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刚漫过地垄时,三秒的胶鞋已经陷进了土豆地的软泥里。她盯着脚边那道指宽的裂缝,露水顺着指缝往土里渗,隐约能看见裂缝深处泛着点乳白,像埋在地下的月光。
“真的要出来了?”三秒的指尖悬在裂缝上方,不敢碰。这三分地的土豆是农业站技术员指导种的,用了“高垄密植”的新法子,爷爷在开春时用铁锹把土翻得比往年深半尺,还特意从等高线沟里挑来熟土铺在垄上。当时陈老五背着喷雾器路过,看着他们爷孙俩折腾,烟袋锅在鞋底磕得邦邦响:“土豆埋那么深干啥?想让它在土里生根发芽当树长?”
现在裂缝里的白胖薯块正憋着劲往外拱,把褐色的土皮顶得更开了。三秒想起爷爷说的“土豆裂土,就像姑娘出嫁,得慢慢来才体面”,可她的手已经不听使唤,转身就往农具棚跑,铁锹柄在晨光里划出道颤巍巍的弧线。
铁锹插进土里的瞬间,传来“噗”的闷响,像戳破了装满水的气球。三秒屏住呼吸往上抬,黑褐色的土块滚落时,五个圆滚滚的土豆突然滚出来,最大的那个比她的拳头还壮实,浅褐色的皮上沾着湿润的黑土,像裹着层巧克力酱。
“哇!”三秒的惊呼惊飞了田埂上的山雀。她蹲下去把土豆一个个捡起来,指尖能感觉到土粒下的光滑,还有表皮细密的纹路——这是被土壤慢慢摩挲出来的印记,比超市里光溜溜的土豆多了层烟火气。最大的那个土豆上还带着嫩黄的根须,像老爷爷下巴上的胡须,挠得她手心发痒。
“你这丫头,咋就等不及?”爷爷的声音从地头传来,老人背着竹筐刚从等高线沟回来,筐里装着新挑的熟土,土块里还嵌着细碎的草叶。他放下筐时膝盖“咔”地响了声,走到三秒身边蹲下来,粗糙的手指捏起最大的那个土豆,在掌心掂了掂。
“沉不沉?”爷爷的指腹在土豆皮上轻轻摩挲,“这土是等高线沟里攒了十年的熟土,腐叶多,透气性好,养出来的薯才瓷实。”他用指甲在土豆顶掐了个小印,“你看这密度,掐下去不冒白浆,说明淀粉已经开始长了。”
三秒把土豆摆成一排,像检阅自己的士兵。阳光穿过她的指缝落在土豆上,土粒里的水分亮晶晶的,映得土豆皮泛着珍珠似的光。“爷爷,咱再多挖点吧,给张老师送几个,她上次说想吃新土豆呢。”
爷爷却把土豆往土里按了按,只留下个圆顶露在外面:“留一半别急着挖。”他用铁锹把周围的土培得更高些,形成个小小的土窝,“让土再焐焐,白天晒太阳,晚上吸露水,淀粉才能攒足。就像蒸馒头,得等面发透了才暄软,急不得。”
他从竹筐里抓了把熟土,撒在裂缝周围:“等高线沟里的土有讲究,雨季能存水,旱季能保墒,土豆在里头就像揣在棉被窝里,舒服着呢。”老人忽然想起什么,往陈老五的羊圈方向瞥了眼,“你五爷爷总说新法子费力气,他哪知道,这熟土是咱去年秋收后就开始攒的,翻了三遍,晒了半月,才有这肥力。”
三秒数着露在外面的土豆顶,突然发现有个小土豆只冒出个尖,像害羞的小姑娘藏在门后。她想起春天下种时,爷爷把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块,每块上都带着两个芽眼,还在切面撒了草木灰:“这是给土豆止血呢,免得招虫子。”当时她觉得爷爷太小题大做,现在看着这些饱满的薯块,才明白老辈人说的“种地如绣花”,真不是空话。
