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订单多了》-《三秒种大田》

  晨露还没从玉米叶上褪尽时,春花的手机就在灶台上震个不停。她正用粗布擦着刚摘的玉米,水珠顺着指缝滴在水泥地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一声,屏幕亮起,是贵阳的李姐发来的消息:春花,我把你推给小区业主群了,好多人要尝尝你的玉米!

  紧跟着,新消息提示像玉米粒似的滚满屏幕。春花甩了甩手上的水,指尖在屏幕上划得飞快:张老师要十斤甜玉米,备注给孩子当早餐;王女士订了二十斤糯玉米,说想做玉米粑粑;还有个网名叫的,直接转账三百块,只留了句看着发,多送几样尝尝。

  她数了数未读消息,不多不少正好五个订单。这在以前,得等收玉米的贩子来村里,凑上三天才能攒这么多。春花举着手机冲进里屋,春花爹正坐在炕沿上编竹筐,篾条在他膝头翻飞成网。爹!你看你看,贵阳一下子来这么多买主!

  老人眯眼瞅着屏幕,竹筐的半成品在怀里颠了颠:慢着点,别摔了手机。话虽这么说,编筐的手却慢了下来,目光在那些地址上打了个转——贵阳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都是他年轻时挑着担子去过的地方,只是那时卖的是山里的野核桃。

  春花没听劝,转身就往院外跑。三秒家的小卖部在村头,老远就听见他娘在喊酱油没了。少年正趴在柜台上写作业,铅笔头在算术本上戳出个洞。三秒!三秒!春花隔着玻璃喊,来帮我打包玉米,管早饭!

  三秒是村里为数不多会用智能手机的孩子,上次帮春花算快递费,手指头在计算器上戳得比谁都快。他听见喊声,铅笔一扔就蹿出来,校服后背还沾着块墨水:花婶,是不是又有人夸玉米爷爷了?

  不光夸,还下单了!春花拽着他往家跑,你爷爷在家不?让他也来搭把手,你爷捆东西最结实。

  三秒爷爷正在自家菜园里摘辣椒,听见动静直起腰,草帽檐下的皱纹挤成一团:这是要开流水席?他把竹篮往篱笆上一挂,跟着往春花家走,手里还攥着把刚掐的紫苏叶,给玉米当配菜,城里人准稀罕。

  等三人蹲在春花家院里时,玉米已经堆成了小山。黄澄澄的甜玉米、紫莹莹的糯玉米、带着红须的老品种,被春花按订单分好堆,像三堆彩色的石头。三秒爷爷搬来捆玉米的草绳,手指在绳头打了个活结:我年轻时在供销社打包过布匹,保证摔不坏。

  三秒则捧着春花的手机,对着订单备注念:这个张老师要小个的玉米,说孩子好拿;王女士要带叶子的,说看着新鲜。他突然停下来,指着屏幕笑,花婶,这个说要玉米须,说能泡水喝。

  春花正往玉米上裹报纸,闻言直起腰:咱这玉米须都是好东西,晒干了确实能泡水。她转身进灶房,拎出一捆晒干的玉米须,黄中带褐,像捋顺的马尾,给她装一小袋,不算钱。

  三秒爷爷瞅着她忙活,突然说:得找个法子记清楚,别弄混了。他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院角的石板上写字:张10(甜)、王20(糯)、山风30(混),字迹歪歪扭扭,却比账本还明白。

  太阳爬到头顶时,院门口的快递箱已经码到了齐腰高。三秒负责往箱子里垫报纸,手指被纸边划得发红也不吭声;三秒爷爷用草绳把箱子捆成十字,绳结打得又快又牢;春花则蹲在玉米堆前,挨个挑选符合要求的玉米,指尖被玉米叶割出细小的口子,往嘴里吮一下又继续干活。

  手机在石板上震个不停,新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三秒每次听到都要喊一声:又来一个!是贵阳的!春花头也不抬地应:先记着,忙完这波再看。

  春花爹就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杆斜在膝头,目光慢悠悠地扫过院子。看三秒把玉米须塞进的箱子,他嘴角动了动;见三秒爷爷用草绳在箱子上绕了三圈,他吧嗒了口烟;等春花举起个特别饱满的玉米给大家看,老人突然站起身,往灶房走:我去烧点水。

  灶房里很快飘出玉米的甜香。原来老人抓了几把刚摘的嫩玉米,扔进了柴火锅。干活得垫垫肚子。他把煮好的玉米捞出来,用凉水冲了冲,往三人手里各塞一个,别烫着。

  三秒啃着玉米,玉米粒粘在嘴角:花爷,您这玉米比城里的糖还甜。三秒爷爷也赞:柴火灶煮出来的就是不一样,有股焦香。春花咬下一口,汁水顺着下巴流,突然想起李姐视频里咬玉米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

  正吃着,村支书骑着摩托车路过,车斗里的扩音器还在响:各家各户注意,统计特色农产品......他看见院里的热闹,刹住车喊:春花,你这是搞起流水线了?

