领华雄等众将突围,途中为保护刘备的安全受了伤。

  听闻此消息后,刘备放下手中的事务急忙赶来探望张飞。

  看到张飞的伤势后,张飞愧疚自责,刘备则宽慰他战争难免会有伤亡。

  此时刘备转向高览询问城中木筏的准备情况,得知由于顿丘材料有限,木筏并未凑齐。

  刘备决定让高览拆民居门板以应急需。

  顿丘城附近有一条大河——黄河,接下来的日子,刘备需要坚守城池对抗曹操的军队,若守得下来则曹操军队损失惨重,若守不住则后果未知。

  刘备询问军粮的储备情况。

  朱灵回答称仅够两天半。

  刘备下达死令,要求军队在两天半内必须足够四天的粮食供给。

  朱灵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尽力安排。

  同时,曹操在得知刘备军队突围的消息后感到担忧,猜测刘备可能在寻找突破敌军的方法。

  荀彧分析当前局势,认为刘备陷入绝境,如果不与他决一死战就无法 ** 围困。

  而这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刘备军队突围出去的人数约有五千人。

  曹操询问领头之人是谁。

  李典透露,原袁绍麾下的文丑大将及一位青衫文士如今效命于刘备。

  其中青衫文士名为郭嘉,他的谋略深不可测,传闻在颍川时,荀彧曾多次败于其手。

  曹操得知郭嘉之名后,对荀彧的态度变化产生察觉并表现出忌惮。

  至于文丑与郭嘉的兵马去向问题,李典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向北,另一路向东。

  曹操对此感到疑惑,推测他们可能是去找刘备军的麹义求援。

  然而曹操认为麹义的兵力不足以救援刘备,对文丑等人的真正意图感到不解。

  最终曹操决定不再纠结于此事,并下令全军三日后全力攻城。

  他认为饥饿的刘备兵马不可能战胜其虎狼将士。

  郭嘉已经成功突围出去,带领士兵们修整在顿丘东北方向的山坡上。

  文丑汇报已经摆脱曹军的追击,但北面的部队情况未知。

  郭嘉表示遗憾,透露在突围过程中已失去近千名士兵。

  北面可能遭受重创的消息让人忧虑。

  尽管如此,郭嘉决定乘势而行,一天内赶到黄河支流附近的一条位于顿丘东北部的支流。

  他强调:“主公生死和城中将士的性命全在我们手中。”

  命令文丑召集士兵修建堤坝,加速行军速度。

  随着曹操耐不住性子开始对顿丘城发动猛烈攻击,城市周边的战争越发激烈。

  顿丘城南门已被密集进攻的曹军将士占据,但他们不断攻击城市,意图冲破刘备军队的防御,覆盖整个城池。

  在高台上的曹操认为刘备军队因缺粮而失去战斗力,但他并未料到刘备军队的反抗仍然激烈无比。

  此刻城头上下,喊杀声震天响。

  “挥动丈八蛇矛,张飞猛击敌军,喝令全军死战。

  把滚石和檑木准备妥当,进行强力防御!”

  冀州军与曹军激战正酣,士兵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城头上方的刘备鼓舞士气,与士兵并肩作战。

  他坚定地认为只要再坚守一天,曹军必将溃败。

  他的决心和行动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

  在关键的时刻,刘备亲自率领士兵进行反击,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他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手中的双股剑频频挥砍,与士兵们同进共退。

  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郭嘉的计策就能成功。

  然而城头上的战斗异常惨烈,由于冀州军一些士兵已经体力透支,情况愈发严峻。

  刘备挺身而出,激励每一个士兵,让他们坚持住。

  他亲自救下一个因体力不支而退却的冀州军士兵,留下背影继续杀敌。

  士兵们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爆发出新的战斗力,跟随他奋勇向前。

  然而从昨天晚上开始,城头上的将士多数已经滴水未进,连续激战之后许多人已经体力透支,但看着刘备的身先士卒,他们只能坚持咬牙苦撑。

  若非刘备英勇杀敌于前,鼓舞士气于众军之中,恐怕此刻顿丘城早已陷入混乱。

  军队统帅之勇猛,直接关系到军队之战斗力,此乃不变之真理。

  只要刘备的身影仍立于战场之上,冀州军便会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决不放弃。

  曹操目睹刘备在城头英勇奋战的情景,愤怒至极。

  他决心今日一定要攻入城中,并下令将士们加强攻势,不惜一切代价攻破城门。

  城南的战斗愈发激烈,成为了一片血腥的修罗场。

  经过一上午的激战,双方直至烈日当空才暂时休战。

  此次战斗,守城的冀州军虽取得险胜,但损失惨重。

  刘备见曹军撤退后,立即下令将剩余的粮食全部发放给将士们。

  因一上午的厮杀,已有众多将士牺牲,所剩粮食仅够一顿。

  将士们背靠城墙,默默享用餐食,备战下午可能发生的决战。

  此时,城外的曹军营地里,曹操愤怒无比,对未能攻下城池的将士们表示失望。

  他认为刘备及其军队已近穷途末路,而曹军士兵饱食后连续攻击仍无法破城,令人沮丧。

  曹操愤怒质问:“我养你们有什么用?”

  整个上午,曹军猛烈攻城,竟未能拿下顿丘小城,这使他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