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摘下口罩,轻声说出 “临床死亡” 四个字时,病房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周妙可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踉跄着冲到病床边,紧紧抱住田秀琴冰冷的身体,撕心裂肺的哭声撞在墙壁上,又弹回来,扎得人耳朵生疼。
周有福站在原地,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他猛地仰起头,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像是要把胸腔里的疼痛都吐出来,可眼泪还是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滚落,砸在地板上,碎成一片冰凉。
突然,他抬起手,狠狠抽了自己两个耳光 ——“啪!啪!” 两声脆响,在哭声里格外刺耳,脸颊瞬间红得发紫。
这个一辈子在矿区摸爬滚打、经历过刀光剑影、扛过无数大风大浪的男人,此刻再也绷不住,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他悔 —— 悔自己年轻时太好强,总想着挣更多钱、爬更高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他恨 —— 恨这该死的癌症,夺走了他最爱的人;
恨自己无能,就算有再多钱,也没能留住她的命;恨时光不能倒流,不能回到过去,好好弥补那些年的亏欠。
可再多的悔恨,也换不回田秀琴的回应。
看着女儿抱着妻子冰冷的身躯哭到颤抖,看着病床上妻子那张被病痛折磨得毫无血色的脸,周有福的思绪却不受控制地飘回了几十年前,飘回了他第一次见到田秀琴的那天。
很多人以为,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酒桌上。
可只有周有福自己知道,在那之前,他早就见过田秀琴,还对她一见钟情。
二十来岁的周有福,还是个在矿管局周边卖羊杂碎的小商贩。
因为在羊汤里加大眼壳子,羊汤鲜香,甚至矿管局一把手都成了自己小摊位的常客。
他能留在杨局长身边,除了会察言观色、能替领导办些 “不方便出面的事”,更靠的是心狠手辣和缜密心思。
有一次,矿管局的拉煤车队被村民堵在山路上,说要 “分点好处”,否则不让走。
杨局长那段时间喝羊汤都觉的不好喝。
周有福知道后揣着一把剥皮刀就冲了过去,一个人愣是靠着不怕死,敢拼命的架势,即便被村民打成了血人,依旧握着刀捅倒了好几人。
村民被他这不要命的架势吓住了,没人敢再上前。
也就是从那次起,自己才算是进了杨局长的法眼,给了他一个跟着押车的活。
那时候一车煤送到地方,他能拿到 15 块钱,对当时他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恩惠。
可他心里清楚,自己出身底层,没文化没背景,光靠 “腿勤手快”,根本不可能入得了矿管局一把手杨局长的眼。
跟着杨局长押车一年多,周有福手里攒了些钱,也摸清了些 “门道”。
他知道,只靠押车挣的这点辛苦钱,永远成不了气候,更别说接近杨局长那个圈子。
那年春节,他特意买了两瓶好酒,揣着忐忑的心思去杨局长家拜年,却连大门都没进去,门口的保姆只说 “局长不在家”,便把他挡在了门外。
周有福站在杨局长家气派的院门外,手里的酒瓶子攥得发紧。
他心里清楚,杨局长不是 “不在家”,而是打心底里没把他当自己人。
在那位局长眼里,他解决了村民堵路的麻烦,杨局长也给了他押车挣钱的机会,两人之间不过是 “等价交换”,再无更深的交情。
没过多久,矿上的铁路专线开通了,大部分煤炭都改走铁路运输,押车的活儿越来越少,周有福能挣的钱也跟着缩水。
他盯着空荡荡的公路,心里的焦虑越来越重 ,再这么下去,他不仅没法往上爬,连现有的日子都保不住。
夜里躺在床上,周有福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当初被村民砍伤、杨局长亲自去医院看他的场景。
那时候杨局长眼里的 “重视”,是他从未得到过的。
一个大胆又冒险的念头,渐渐在他心里冒了出来:既然没了矛盾,那不如自己 “制造矛盾”。
他想起以前看过的《铁道游击队》,学着里面的样子,悄悄联系了几个跟他一样没活干的穷伙计,商量着 “扒火车皮”。
晚上趁铁路巡逻松懈的时候,爬上运煤的火车,把车厢里的精洗煤往铁道两旁铲,下面的人再趁着夜色把煤捡起来,拉去卖。
那些煤都是筛选过的好煤,在当时很抢手,一趟下来,几个人能分不少钱。
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可随着钱越挣越多,周有福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后来铁路上加派了公安和矿上的保卫科押车,他们就换了法子, 专挑偏僻的路段下手,你防得住白天,防不住夜里;
你抓得住一批,还有另一批等着。
那时候矿区周边混乱,鸡鸣狗盗的事层出不穷,公安手里的案子堆成山,根本顾不上这 “小打小闹” 的偷煤案。
不仅如此,周有福又把主意打到了电缆和铁轨上,趁着夜里把铁路沿线的电缆剪断卖铜,甚至偷偷拆走铁轨的连接零件,拿到废品站换钱。
这些事很快就闹大了,矿上的损失一天比一天多,铁路运输好几次差点出事故,杨局长终于坐不住了。
他把公安局长叫到办公室,拍着桌子发火:“连条铁路都看不住?再这么下去,矿上的生产都要停了!”
