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黄山官邸。
这座战时陪都,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被连绵不绝的江雾和阴雨笼罩着。潮湿的雾气无孔不入,钻进每一条街巷,攀上每一片屋檐,将整座山城的轮廓都浸染得模糊不清,透着一股子让人喘不过气的压抑。
官邸的书房里,英国进口的暖气管道烧得滚烫,将室内的湿气驱散得一干二净,空气干燥而温暖。然而,这份温暖却丝毫无法驱散房间里那股比外面雾气还要阴冷、还要沉重的气氛。
蒋介石穿着一身笔挺的墨绿色戎装,肩章上的三颗将星在吊灯下反射着冷硬的光。他手里捏着一份刚刚从侍从室送来的电报,那份电报的纸张因为加急传递而显得有些褶皱,上面的油墨似乎还未干透。
他已经在这块厚实的波斯地毯上来来回回踱了半个多钟头,考究的牛皮军靴踩在柔软的羊毛上,发不出半点声响,只有他那越发急促的呼吸声,在寂静的书房里清晰可闻。
脸上的神情极为复杂,像是一出正在上演的川剧变脸。起初是难以置信的震惊,紧接着是抑制不住的狂喜,但很快,这两种情绪都沉淀了下去,被一种更深层次的、藏在眼窝阴影里的警惕和审视所取代。
淞沪会战,三个月的血战,一场举国关注的豪赌。他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德械师,一个接一个地填进了那个被称作“血肉磨坊”的绞索里。几十万中央军的精华,他十年心血打造的现代化军队的骨架,就在那片狭小的战场上消耗殆尽。
那份触目惊心的伤亡报告,至今还被他用一个沉重的紫水晶镇纸压在办公桌的最底下,像一块滚烫的烙铁,时时刻刻灼烧着他的神经。
上海的陷落,像一记势大力沉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所有人的脸上。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一夜之间,从一个可笑的梦话,变成了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悲观、绝望的气息,如同瘟疫一般在整个国家蔓延。投降的论调,甚至开始在一些非正式的高层会议上,如同鬼魅般悄然出现。
就在这个所有人都被失败的阴影死死扼住喉咙,几乎要窒息的时刻,南京,这个所有人都以为会迅速失守,甚至连他自己都做好了放弃准备的首都,竟然打出了一场匪夷所思、近乎神话的大捷。
全歼日军近两万人,击毙其师团指挥部,甚至缴获了敌人的重炮,反过来将日军的总攻轰得溃不成军。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是自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
“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陈布雷推门而入,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这位最高统帅的沉思。
“戴局长到了。”
蒋介石缓缓点头,将手里的战报平整地放在桌上,用那个紫水晶镇纸压住,然后坐回那张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调整了一下坐姿,身体微微后仰,双手交叠放在腹部,让自己显得更加威严,也更加难以揣测。
很快,一个穿着深色中山装,身形瘦削,神情阴鸷的中年人,如同一个没有重量的影子般,悄无声息地滑了进来。正是军统局局长,戴笠。
“雨农,南京的战报,你看了吧。”蒋介石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用杯盖轻轻撇去浮沫,动作不紧不慢,眼神却如同鹰隼一般,始终没有离开戴笠的脸。
“看过了。”戴笠的回答简洁明了,声音里听不出任何情绪,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实。“匪夷所思,但情报确认无误。南京城内的潜伏人员,也证实了日军昨夜的大溃败,城外日军尸骸遍地,一片混乱。松井石根的指挥部,也遭到了炮击。”
“好啊!打得好!”
蒋介石猛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力道之大,让桌上的茶杯都狠狠地跳了一下,茶水溅出几滴。他脸上的喜悦不再有任何掩饰,声音也陡然拔高,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带着一股压抑许久的扬眉吐气。
“这是自开战以来,我们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一场足以扭转乾坤的胜利!必须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要让全国的军民,要让全世界都看看,我们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一连串的命令如同连珠炮一般从他嘴里发出,语速极快,不容置疑。
“马上!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通电全国,嘉奖南京全体守军!所有参战部队,官升一级,赏法币十万!”
“特别是那个独立旅,那个李逍遥,要重奖!不仅要给钱,给装备,还要给荣誉!要把他们,树立成全国抗战的典范!英雄!”