日头爬到竹梢时,陈老五赶着羊群经过土豆地。老人的烟袋锅在嘴角歪着,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三秒培土的动作。“五爷爷,您看我们的新土豆!”三秒举起刚挖的土豆喊,土粒顺着她的指缝往下掉。
陈老五的羊群在路边停住,几只小羊伸着脖子往地里瞅。“长得倒圆溜。”他往地上啐了口烟渣,语气里带着点不自在,“就是不知道炖起来面不面。”
“等焐好了送您一筐!”爷爷在旁边接话,手里的铁锹把土豆周围的土拍得实实的,“到时候用您家柴火灶炖,保准面得能抿成泥。”
陈老五没接话,赶着羊群往前走,却在经过农具棚时放慢了脚步,瞅了眼堆在墙角的熟土。三秒看见他的鞭子在半空顿了顿,好像想说啥,最终还是甩了个响,把羊群赶得更快了。
“他那是嘴硬心软。”爷爷拍了拍三秒的头,“去年咱的玉米缺水,还是他偷偷把羊群赶到别处,让咱的地多浇了两瓢山泉水。”老人把剩下的熟土均匀地撒在垄上,“种地人哪有真较劲的?都是盼着土里长出好东西。”
午后的阳光把土豆地晒得暖暖的,裂缝里的薯块好像又胖了点。三秒蹲在垄边,数着土面上的小蚂蚁——它们正拖着块土豆碎屑往窝里爬,像在搬宝贝。她突然觉得这些土豆真幸福,裹在松软的熟土里,听着风声,晒着太阳,慢慢把淀粉攒得足足的,等着某天被人惊喜地挖出来,变成喷香的饭菜。
爷爷在远处翻整剩下的土地,铁锹插进土里的声音闷闷的,像在给土豆哼小曲。三秒想起课本里说的“植物生长需要耐心”,现在才算真正明白——这耐心不是坐着等,是把土翻好,把肥施足,把每颗种子都当成自己的娃来疼。
傍晚收工时,三秒特意在土豆地边插了根红布条,风一吹,布条在绿色的土豆叶上跳起舞来。她想告诉那些还埋在土里的土豆:别急,慢慢长,等你们把淀粉攒够了,我一定带着最干净的筐来接你们回家。
“真的要出来了?”三秒的指尖悬在裂缝上方,不敢碰。这三分地的土豆是农业站技术员指导种的,用了“高垄密植”的新法子,爷爷在开春时用铁锹把土翻得比往年深半尺,还特意从等高线沟里挑来熟土铺在垄上。当时陈老五背着喷雾器路过,看着他们爷孙俩折腾,烟袋锅在鞋底磕得邦邦响:“土豆埋那么深干啥?想让它在土里生根发芽当树长?”
现在裂缝里的白胖薯块正憋着劲往外拱,把褐色的土皮顶得更开了。三秒想起爷爷说的“土豆裂土,就像姑娘出嫁,得慢慢来才体面”,可她的手已经不听使唤,转身就往农具棚跑,铁锹柄在晨光里划出道颤巍巍的弧线。
铁锹插进土里的瞬间,传来“噗”的闷响,像戳破了装满水的气球。三秒屏住呼吸往上抬,黑褐色的土块滚落时,五个圆滚滚的土豆突然滚出来,最大的那个比她的拳头还壮实,浅褐色的皮上沾着湿润的黑土,像裹着层巧克力酱。
“哇!”三秒的惊呼惊飞了田埂上的山雀。她蹲下去把土豆一个个捡起来,指尖能感觉到土粒下的光滑,还有表皮细密的纹路——这是被土壤慢慢摩挲出来的印记,比超市里光溜溜的土豆多了层烟火气。最大的那个土豆上还带着嫩黄的根须,像老爷爷下巴上的胡须,挠得她手心发痒。
“你这丫头,咋就等不及?”爷爷的声音从地头传来,老人背着竹筐刚从等高线沟回来,筐里装着新挑的熟土,土块里还嵌着细碎的草叶。他放下筐时膝盖“咔”地响了声,走到三秒身边蹲下来,粗糙的手指捏起最大的那个土豆,在掌心掂了掂。