公安局长也是一肚子苦水:“局长,我们抓了好几批了,可这群人跟打游击似的,抓了又来,根本断不了根!”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杨局长突然想起了什么,当初解决村民堵路的那个周有福,不是挺能折腾吗?
不妨让他来试试,说不定对付那群刁民能有办法。
就这样,周有福终于再次得到了杨局长的召见。
他揣着忐忑的心思走进局长办公室,却没像以前那样唯唯诺诺,反而主动开口:
“局长,这群人我知道底细,都是些没活路的穷伙计,
要想彻底解决,光靠抓没用,得给他们找条正经活路。”
杨局长看着眼前这个比以前沉稳了不少的年轻人,心里多了几分认可:“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想跟您要几张倒腾煤矿的批条。”
周有福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目的,
“我来牵头,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专门做煤炭转运的生意,既解决了他们的活路,也能帮矿上分担点运输压力,您看行不行?”
杨局长盯着他看了半晌,最终点了点头:“行,我给你批条。
但你记住,要是搞砸了,我饶不了你。”
拿着杨局长给的批条,周有福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
这一次,他终于不是那个只能靠押车挣小钱的小混混,而是真正踏入了煤炭行业的门槛,成了一个正经的 “煤贩子”。
他不知道的是,这条靠 “做局” 铺出来的路,未来会带他走向财富和地位,却也会让他在感情里留下无数遗憾。
拿到杨局长的批条后,周有福的人生彻底拐了个弯。
他不再是那个偷偷扒火车皮的混小子,而是成了正经的煤贩子,靠着批条从矿上低价拿煤,再转运到周边城市卖给工厂和电厂,
甚至冬天老百姓烧的煤也只能从他这里买。
一来二去,手里的钱越攒越多,门路也越来越广。
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成了杨局长身边最得力的 “白手套”, 那些杨局长不方便出面的事,比如处理矿上的闲置设备、协调和地方的关系、甚至是给领导送些 “心意”,都交给周有福来办。
他嘴严、手稳、脑子活,从不多问,也从不出错,杨局长对他的信任,渐渐超过了身边任何人。
为了维持这份信任,周有福花了不少心思。
杨局长随口提一句 “车上的磁带不好听,都是老调子”,他第二天就揣着钱,开了三个小时车去省城。
矿区周边的小店只有盗版磁带,他知道杨局长爱听正版的戏曲磁带,非要去省城最大的音像店才能买到。
就是在那家摆满磁带和唱片的音像店里,周有福见到了田秀琴。
那天阳光很好,透过音像店的玻璃窗,洒在货架上,也洒在田秀琴身上。
她穿着一条淡蓝色的长碎花裙,两条又粗又黑的马尾辫垂在肩膀上,正踮着脚,认真地在货架上挑选磁带。
指尖轻轻划过磁带封面,偶尔停下来,对着封面笑一笑,眉眼弯弯的样子,像极了六月里盛开的栀子花。
周有福一下子就看呆了。
在矿区待久了,见惯了风吹日晒的糙汉子、说话大声的妇人,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姑娘。
即便是迪厅里最好看的舞女都不及她万分之。
她身上没有煤尘的味道,没有浓郁的香水味,只有淡淡的洗衣粉清香;她的动作轻柔,连挑选磁带都透着一股安静的气质;
她的眼睛干净得像山泉水,没有一丝杂质。那一刻,整个音像店的喧嚣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她站在货架前的身影,清新得让人心头一颤。
他不敢上前,就站在不远处,偷偷看着她。
直到田秀琴挑好磁带,转身准备去结账,两人的目光猝不及防地撞在了一起。
周妙可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踉跄着冲到病床边,紧紧抱住田秀琴冰冷的身体,撕心裂肺的哭声撞在墙壁上,又弹回来,扎得人耳朵生疼。
周有福站在原地,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他猛地仰起头,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像是要把胸腔里的疼痛都吐出来,可眼泪还是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滚落,砸在地板上,碎成一片冰凉。
