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前哨站的数据分析中心内,全息投影将侦察带回的海量数据拆解成无数个可视化模块 —— 能量残留图谱、舰船轨迹模型、通讯信号频谱、引擎特征曲线…… 凯站在投影中央,双眼布满血丝却依旧炯炯有神,手中的激光笔在模块间不断游走,将看似零散的数据串联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链。自 “老兵号” 惊险返航后,他已连续工作 18 小时,连一口热饭都没顾上吃 —— 这些数据是揭开追猎者面纱的关键,每一个小数点后的数字,都可能隐藏着决定战局的秘密。
“首先看‘活动半径’的推导。” 凯将激光笔指向 “能量残留图谱”,图谱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追猎者侦察舰在暗尘带、碎石带、边境殖民地的能量痕迹,“我们在 3 个区域共采集到 17 处有效能量残留,通过分析残留的‘衰减系数’(深渊能量在真空中的消散速度)和‘引擎功率匹配度’,能反推出侦察舰的航行时间 —— 比如碎石带的能量残留衰减了 42%,对应航行时间约 6.8 小时,结合其 1.8 倍常规速度(约 32 万公里 / 小时),可计算出该区域到‘空白区域’的直线距离约 218 光时。”
他调出 “轨迹模型”,模型中三条不同颜色的航线从 “空白区域” 向外辐射,分别指向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方向的边境殖民地:“三条航线的最大直线距离均在 220-240 光时之间,且侦察舰返航时的能量残留均维持在‘安全阈值’(剩余能源 30% 以上),由此可推断,追猎者‘刺蜂级’侦察舰的实际活动半径约 250 光时—— 超过这个范围,其能源将无法支撑返航,必须依赖中途补给。”
雷诺站在模型旁,手指在 “空白区域” 外围轻轻敲击:“250 光时的活动半径,刚好能覆盖遗忘星域西北象限的 12 个边境殖民地,这与近期遭袭殖民地的分布完全吻合。也就是说,追猎者的前进基地极有可能就藏在‘空白区域’深处,以这里为中心,向周边殖民地展开扇形搜索。”
星璃的灵能轻轻覆盖在 “能量残留图谱” 上,额间的晶体泛起微弱的光晕。她能感知到残留能量中隐藏的 “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并非随机产生,而是与引擎的 “能量循环周期” 高度同步。“灵能感知到能量残留的波动周期约为 14.5 小时,这应该是侦察舰的‘常规巡航周期’。结合活动半径推算的往返时间(约 13.6 小时),可进一步推测,它们的单次任务时长约 14-15 小时,扣除往返航行,在目标殖民地的停留时间仅 0.5-1 小时 —— 这说明追猎者的袭击具有‘速战速决’的特点,不愿在单一目标上浪费过多时间。”
莉娜则关注着 “补给周期” 的推导。她将 “能量补给站” 的监测数据与侦察舰的返航轨迹叠加,发现一个关键规律:“所有侦察舰从‘空白区域’出发前,都会先在能量补给站停留约 15 分钟;完成任务返航后,同样会先返回补给站,再进入‘空白区域’。我们共记录到 8 次这样的‘补给 - 任务 - 补给’循环,间隔时间均在 48 小时左右 —— 由此可推断,追猎者侦察舰的基础补给周期约 48 小时,超过这个周期,其引擎的‘深渊能量转化率’会下降 15% 以上,这与我们在实验室中模拟的‘能量耗尽曲线’完全一致。”
凯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补给站的‘能量输出峰值’每天会出现两次 —— 分别在凌晨 3 点和下午 3 点,每次持续 1 小时。这说明追猎者的‘任务调度’具有极强的规律性,他们会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为侦察舰补给,再同步派出舰队执行袭击任务。掌握这个规律,我们就能提前在补给站周边部署‘信号监听设备’,预判他们的袭击目标。”