戴笠微微躬身,姿态恭敬得如同一个谦卑的学生:“是,学生马上去办。”
看着戴笠转身准备离去,蒋介石却又叫住了他,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静。
“雨农,你留一下。”
戴笠停下脚步,转过身,静静地站在原地,像一尊没有感情的雕塑。书房的门被侍从从外面轻轻关上,隔绝了外面的所有声音。
蒋介石脸上的笑容,如同被风吹灭的蜡烛,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如同死人脸色的天空,声音变得低沉而又充满了某种不祥的意味。
“这个李逍遥,和他那个独立旅,你派人去查过没有?什么来路?”
戴笠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似乎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从中山装的内侧口袋里,拿出另一份更加详细,也更加机密的档案,双手递了过去。
“查过了。这个李逍遥,出身红军,长征过来的老人。他那个独立旅,前身是八路军的三八六旅一部,后来在山西,收拢了大量晋绥军和中央军的溃兵,才扩充成旅。成分很复杂,但根子,是红色的。”
“据我们安插在延安的人员回报,此人在红军时期就以擅长奇谋和硬仗着称,是对方重点培养的将才。在山西打的几场仗,都让日本人吃了不小的亏。”
“又是共党。”
蒋介舍从鼻子里发出了一声冷哼,那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厌恶和忌惮。他接过档案,却没有立刻翻看,只是用两根手指夹着,转过身,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戴笠,目光锐利得像两把手术刀。
“他在南京,打出了这么大的威望。现在城里十几万残兵败将,群龙无首,士气低落。你觉得,他们会听谁的?是听唐生智那个废物的,还是听他这个力挽狂澜的救命恩人?”
戴笠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他知道委员长不需要他回答,只需要一个倾听者。
蒋介石继续说道,声音里的寒意,让戴笠都感到了一丝不自在。
“南京现在,就是一潭浑水。唐生智那个蠢货,根本控制不住局面。这个李逍遥,有八路军的背景,有打胜仗的威望,现在手里又捏着这么多兵。如果让他把那些溃兵都收编了,那南京城里,是他说了算,还是我这个委员长说了算?”
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拷问戴笠的灵魂。
“他会不会,在南京,另立一个山头?一个不受我们控制的,赤色的山头?日本人还没打跑,我们自己的心腹之地,就先变了颜色?”
这才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一场军事上的胜利固然可喜,但如果这场胜利造就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潜在对手,那这场胜利的代价就太大了。
戴笠终于开口了,声音压得极低,如同耳语:“委员长的意思是?”
蒋介石重新坐回椅子上,手指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沉闷声响,仿佛在为某个人的命运敲响丧钟。
“公开的嘉奖,要给。而且要给得风风光光,捧得越高越好。这样,全国的士气才能提振起来,英美等国,也能看到我们抗战的决心,对争取外援有好处。”
话锋一转,敲击桌面的手指猛地停住。
“但是,私底下,我们也要有我们的准备。”
目光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
“南京可以丢,但人心不能丢。这支部队,打得越好,就越危险。你要派人盯紧了。”
戴笠心领神会:“我马上从武汉站,抽调最精干的行动队,潜入南京。他们会密切监视独立旅的一举一动,包括他们和什么人接触,他们的电台通讯,以及他们的物资动向。”
“不够。”蒋介石摇了摇头,眼神里透出一股不容分说的决绝。“监视,只能看到他们做了什么。我要知道,他们想做什么。”
他沉思了片刻,似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我会给唐生智,发一封密电。”
“告诉他,对于独立旅,要进行‘妥善安置’,并要‘严密观察其动向’。”
戴笠的眼角不易察觉地跳动了一下。他太清楚“妥善安置”这四个字在军统的黑话里代表着什么分量了。往小了说,是架空,是分化,是收编。往大了说,如果对方不配合,那就是就地解决。
南京卫戍司令部。
唐生智颤抖着手,将那份刚刚由机要秘书破译出来的密电又看了一遍,每一个字都像是烧红的铁块,烙在他的眼球上。
冷汗顺着他的额角不断地往下淌,滴落在电报纸上,洇开了一小片模糊的墨迹。他感觉自己手里拿着的不是一份电报,而是一块烧红的木炭,烫得他恨不得立刻扔掉。
嘉奖独立旅,他当然没有意见。这场胜利几乎是李逍遥一手缔造的,不仅保住了南京,也保住了他的颜面,更保住了他的项上人头。
可是,这“妥善安置”和“严密观察”,是什么意思?