突然,他抬起手,狠狠抽了自己两个耳光 ——“啪!啪!” 两声脆响,在哭声里格外刺耳,脸颊瞬间红得发紫。
这个一辈子在矿区摸爬滚打、经历过刀光剑影、扛过无数大风大浪的男人,此刻再也绷不住,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他悔 —— 悔自己年轻时太好强,总想着挣更多钱、爬更高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他恨 —— 恨这该死的癌症,夺走了他最爱的人;
恨自己无能,就算有再多钱,也没能留住她的命;恨时光不能倒流,不能回到过去,好好弥补那些年的亏欠。
可再多的悔恨,也换不回田秀琴的回应。
看着女儿抱着妻子冰冷的身躯哭到颤抖,看着病床上妻子那张被病痛折磨得毫无血色的脸,周有福的思绪却不受控制地飘回了几十年前,飘回了他第一次见到田秀琴的那天。
很多人以为,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酒桌上。
可只有周有福自己知道,在那之前,他早就见过田秀琴,还对她一见钟情。
二十来岁的周有福,还是个在矿管局周边卖羊杂碎的小商贩。
因为在羊汤里加大眼壳子,羊汤鲜香,甚至矿管局一把手都成了自己小摊位的常客。
他能留在杨局长身边,除了会察言观色、能替领导办些 “不方便出面的事”,更靠的是心狠手辣和缜密心思。
有一次,矿管局的拉煤车队被村民堵在山路上,说要 “分点好处”,否则不让走。
杨局长那段时间喝羊汤都觉的不好喝。
周有福知道后揣着一把剥皮刀就冲了过去,一个人愣是靠着不怕死,敢拼命的架势,即便被村民打成了血人,依旧握着刀捅倒了好几人。
村民被他这不要命的架势吓住了,没人敢再上前。
也就是从那次起,自己才算是进了杨局长的法眼,给了他一个跟着押车的活。
那时候一车煤送到地方,他能拿到 15 块钱,对当时他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恩惠。
可他心里清楚,自己出身底层,没文化没背景,光靠 “腿勤手快”,根本不可能入得了矿管局一把手杨局长的眼。
跟着杨局长押车一年多,周有福手里攒了些钱,也摸清了些 “门道”。
他知道,只靠押车挣的这点辛苦钱,永远成不了气候,更别说接近杨局长那个圈子。
那年春节,他特意买了两瓶好酒,揣着忐忑的心思去杨局长家拜年,却连大门都没进去,门口的保姆只说 “局长不在家”,便把他挡在了门外。
周有福站在杨局长家气派的院门外,手里的酒瓶子攥得发紧。
他心里清楚,杨局长不是 “不在家”,而是打心底里没把他当自己人。
在那位局长眼里,他解决了村民堵路的麻烦,杨局长也给了他押车挣钱的机会,两人之间不过是 “等价交换”,再无更深的交情。
没过多久,矿上的铁路专线开通了,大部分煤炭都改走铁路运输,押车的活儿越来越少,周有福能挣的钱也跟着缩水。
他盯着空荡荡的公路,心里的焦虑越来越重 ,再这么下去,他不仅没法往上爬,连现有的日子都保不住。
夜里躺在床上,周有福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当初被村民砍伤、杨局长亲自去医院看他的场景。
那时候杨局长眼里的 “重视”,是他从未得到过的。
一个大胆又冒险的念头,渐渐在他心里冒了出来:既然没了矛盾,那不如自己 “制造矛盾”。
他想起以前看过的《铁道游击队》,学着里面的样子,悄悄联系了几个跟他一样没活干的穷伙计,商量着 “扒火车皮”。
晚上趁铁路巡逻松懈的时候,爬上运煤的火车,把车厢里的精洗煤往铁道两旁铲,下面的人再趁着夜色把煤捡起来,拉去卖。
那些煤都是筛选过的好煤,在当时很抢手,一趟下来,几个人能分不少钱。
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可随着钱越挣越多,周有福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后来铁路上加派了公安和矿上的保卫科押车,他们就换了法子, 专挑偏僻的路段下手,你防得住白天,防不住夜里;
你抓得住一批,还有另一批等着。
那时候矿区周边混乱,鸡鸣狗盗的事层出不穷,公安手里的案子堆成山,根本顾不上这 “小打小闹” 的偷煤案。
不仅如此,周有福又把主意打到了电缆和铁轨上,趁着夜里把铁路沿线的电缆剪断卖铜,甚至偷偷拆走铁轨的连接零件,拿到废品站换钱。
这些事很快就闹大了,矿上的损失一天比一天多,铁路运输好几次差点出事故,杨局长终于坐不住了。
他把公安局长叫到办公室,拍着桌子发火:“连条铁路都看不住?再这么下去,矿上的生产都要停了!”