随着分析深入,焦点逐渐转向追猎者的 “前进基地方向”。凯将 “跃迁轨迹数据” 导入 “三维星图模型”,模型中一条淡紫色的线从暗尘带延伸至 “空白区域” 深处,线的末端被一团深色的 “暗物质云” 覆盖 —— 这是当前星图的未探测区域。“通过分析侦察舰的跃迁能量波动曲线,我们能计算出‘跃迁曲率’(空间折叠的角度),再结合跃迁前的‘航向偏移量’,可反推出跃迁终点的大致坐标 —— 位于‘空白区域’西北方向约 80 光时处,那里有一片‘高密度暗物质区’,能完全屏蔽常规探测,是理想的基地隐藏点。”
他调出该区域的 “宇宙环境数据库”,屏幕上弹出一组关键参数:“暗物质浓度是周边区域的 6 倍,深渊能量背景值稳定在 1.2×10??焦耳 / 立方米,且存在‘人工改造’的痕迹 —— 我们检测到该区域的‘引力异常点’,其引力场分布不符合自然天体规律,更像是‘大型空间站’或‘母舰’的重力发生器造成的。综合这些特征,我们有 87% 的把握判断,追猎者的前进基地就在这片高密度暗物质区,规模至少能容纳 10 艘以上的‘刺蜂级’侦察舰,甚至可能存在 1-2 艘主力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分析的后半程,团队将重点转向追猎者的 “科技体系”。当凯将 “引擎特征曲线” 与人类联邦、创世文明的引擎数据叠加时,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浮出水面 —— 追猎者的科技并非 “完全无法理解”,而是建立在与人类相似的 “基础物理框架” 上,只是向 “极端化” 方向发展。
“看这条‘能量转化效率曲线’。” 凯指着投影中的对比图,追猎者引擎的曲线在高功率区间几乎呈垂直上升趋势,而人类引擎的曲线则明显平缓,“追猎者的引擎采用‘深渊能量 - 热能 - 电能’的三级转化模式,与人类的‘化学能 - 机械能 - 电能’模式原理相通,区别在于他们用‘深渊能量’替代了化学能,且牺牲了‘稳定性’来换取‘高转化效率’—— 他们的引擎在 100% 功率时,转化效率能达到 95%,但稳定性仅为人类引擎的 60%,这也是我们之前发现‘能量导管泄漏’缺陷的根本原因。”
星璃的灵能感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她将追猎者的 “能量探测杆” 信号频谱与人类的 “广谱雷达” 频谱对比,发现两者的 “信号调制方式” 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 都是通过 “频率跳变” 避免被干扰,只是追猎者将跳频速度提升到了人类当前技术的 3 倍。“灵能能感知到他们的科技中,存在‘刻意简化’的痕迹 —— 他们放弃了复杂的‘多用途兼容’设计,专注于‘单一功能的极致化’,比如探测杆只负责‘高精度能量识别’,不具备通讯、导航等附加功能;引擎只追求‘高功率输出’,忽略了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莉娜则从武器系统的角度补充了分析。她将追猎者 “深渊粒子炮” 的弹道数据与人类 “电磁轨道炮” 对比,发现两者的 “粒子加速原理” 完全一致,都是通过 “强磁场约束粒子流”,区别在于追猎者用 “深渊能量粒子” 替代了金属弹丸,且将加速电压提升到了极端水平:“他们的粒子炮加速电压达到 1.2 亿伏特,是人类现役轨道炮的 5 倍,能让深渊粒子达到 0.9 倍光速,但代价是炮管的‘使用寿命’仅为人类炮管的 1/10,发射 100 次后就会出现不可逆的磨损 —— 这再次印证了‘极端化发展’的科技逻辑。”
这些发现让数据分析中心的气氛从 “凝重” 逐渐转为 “振奋”。之前团队一直将追猎者视为 “拥有跨维度科技的未知敌人”,而现在通过数据拆解,终于看清了他们的真实实力 —— 追猎者并非 “不可战胜的神话”,他们的科技只是在人类现有框架上的 “畸形强化”,虽然在单一功能上具备优势,却存在大量可被利用的弱点:
1. 能源依赖缺陷:侦察舰的活动半径和补给周期固定,可在其补给路线上部署 “能量干扰装置”,切断能源供应;
2. 稳定性短板:引擎、武器系统的高功率运行以牺牲稳定性为代价,可针对性开发 “共振干扰武器”,引发其内部能量失控;