  支书快来帮忙!春花举着半个玉米招手,订单太多,忙不过来!

  村支书把摩托车往墙上一靠,撸起袖子就过来捆箱子:我早说过,咱这山货能成气候。他指着玉米堆,下次拍视频,把村里的核桃、板栗都带上,我给你当免费劳力。

  春花爹蹲回门槛上,看着支书也加入进来,烟杆在手里转了个圈。他想起十年前,收玉米的贩子把车停在村口,喇叭里喊着八毛一斤,不挑不拣,村里人扛着玉米排队,像等着施舍。有年雨水大,玉米生了虫,贩子直接开着车走了,堆在院里的玉米最后都喂了猪。

  爹,再拿几个快递箱来!春花的喊声把他拽回现实。老人应着起身,脚步比平时轻快。仓库里的纸箱是前几天特意从乡上废品站收的,当时春花还笑他囤这些破烂干啥,现在每个箱子都派上了用场,里面装着的不光是玉米,还有用草绳捆好的紫苏叶、装在小布袋里的玉米须,甚至三秒爷爷偷偷塞进去的两个红辣椒。

  下午快递员小王来收件时,吓得差点从摩托车上跳下来。花婶,你这是把半座山都搬来了?他看着堆成小山的箱子,手里的扫描枪都在抖,我这小三轮怕是装不下。

  能装多少装多少,剩下的我明天送过去。春花递给他个刚煮好的玉米,尝尝,今天的新摘的。

  小王咬着玉米往车上搬箱子,三秒跟着数:一、二、三......一共十七个!春花掏出手机要转账,被小王按住:运费记账上,等你成了大老板再一起结。他拍着箱子,我叔说了,这是咱村的脸面,运费打折!

  车斗装满时,夕阳正往西山沉。小王发动摩托车,突突的引擎声里,箱子上的地址在暮色里闪着光。春花站在院门口挥手,转身看见爹正蹲在空了一半的玉米堆前,用手扒拉着剩下的玉米棒,像在清点什么。

  爹,累了吧?春花走过去,想扶他起来。老人却摇摇头,指着玉米堆:明天把那片地的玉米也摘了,我看订单还得涨。他突然往灶房走,我去把那袋新磨的玉米面找出来,给下次下单的人送点试吃。

  春花看着爹的背影,突然发现老人的脚步比早上轻快了不少。院角的石板上,三秒爷爷写的订单还在,被夕阳描上了层金边。手机又在响,新的订单提示音混着远处玉米叶的沙沙声,像支热闹的曲子。

  三秒和爷爷收拾东西要走,三秒突然说:花婶,我爷说下次拍视频,他要讲怎么捆玉米最结实。三秒爷爷笑着补充:让城里人知道,咱不光玉米好,捆玉米的手艺也地道。

  春花笑着应下来,送他们到门口。回头时,看见爹正蹲在门槛上,借着最后一点天光,用手指在空了的玉米堆上画着什么。走近了才发现,老人在泥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玉米,穗子画得特别长,像串金色的珠子。

  爹,您画啥呢?

  老人抬头,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点草木灰:我在想,明年多种两亩甜玉米。他往玉米地的方向瞅了瞅,暮色里的玉米叶像波浪在起伏,让城里的孩子都尝尝,啥叫真正的玉米味。

  手机又响了,这次是李姐发来的视频:贵阳的小区楼下,几个邻居围着刚收到的玉米,正举着手机拍照,有人已经咬了一口,笑得眼睛都眯起来。春花把视频给爹看,老人的嘴角偷偷往上翘,烟杆在手里转了又转,却没说一句话。

  院外的风带着玉米的甜香吹进来,混着灶房里飘出的玉米面气息。春花突然觉得,这满院的热闹,比任何收成的数字都让人踏实。就像爹常说的:人勤地不懒,心诚客自来。现在看来,这话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