公安局长也是一肚子苦水:“局长,我们抓了好几批了,可这群人跟打游击似的,抓了又来,根本断不了根!”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杨局长突然想起了什么,当初解决村民堵路的那个周有福,不是挺能折腾吗?
不妨让他来试试,说不定对付那群刁民能有办法。
就这样,周有福终于再次得到了杨局长的召见。
他揣着忐忑的心思走进局长办公室,却没像以前那样唯唯诺诺,反而主动开口:
“局长,这群人我知道底细,都是些没活路的穷伙计,
要想彻底解决,光靠抓没用,得给他们找条正经活路。”
杨局长看着眼前这个比以前沉稳了不少的年轻人,心里多了几分认可:“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想跟您要几张倒腾煤矿的批条。”
周有福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目的,
“我来牵头,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专门做煤炭转运的生意,既解决了他们的活路,也能帮矿上分担点运输压力,您看行不行?”
杨局长盯着他看了半晌,最终点了点头:“行,我给你批条。
但你记住,要是搞砸了,我饶不了你。”
拿着杨局长给的批条,周有福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
这一次,他终于不是那个只能靠押车挣小钱的小混混,而是真正踏入了煤炭行业的门槛,成了一个正经的 “煤贩子”。
他不知道的是,这条靠 “做局” 铺出来的路,未来会带他走向财富和地位,却也会让他在感情里留下无数遗憾。
拿到杨局长的批条后,周有福的人生彻底拐了个弯。
他不再是那个偷偷扒火车皮的混小子,而是成了正经的煤贩子,靠着批条从矿上低价拿煤,再转运到周边城市卖给工厂和电厂,
甚至冬天老百姓烧的煤也只能从他这里买。
一来二去,手里的钱越攒越多,门路也越来越广。
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成了杨局长身边最得力的 “白手套”, 那些杨局长不方便出面的事,比如处理矿上的闲置设备、协调和地方的关系、甚至是给领导送些 “心意”,都交给周有福来办。
他嘴严、手稳、脑子活,从不多问,也从不出错,杨局长对他的信任,渐渐超过了身边任何人。
为了维持这份信任,周有福花了不少心思。
杨局长随口提一句 “车上的磁带不好听,都是老调子”,他第二天就揣着钱,开了三个小时车去省城。
矿区周边的小店只有盗版磁带,他知道杨局长爱听正版的戏曲磁带,非要去省城最大的音像店才能买到。
就是在那家摆满磁带和唱片的音像店里,周有福见到了田秀琴。
那天阳光很好,透过音像店的玻璃窗,洒在货架上,也洒在田秀琴身上。
她穿着一条淡蓝色的长碎花裙,两条又粗又黑的马尾辫垂在肩膀上,正踮着脚,认真地在货架上挑选磁带。
指尖轻轻划过磁带封面,偶尔停下来,对着封面笑一笑,眉眼弯弯的样子,像极了六月里盛开的栀子花。
周有福一下子就看呆了。
在矿区待久了,见惯了风吹日晒的糙汉子、说话大声的妇人,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姑娘。
即便是迪厅里最好看的舞女都不及她万分之。
她身上没有煤尘的味道,没有浓郁的香水味,只有淡淡的洗衣粉清香;她的动作轻柔,连挑选磁带都透着一股安静的气质;
她的眼睛干净得像山泉水,没有一丝杂质。那一刻,整个音像店的喧嚣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她站在货架前的身影,清新得让人心头一颤。
他不敢上前,就站在不远处,偷偷看着她。
直到田秀琴挑好磁带,转身准备去结账,两人的目光猝不及防地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