3. 功能单一局限:探测设备仅专注于能量识别,对 “物理伪装”(如暗尘团、岩石遮挡)的识别能力薄弱,可利用地形进行隐蔽突袭。
“我们之前对追猎者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未知’。” 雷诺看着投影中梳理出的 “追猎者弱点清单”,语气中带着释然,“现在通过数据,我们终于摸清了他们的‘底牌’—— 他们不是‘神’,只是一群将‘极端化’做到极致的‘技术偏执者’。我们的优势在于‘均衡发展’和‘灵活应变’,只要针对性制定战术,完全有能力与他们抗衡。”
凯调出 “战术推演模型”,将追猎者的弱点与团队的技术优势结合,模拟出一套 “多层次反制方案”:“在‘空白区域’外围部署‘暗物质监测浮标’,实时追踪侦察舰的跃迁信号;在其补给路线上设置‘能量陷阱’,通过释放‘虚假深渊能量信号’吸引侦察舰,再引爆陷阱瘫痪其引擎;战斗时利用‘地形伪装’接近,先用‘共振干扰弹’破坏其武器系统,再用主炮集中攻击能量导管等薄弱部位 —— 这套方案的胜率模拟能达到 58%,远超之前的 32%。”
星璃的灵能轻轻覆盖在 “战术推演模型” 上,额间的晶体泛起柔和的光芒:“灵能感知到模型中的‘共振频率匹配度’还有优化空间 —— 追猎者引擎的‘低频共振点’在 12.5 赫兹,我们可以将干扰弹的频率精确调整到这个数值,能让瘫痪效率提升 20%。另外,他们的通讯系统存在‘加密盲区’(跳频间隙约 0.02 秒),可利用这个间隙插入‘虚假指令’,误导其行动。”
莉娜则提出了 “实战验证” 的建议:“我们可以先派出 2 艘改装后的护航舰,在追猎者的活动半径边缘进行‘诱敌测试’—— 用‘信号诱饵’模拟人类贸易舰的信号,吸引 1-2 艘侦察舰,验证我们的反制方案是否有效。如果测试成功,再逐步扩大反制范围,将‘空白区域’周边变成‘追猎者的死亡陷阱’。”
当分析接近尾声,全息投影上的 “追猎者认知图谱” 已变得清晰完整 —— 从活动规律到科技弱点,从前进基地方向到反制战术,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支撑,每一个推论都经过多重验证。团队成员们围站在投影旁,脸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与恐惧,取而代之的是 “拨开迷雾见真相” 的清醒,以及 “知己知彼” 的坚定。
“这些数据不仅是‘情报’,更是我们对抗追猎者的‘武器’。” 凯关闭投影,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推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 优化反制武器、部署监测网络、训练战术配合。追猎者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恐惧和损失,但这一次,我们要让他们知道,遗忘星域不是他们可以随意肆虐的‘猎场’。”
雷诺拍了拍凯的肩膀,目光扫过团队成员:“数据分析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这份‘清醒’和‘坚定’,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被动防御的‘猎物’,而是主动反击的‘猎手’。”
夕阳透过数据分析中心的舷窗,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知道,揭开追猎者的面纱只是开始,未来的战斗依旧艰难,但此刻,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 因为他们终于看清了敌人的真实模样,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制胜之道”。
“准备召开全舰战术会议,将这些分析结果和反制方案传达给每一位船员。” 雷诺的声音带着力量,“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追猎者并非不可战胜,胜利的希望,就藏在这些冰冷的数据和我们坚定的信念中。”