“沉不沉?”爷爷的指腹在土豆皮上轻轻摩挲,“这土是等高线沟里攒了十年的熟土,腐叶多,透气性好,养出来的薯才瓷实。”他用指甲在土豆顶掐了个小印,“你看这密度,掐下去不冒白浆,说明淀粉已经开始长了。”
三秒把土豆摆成一排,像检阅自己的士兵。阳光穿过她的指缝落在土豆上,土粒里的水分亮晶晶的,映得土豆皮泛着珍珠似的光。“爷爷,咱再多挖点吧,给张老师送几个,她上次说想吃新土豆呢。”
爷爷却把土豆往土里按了按,只留下个圆顶露在外面:“留一半别急着挖。”他用铁锹把周围的土培得更高些,形成个小小的土窝,“让土再焐焐,白天晒太阳,晚上吸露水,淀粉才能攒足。就像蒸馒头,得等面发透了才暄软,急不得。”
他从竹筐里抓了把熟土,撒在裂缝周围:“等高线沟里的土有讲究,雨季能存水,旱季能保墒,土豆在里头就像揣在棉被窝里,舒服着呢。”老人忽然想起什么,往陈老五的羊圈方向瞥了眼,“你五爷爷总说新法子费力气,他哪知道,这熟土是咱去年秋收后就开始攒的,翻了三遍,晒了半月,才有这肥力。”
三秒数着露在外面的土豆顶,突然发现有个小土豆只冒出个尖,像害羞的小姑娘藏在门后。她想起春天下种时,爷爷把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块,每块上都带着两个芽眼,还在切面撒了草木灰:“这是给土豆止血呢,免得招虫子。”当时她觉得爷爷太小题大做,现在看着这些饱满的薯块,才明白老辈人说的“种地如绣花”,真不是空话。
日头爬到竹梢时,陈老五赶着羊群经过土豆地。老人的烟袋锅在嘴角歪着,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三秒培土的动作。“五爷爷,您看我们的新土豆!”三秒举起刚挖的土豆喊,土粒顺着她的指缝往下掉。
陈老五的羊群在路边停住,几只小羊伸着脖子往地里瞅。“长得倒圆溜。”他往地上啐了口烟渣,语气里带着点不自在,“就是不知道炖起来面不面。”
“等焐好了送您一筐!”爷爷在旁边接话,手里的铁锹把土豆周围的土拍得实实的,“到时候用您家柴火灶炖,保准面得能抿成泥。”
陈老五没接话,赶着羊群往前走,却在经过农具棚时放慢了脚步,瞅了眼堆在墙角的熟土。三秒看见他的鞭子在半空顿了顿,好像想说啥,最终还是甩了个响,把羊群赶得更快了。
“他那是嘴硬心软。”爷爷拍了拍三秒的头,“去年咱的玉米缺水,还是他偷偷把羊群赶到别处,让咱的地多浇了两瓢山泉水。”老人把剩下的熟土均匀地撒在垄上,“种地人哪有真较劲的?都是盼着土里长出好东西。”
午后的阳光把土豆地晒得暖暖的,裂缝里的薯块好像又胖了点。三秒蹲在垄边,数着土面上的小蚂蚁——它们正拖着块土豆碎屑往窝里爬,像在搬宝贝。她突然觉得这些土豆真幸福,裹在松软的熟土里,听着风声,晒着太阳,慢慢把淀粉攒得足足的,等着某天被人惊喜地挖出来,变成喷香的饭菜。
爷爷在远处翻整剩下的土地,铁锹插进土里的声音闷闷的,像在给土豆哼小曲。三秒想起课本里说的“植物生长需要耐心”,现在才算真正明白——这耐心不是坐着等,是把土翻好,把肥施足,把每颗种子都当成自己的娃来疼。
傍晚收工时,三秒特意在土豆地边插了根红布条,风一吹,布条在绿色的土豆叶上跳起舞来。她想告诉那些还埋在土里的土豆:别急,慢慢长,等你们把淀粉攒够了,我一定带着最干净的筐来接你们回家。