唐生智在官场沉浮多年,怎么会不明白这背后隐藏的杀机。
这是要他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举起屠刀。
他做不到。
可是,这是来自最高统帅的命令。违抗命令的后果,他更清楚。
一时间,唐生智陷入了天人交战的巨大两难之中,手心里全是黏腻的冷汗。
这座战时陪都,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被连绵不绝的江雾和阴雨笼罩着。潮湿的雾气无孔不入,钻进每一条街巷,攀上每一片屋檐,将整座山城的轮廓都浸染得模糊不清,透着一股子让人喘不过气的压抑。
官邸的书房里,英国进口的暖气管道烧得滚烫,将室内的湿气驱散得一干二净,空气干燥而温暖。然而,这份温暖却丝毫无法驱散房间里那股比外面雾气还要阴冷、还要沉重的气氛。
蒋介石穿着一身笔挺的墨绿色戎装,肩章上的三颗将星在吊灯下反射着冷硬的光。他手里捏着一份刚刚从侍从室送来的电报,那份电报的纸张因为加急传递而显得有些褶皱,上面的油墨似乎还未干透。
他已经在这块厚实的波斯地毯上来来回回踱了半个多钟头,考究的牛皮军靴踩在柔软的羊毛上,发不出半点声响,只有他那越发急促的呼吸声,在寂静的书房里清晰可闻。
脸上的神情极为复杂,像是一出正在上演的川剧变脸。起初是难以置信的震惊,紧接着是抑制不住的狂喜,但很快,这两种情绪都沉淀了下去,被一种更深层次的、藏在眼窝阴影里的警惕和审视所取代。
淞沪会战,三个月的血战,一场举国关注的豪赌。他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德械师,一个接一个地填进了那个被称作“血肉磨坊”的绞索里。几十万中央军的精华,他十年心血打造的现代化军队的骨架,就在那片狭小的战场上消耗殆尽。
那份触目惊心的伤亡报告,至今还被他用一个沉重的紫水晶镇纸压在办公桌的最底下,像一块滚烫的烙铁,时时刻刻灼烧着他的神经。
上海的陷落,像一记势大力沉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所有人的脸上。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一夜之间,从一个可笑的梦话,变成了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悲观、绝望的气息,如同瘟疫一般在整个国家蔓延。投降的论调,甚至开始在一些非正式的高层会议上,如同鬼魅般悄然出现。
就在这个所有人都被失败的阴影死死扼住喉咙,几乎要窒息的时刻,南京,这个所有人都以为会迅速失守,甚至连他自己都做好了放弃准备的首都,竟然打出了一场匪夷所思、近乎神话的大捷。
全歼日军近两万人,击毙其师团指挥部,甚至缴获了敌人的重炮,反过来将日军的总攻轰得溃不成军。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是自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
“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陈布雷推门而入,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这位最高统帅的沉思。
“戴局长到了。”
蒋介石缓缓点头,将手里的战报平整地放在桌上,用那个紫水晶镇纸压住,然后坐回那张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调整了一下坐姿,身体微微后仰,双手交叠放在腹部,让自己显得更加威严,也更加难以揣测。
很快,一个穿着深色中山装,身形瘦削,神情阴鸷的中年人,如同一个没有重量的影子般,悄无声息地滑了进来。正是军统局局长,戴笠。
“雨农,南京的战报,你看了吧。”蒋介石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用杯盖轻轻撇去浮沫,动作不紧不慢,眼神却如同鹰隼一般,始终没有离开戴笠的脸。
“看过了。”戴笠的回答简洁明了,声音里听不出任何情绪,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实。“匪夷所思,但情报确认无误。南京城内的潜伏人员,也证实了日军昨夜的大溃败,城外日军尸骸遍地,一片混乱。松井石根的指挥部,也遭到了炮击。”
“好啊!打得好!”
蒋介石猛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力道之大,让桌上的茶杯都狠狠地跳了一下,茶水溅出几滴。他脸上的喜悦不再有任何掩饰,声音也陡然拔高,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带着一股压抑许久的扬眉吐气。
“这是自开战以来,我们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一场足以扭转乾坤的胜利!必须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要让全国的军民,要让全世界都看看,我们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一连串的命令如同连珠炮一般从他嘴里发出,语速极快,不容置疑。
“马上!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通电全国,嘉奖南京全体守军!所有参战部队,官升一级,赏法币十万!”
“特别是那个独立旅,那个李逍遥,要重奖!不仅要给钱,给装备,还要给荣誉!要把他们,树立成全国抗战的典范!英雄!”