数据分析中心的灯光逐渐熄灭,但 “追猎者认知图谱” 的每一个细节,都已深深印在团队成员的脑海中 —— 这是他们用惊险与汗水换来的进展,也是他们对抗追猎者的 “第一份胜利答卷”。
“首先看‘活动半径’的推导。” 凯将激光笔指向 “能量残留图谱”,图谱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追猎者侦察舰在暗尘带、碎石带、边境殖民地的能量痕迹,“我们在 3 个区域共采集到 17 处有效能量残留,通过分析残留的‘衰减系数’(深渊能量在真空中的消散速度)和‘引擎功率匹配度’,能反推出侦察舰的航行时间 —— 比如碎石带的能量残留衰减了 42%,对应航行时间约 6.8 小时,结合其 1.8 倍常规速度(约 32 万公里 / 小时),可计算出该区域到‘空白区域’的直线距离约 218 光时。”
他调出 “轨迹模型”,模型中三条不同颜色的航线从 “空白区域” 向外辐射,分别指向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方向的边境殖民地:“三条航线的最大直线距离均在 220-240 光时之间,且侦察舰返航时的能量残留均维持在‘安全阈值’(剩余能源 30% 以上),由此可推断,追猎者‘刺蜂级’侦察舰的实际活动半径约 250 光时—— 超过这个范围,其能源将无法支撑返航,必须依赖中途补给。”
雷诺站在模型旁,手指在 “空白区域” 外围轻轻敲击:“250 光时的活动半径,刚好能覆盖遗忘星域西北象限的 12 个边境殖民地,这与近期遭袭殖民地的分布完全吻合。也就是说,追猎者的前进基地极有可能就藏在‘空白区域’深处,以这里为中心,向周边殖民地展开扇形搜索。”
星璃的灵能轻轻覆盖在 “能量残留图谱” 上,额间的晶体泛起微弱的光晕。她能感知到残留能量中隐藏的 “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并非随机产生,而是与引擎的 “能量循环周期” 高度同步。“灵能感知到能量残留的波动周期约为 14.5 小时,这应该是侦察舰的‘常规巡航周期’。结合活动半径推算的往返时间(约 13.6 小时),可进一步推测,它们的单次任务时长约 14-15 小时,扣除往返航行,在目标殖民地的停留时间仅 0.5-1 小时 —— 这说明追猎者的袭击具有‘速战速决’的特点,不愿在单一目标上浪费过多时间。”
莉娜则关注着 “补给周期” 的推导。她将 “能量补给站” 的监测数据与侦察舰的返航轨迹叠加,发现一个关键规律:“所有侦察舰从‘空白区域’出发前,都会先在能量补给站停留约 15 分钟;完成任务返航后,同样会先返回补给站,再进入‘空白区域’。我们共记录到 8 次这样的‘补给 - 任务 - 补给’循环,间隔时间均在 48 小时左右 —— 由此可推断,追猎者侦察舰的基础补给周期约 48 小时,超过这个周期,其引擎的‘深渊能量转化率’会下降 15% 以上,这与我们在实验室中模拟的‘能量耗尽曲线’完全一致。”
凯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补给站的‘能量输出峰值’每天会出现两次 —— 分别在凌晨 3 点和下午 3 点,每次持续 1 小时。这说明追猎者的‘任务调度’具有极强的规律性,他们会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为侦察舰补给,再同步派出舰队执行袭击任务。掌握这个规律,我们就能提前在补给站周边部署‘信号监听设备’,预判他们的袭击目标。”
随着分析深入,焦点逐渐转向追猎者的 “前进基地方向”。凯将 “跃迁轨迹数据” 导入 “三维星图模型”,模型中一条淡紫色的线从暗尘带延伸至 “空白区域” 深处,线的末端被一团深色的 “暗物质云” 覆盖 —— 这是当前星图的未探测区域。“通过分析侦察舰的跃迁能量波动曲线,我们能计算出‘跃迁曲率’(空间折叠的角度),再结合跃迁前的‘航向偏移量’,可反推出跃迁终点的大致坐标 —— 位于‘空白区域’西北方向约 80 光时处,那里有一片‘高密度暗物质区’,能完全屏蔽常规探测,是理想的基地隐藏点。”
他调出该区域的 “宇宙环境数据库”,屏幕上弹出一组关键参数:“暗物质浓度是周边区域的 6 倍,深渊能量背景值稳定在 1.2×10??焦耳 / 立方米,且存在‘人工改造’的痕迹 —— 我们检测到该区域的‘引力异常点’,其引力场分布不符合自然天体规律,更像是‘大型空间站’或‘母舰’的重力发生器造成的。综合这些特征,我们有 87% 的把握判断,追猎者的前进基地就在这片高密度暗物质区,规模至少能容纳 10 艘以上的‘刺蜂级’侦察舰,甚至可能存在 1-2 艘主力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分析的后半程,团队将重点转向追猎者的 “科技体系”。当凯将 “引擎特征曲线” 与人类联邦、创世文明的引擎数据叠加时,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浮出水面 —— 追猎者的科技并非 “完全无法理解”,而是建立在与人类相似的 “基础物理框架” 上,只是向 “极端化” 方向发展。
“看这条‘能量转化效率曲线’。” 凯指着投影中的对比图,追猎者引擎的曲线在高功率区间几乎呈垂直上升趋势,而人类引擎的曲线则明显平缓,“追猎者的引擎采用‘深渊能量 - 热能 - 电能’的三级转化模式,与人类的‘化学能 - 机械能 - 电能’模式原理相通,区别在于他们用‘深渊能量’替代了化学能,且牺牲了‘稳定性’来换取‘高转化效率’—— 他们的引擎在 100% 功率时,转化效率能达到 95%,但稳定性仅为人类引擎的 60%,这也是我们之前发现‘能量导管泄漏’缺陷的根本原因。”
星璃的灵能感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她将追猎者的 “能量探测杆” 信号频谱与人类的 “广谱雷达” 频谱对比,发现两者的 “信号调制方式” 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 都是通过 “频率跳变” 避免被干扰,只是追猎者将跳频速度提升到了人类当前技术的 3 倍。“灵能能感知到他们的科技中,存在‘刻意简化’的痕迹 —— 他们放弃了复杂的‘多用途兼容’设计,专注于‘单一功能的极致化’,比如探测杆只负责‘高精度能量识别’,不具备通讯、导航等附加功能;引擎只追求‘高功率输出’,忽略了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莉娜则从武器系统的角度补充了分析。她将追猎者 “深渊粒子炮” 的弹道数据与人类 “电磁轨道炮” 对比,发现两者的 “粒子加速原理” 完全一致,都是通过 “强磁场约束粒子流”,区别在于追猎者用 “深渊能量粒子” 替代了金属弹丸,且将加速电压提升到了极端水平:“他们的粒子炮加速电压达到 1.2 亿伏特,是人类现役轨道炮的 5 倍,能让深渊粒子达到 0.9 倍光速,但代价是炮管的‘使用寿命’仅为人类炮管的 1/10,发射 100 次后就会出现不可逆的磨损 —— 这再次印证了‘极端化发展’的科技逻辑。”
这些发现让数据分析中心的气氛从 “凝重” 逐渐转为 “振奋”。之前团队一直将追猎者视为 “拥有跨维度科技的未知敌人”,而现在通过数据拆解,终于看清了他们的真实实力 —— 追猎者并非 “不可战胜的神话”,他们的科技只是在人类现有框架上的 “畸形强化”,虽然在单一功能上具备优势,却存在大量可被利用的弱点:
1. 能源依赖缺陷:侦察舰的活动半径和补给周期固定,可在其补给路线上部署 “能量干扰装置”,切断能源供应;
2. 稳定性短板:引擎、武器系统的高功率运行以牺牲稳定性为代价,可针对性开发 “共振干扰武器”,引发其内部能量失控;
3. 功能单一局限:探测设备仅专注于能量识别,对 “物理伪装”(如暗尘团、岩石遮挡)的识别能力薄弱,可利用地形进行隐蔽突袭。
“我们之前对追猎者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未知’。” 雷诺看着投影中梳理出的 “追猎者弱点清单”,语气中带着释然,“现在通过数据,我们终于摸清了他们的‘底牌’—— 他们不是‘神’,只是一群将‘极端化’做到极致的‘技术偏执者’。我们的优势在于‘均衡发展’和‘灵活应变’,只要针对性制定战术,完全有能力与他们抗衡。”