戴笠微微躬身,姿态恭敬得如同一个谦卑的学生:“是,学生马上去办。”
看着戴笠转身准备离去,蒋介石却又叫住了他,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静。
“雨农,你留一下。”
戴笠停下脚步,转过身,静静地站在原地,像一尊没有感情的雕塑。书房的门被侍从从外面轻轻关上,隔绝了外面的所有声音。
蒋介石脸上的笑容,如同被风吹灭的蜡烛,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如同死人脸色的天空,声音变得低沉而又充满了某种不祥的意味。
“这个李逍遥,和他那个独立旅,你派人去查过没有?什么来路?”
戴笠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似乎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从中山装的内侧口袋里,拿出另一份更加详细,也更加机密的档案,双手递了过去。
“查过了。这个李逍遥,出身红军,长征过来的老人。他那个独立旅,前身是八路军的三八六旅一部,后来在山西,收拢了大量晋绥军和中央军的溃兵,才扩充成旅。成分很复杂,但根子,是红色的。”
“据我们安插在延安的人员回报,此人在红军时期就以擅长奇谋和硬仗着称,是对方重点培养的将才。在山西打的几场仗,都让日本人吃了不小的亏。”
“又是共党。”
蒋介舍从鼻子里发出了一声冷哼,那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厌恶和忌惮。他接过档案,却没有立刻翻看,只是用两根手指夹着,转过身,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戴笠,目光锐利得像两把手术刀。
“他在南京,打出了这么大的威望。现在城里十几万残兵败将,群龙无首,士气低落。你觉得,他们会听谁的?是听唐生智那个废物的,还是听他这个力挽狂澜的救命恩人?”
戴笠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他知道委员长不需要他回答,只需要一个倾听者。
蒋介石继续说道,声音里的寒意,让戴笠都感到了一丝不自在。
“南京现在,就是一潭浑水。唐生智那个蠢货,根本控制不住局面。这个李逍遥,有八路军的背景,有打胜仗的威望,现在手里又捏着这么多兵。如果让他把那些溃兵都收编了,那南京城里,是他说了算,还是我这个委员长说了算?”
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拷问戴笠的灵魂。
“他会不会,在南京,另立一个山头?一个不受我们控制的,赤色的山头?日本人还没打跑,我们自己的心腹之地,就先变了颜色?”
这才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一场军事上的胜利固然可喜,但如果这场胜利造就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潜在对手,那这场胜利的代价就太大了。
戴笠终于开口了,声音压得极低,如同耳语:“委员长的意思是?”
蒋介石重新坐回椅子上,手指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沉闷声响,仿佛在为某个人的命运敲响丧钟。
“公开的嘉奖,要给。而且要给得风风光光,捧得越高越好。这样,全国的士气才能提振起来,英美等国,也能看到我们抗战的决心,对争取外援有好处。”
话锋一转,敲击桌面的手指猛地停住。
“但是,私底下,我们也要有我们的准备。”
目光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
“南京可以丢,但人心不能丢。这支部队,打得越好,就越危险。你要派人盯紧了。”
戴笠心领神会:“我马上从武汉站,抽调最精干的行动队,潜入南京。他们会密切监视独立旅的一举一动,包括他们和什么人接触,他们的电台通讯,以及他们的物资动向。”
“不够。”蒋介石摇了摇头,眼神里透出一股不容分说的决绝。“监视,只能看到他们做了什么。我要知道,他们想做什么。”
他沉思了片刻,似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我会给唐生智,发一封密电。”
“告诉他,对于独立旅,要进行‘妥善安置’,并要‘严密观察其动向’。”
戴笠的眼角不易察觉地跳动了一下。他太清楚“妥善安置”这四个字在军统的黑话里代表着什么分量了。往小了说,是架空,是分化,是收编。往大了说,如果对方不配合,那就是就地解决。
南京卫戍司令部。
唐生智颤抖着手,将那份刚刚由机要秘书破译出来的密电又看了一遍,每一个字都像是烧红的铁块,烙在他的眼球上。
冷汗顺着他的额角不断地往下淌,滴落在电报纸上,洇开了一小片模糊的墨迹。他感觉自己手里拿着的不是一份电报,而是一块烧红的木炭,烫得他恨不得立刻扔掉。
嘉奖独立旅,他当然没有意见。这场胜利几乎是李逍遥一手缔造的,不仅保住了南京,也保住了他的颜面,更保住了他的项上人头。
可是,这“妥善安置”和“严密观察”,是什么意思?
唐生智在官场沉浮多年,怎么会不明白这背后隐藏的杀机。
这是要他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举起屠刀。
他做不到。
可是,这是来自最高统帅的命令。违抗命令的后果,他更清楚。
一时间,唐生智陷入了天人交战的巨大两难之中,手心里全是黏腻的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