凯调出 “战术推演模型”,将追猎者的弱点与团队的技术优势结合,模拟出一套 “多层次反制方案”:“在‘空白区域’外围部署‘暗物质监测浮标’,实时追踪侦察舰的跃迁信号;在其补给路线上设置‘能量陷阱’,通过释放‘虚假深渊能量信号’吸引侦察舰,再引爆陷阱瘫痪其引擎;战斗时利用‘地形伪装’接近,先用‘共振干扰弹’破坏其武器系统,再用主炮集中攻击能量导管等薄弱部位 —— 这套方案的胜率模拟能达到 58%,远超之前的 32%。”
星璃的灵能轻轻覆盖在 “战术推演模型” 上,额间的晶体泛起柔和的光芒:“灵能感知到模型中的‘共振频率匹配度’还有优化空间 —— 追猎者引擎的‘低频共振点’在 12.5 赫兹,我们可以将干扰弹的频率精确调整到这个数值,能让瘫痪效率提升 20%。另外,他们的通讯系统存在‘加密盲区’(跳频间隙约 0.02 秒),可利用这个间隙插入‘虚假指令’,误导其行动。”
莉娜则提出了 “实战验证” 的建议:“我们可以先派出 2 艘改装后的护航舰,在追猎者的活动半径边缘进行‘诱敌测试’—— 用‘信号诱饵’模拟人类贸易舰的信号,吸引 1-2 艘侦察舰,验证我们的反制方案是否有效。如果测试成功,再逐步扩大反制范围,将‘空白区域’周边变成‘追猎者的死亡陷阱’。”
当分析接近尾声,全息投影上的 “追猎者认知图谱” 已变得清晰完整 —— 从活动规律到科技弱点,从前进基地方向到反制战术,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支撑,每一个推论都经过多重验证。团队成员们围站在投影旁,脸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与恐惧,取而代之的是 “拨开迷雾见真相” 的清醒,以及 “知己知彼” 的坚定。
“这些数据不仅是‘情报’,更是我们对抗追猎者的‘武器’。” 凯关闭投影,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推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 优化反制武器、部署监测网络、训练战术配合。追猎者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恐惧和损失,但这一次,我们要让他们知道,遗忘星域不是他们可以随意肆虐的‘猎场’。”
雷诺拍了拍凯的肩膀,目光扫过团队成员:“数据分析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这份‘清醒’和‘坚定’,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被动防御的‘猎物’,而是主动反击的‘猎手’。”
夕阳透过数据分析中心的舷窗,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知道,揭开追猎者的面纱只是开始,未来的战斗依旧艰难,但此刻,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 因为他们终于看清了敌人的真实模样,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制胜之道”。
“准备召开全舰战术会议,将这些分析结果和反制方案传达给每一位船员。” 雷诺的声音带着力量,“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追猎者并非不可战胜,胜利的希望,就藏在这些冰冷的数据和我们坚定的信念中。”
数据分析中心的灯光逐渐熄灭,但 “追猎者认知图谱” 的每一个细节,都已深深印在团队成员的脑海中 —— 这是他们用惊险与汗水换来的进展,也是他们对抗追猎者的 “第一份胜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